要想把别人拉入你的局,一定要“抚摸”他,使他感到舒服;一定要和他建立一种认同关系,使他愿意顺着你的思路走下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把精明挂在脸上,不一定是好事。做人朴拙一点,“傻”一点,会使人感到踏实,反倒受人欢迎。当然,这种“傻”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低姿态,是一种掩盖。
设局要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甚至是弱点。陈平巧解“白登之围”,在于他抓住了一个重要女人的心理特点。
历史上的厚黑人士
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就一番大业的,往往不是项羽等英雄豪杰,也不是张良、诸葛亮等谋略家,而是那些资质平平的人物。比如刘邦、刘备、朱元璋,甚至《水浒》中的宋江。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就拿刘邦和项羽来比较分析一下。
《史记》记载,韩信曾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容易理解,那什么是“妇人之仁”呢?其实就是不够黑。而刘邦的强项就在一个字:黑。
史书上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一个会因为别人的痛苦掉眼泪的人,怎么可能够黑呢?项羽出身贵族,“恭敬慈爱,言语呕呕”是自幼教养形成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和“所过无不残灭”并不矛盾。秦将章邯求降,“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雍王。
项羽是豪杰,是英雄,是君子,在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也并不难理解。对他来说,在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他要的是面子,失去的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所以,对于做局者而言,他是不合格的。
而刘邦却是个泼皮无赖,他要的是天下,不是脸。他作为一个做局者,是非常理智的,也是合格的。很著名的例子是,当项羽抓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今不急下,吾烹太公”,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尔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多么无情无义的话!可是这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刘邦可谓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可是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他又被绕晕了,结果并没有杀太公。非但如此,一旦约定鸿沟为界,“即归汉王父母妻子”,以为大家从此相安无事了。刘邦呢,老婆一回来,立即毁约攻打楚军。这个事例中,谁厚谁黑,立见分晓。
三国中,曹操的心够黑,也能杀戮。而刘备有什么长处可以与曹操竞争呢?从表面上看,的确不可理解——一个动辄就哭泣的刘备简直是无能到了极点,怎么可能有如此成就呢?其实,这正是刘备最大的优势,即脸皮厚。他可以四处求人,可以三顾茅庐,可以以哭泣来获得同情和支援,可以借荆州之后赖着不还。这一切都是很突出的优势。刘备占了一个“厚”字,就取得如此成就。可见,厚黑的威力有多么大。
成大事者要不拘小节,不能顾虑太多,不能为俗世的道德清规所束缚。在做局、对局的过程中,常常是脸皮厚一点、手段黑一点的人获胜。很多人在最后总结自己的失败原因时,往往会说,要是自己当初脸皮厚一点就好了,心硬一点就好了,颇有遗憾后悔的意思。其实,这是很有道理的,当社会上很多竞争者都在运用厚黑之道的时候,你要是不学不用就难免吃亏,要想成功,就只能比别人用得更多更好。
其实,厚黑学这个词汇,本身就是世俗观念对一种谋略方式的误读。我们不妨深究一下,厚黑学所主张的脸皮要厚,心肠要硬的规则,到底错在什么地方了呢?难道脸皮只有薄才是正确的吗?这又是什么道理呢?难道只有兔子的生活方式才可取,而豺狼的智慧就是邪恶的?只要不违反法律,又有什么清规戒律值得万世如一地遵守呢?何况,这些所谓的清规戒律往往只是针对弱者的,那些所谓的英雄豪杰所要追求的则是目的的实现,对手段却是不问不究的。
设局之策做局者的必修课(2)
一张看不清本色的脸
兵者,诡道也。想玩计谋,就不能胡同里赶猪——直来直去,必须掩盖真实的意图,不见兔子不撒鹰。那些圆滑世故的人都是些两面派,都是没个性的人,一般人看不清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笔者最近对清末民初的这一段历史很感兴趣,看了些史料,对这一点感受尤深。还是拿袁世凯做例子吧。
袁世凯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阴谋家,不过他也有苦衷,谁让他生在晚清那个复杂的社会格局中呢?他八面玲珑,不管风向哪面吹,他都会顺风而动。他先是趋奉李鸿章,得到仕途上的保障;在康有为革新派受到欢迎的时候,他便到处侈谈“维新”;在看到慈禧一派守旧势力依然不可摇动时,便转脸之间毫不犹豫地出卖了光绪和维新派。
在北京,袁世凯广交权贵,很快就博得官宦们的欢心。他们认为袁是少有的“知兵文臣”,进而要求皇上越级提拔他。同时,袁还极力谄媚巴结慈禧太后的亲信——握有兵权的荣禄,他把翻译的兵书呈递荣禄请求指教,并百般地向荣表白其倾慕之心。于是,袁世凯很快就在荣的心目中有了位置,荣称其为“特殊人才”,欲大力提携。从此,袁世凯打通了步入最高统治阶层的道路。
康有为“公车上书”在朝野内外引发了一场地震,袁世凯觉得康有为提出的变法主张很可能会符合光绪的心意,前途不可限量。于是,袁世凯便有意接近康有为,在饮酒商谈中,他随风倒柳,大谈练兵、变法,还把康有为称为“大哥”,显得异常亲切。他还常向康有为吹嘘自己在朝鲜时,与日本人如何如何打过仗以及主张对日强硬等“英雄壮举”,一时间产生了“人皆喜聆其言论,目为一世之雄”的效果。袁世凯很快便取得了康有为的信任。8月底,康就和学生梁启超共同发起了“强学会”,袁慷慨解囊捐银五百两;从此康有为等维新派将袁视为“同志”,并对他寄以无限的希望。
