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的晚风》第50章


也正是因为如此,崇祯帝及一批朝廷官员也曾支持杨鹤的招抚政策。像新任陕西巡抚练国事、职方郎中李继贞等都曾在崇祯四年(1631)上书朝廷,要求招抚。崇祯帝也于此年的正月,利用在文华殿召对内阁、九卿、科道及入觐两司官的机会,特意面召山西按察使杜乔林和陕西参政刘嘉遇,询问山西、陕西的剿抚详情。杜乔林说:
山西河曲王嘉胤部气势凶炽,官军打得很不顺手,现在前线兵力不足,而且严重缺饷,非大量增兵加饷不可。
杜乔林说的是实话,当时王嘉胤部在河曲打得很凶。崇祯帝转而又问刘嘉遇。刘嘉遇说得很悲观。他说:
兵饷不足,因此难以剿灭。而且贼寇见官兵实力不足,更是散后复聚,降后复叛。
刘嘉遇的意思,仍是要朝廷增兵加饷,以武力剿灭,言外之意则是不太赞成招抚。崇