当时朝廷上分成了维新和守旧两股势力,维新派以光绪为主,守旧派却是以握有实权的慈禧太后为主。光绪帝主张变法却苦于无权,相反,慈禧太后掌权30多年,心腹极多,树大根深,是很难撼动的。话虽如此说,但光绪毕竟是皇帝,占据法理上的有利地位。袁世凯一时无法算定哪一派会最终得胜,便采取两面讨好的策略,静观时局的变化。光绪召见袁世凯时,袁世凯为讨光绪欢心,慷慨激昂地大讲“国政腐败,只有推行变法才能有所转机……”之类的豪言壮语,光绪也觉得“维新”得有“有力之助”,于是破格提拔袁世凯为候补侍郎,继续专办练兵事宜。袁连连磕头,对光绪皇帝感激涕零。然而,袁世凯刚刚表演完了便摇身一变,接着就登门拜访了几乎所有的老臣,向顽固派表白自己反对“维新”的心迹。
当谭嗣同携带密诏“说袁勤王”,“杀荣禄、除旧党”之时,袁一再表白“青天在上,不敢辜负天恩”,“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但能有益于君国,必当死生以之”。谭见如此,便把“诛旧党”、“杀荣禄”的方案和盘托出。
谭嗣同走后,袁世凯才悟出光绪破格给自己升官的用意,这时他权衡两派实力,着实犯了难。据说他回到家,他的老母亲问他:“儿啊,什么事让你心神不宁?”袁世凯说:“母亲,好比有这么一件事:有个仆人侍奉一个大户人家,那家的母子不和,你看这个仆人该听谁的?”母亲说:“当然要听母亲的了。母亲经历多,能主事。”袁世凯恍然大悟,马上作出决定,立即乘火车去天津荣禄处,彻底出卖了维新派,同时建议“欲破奸谋,卫慈圣耳”。随着谭嗣同等“六君子”的人头落地,袁世凯也飞黄腾达了。他获得赏银四千两,荣升为工部左侍郎。
袁世凯在关键时刻为慈禧立了大功,深得慈禧赏识。慈禧太后和荣禄一致认为:袁世凯既熟悉洋务、为洋人所信赖,又有魄力,尤其是对太后忠心不贰。于是这个八面玲珑、诡计多端、极其阴谋狡诈的袁世凯,又一次受到提拔,在李鸿章死后,便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自古以来,两面派作为贬
小说推荐
- 局道:中国历史中的博弈术
- 要想把别人拉入你的局,一定要“抚摸”他,使他感到舒服;一定要和他建立一种认同关系,使他愿意顺着你的思路走下去。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把精明挂在脸上,不一定是好事。做人朴拙一点“傻”一点,会使人感到踏实,反倒受人欢迎。当然,这种“傻”不是真傻,而是一种低姿态,是一种掩盖。设局要抓住对方的心理特点,甚
- 最新章:第58章
-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 1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
- 最新章:第22章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
- 潜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吴思云南人民出版社简历文/吴思吴思,男,1957年5月生于北京。出生时母亲是大学教师,父亲是杂志编辑。1968年随母亲去河北省文安县商业部五七干校
- 最新章: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第39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84-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
- 对于人们来说,窃贼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窃贼究竟起于何时,却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俗话中有“强盗碰上贼爷爷”之说,说明窃贼确实是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最为悠久的一种破坏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一类人 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产生之后,窃贼的盗窃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过是被剥削者反抗剥削者,夺回自己劳动果实
- 最新章: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第29章
- 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历史的拐点
- 从历史冷到历史热马立诚:改革开放初期是文学热,进入20世纪90年代是经济学热,后来又有一段政论热,现在是历史热,先后四个热。到书店看一看,各种各样的中外历史著作满坑满谷,蔚为大观,中国大片也都是历史题材。雷 颐:历史热是正常的。无论美国、法国、英国还是俄国,每年的畅销书,历史著作都占据了很重要的一个
- 最新章:第25章
- 隐蔽的秩序:拆解历史弈局
- 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作者:吴思自序“潜规则”是我杜撰的词。我还想到过一些别的词,例如灰色规则、内部章程、非正式制度等等,但总觉得不如“潜规则”贴切。这个词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来源于我的一段生活经历 1983年,我在《中国农民报(现在叫《农民日报)当编辑记者,经常阅读群众来信。有一封来信说
- 最新章:第40章
- 中国历史的b面
- 作者 王长华序言权力主宰者的活法一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有四种人,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中的核心力量,掌握着各色人等的生杀予夺。四种人里的第一档人物无疑是帝王君主,其他三种人则分别是御前的臣相、后宫的嫔妃,以及那追随君主帝王如影随形、不男不女的宦官阉人。中国古代政治核心构成的内在逻辑:国是家的放大,宗法血缘
- 最新章:第60章
- 中国历史的后门
- 孔子“修《春秋,创造“春秋笔法,使乱臣贼子惧,是中国历史篡改史的开端。宗周内乱,周室典籍被人携出后杳无下落,是古代典籍之又一大劫。秦始皇并六国,焚书坑儒,是古代典籍之又一大劫。此三劫过后,兵燹,水淹,火焚…天灾比不上人祸,历朝历代的独裁者们,或出于政治合法性的延续,或出于对末日的莫名恐惧,纷纷操纵刀
- 最新章:第3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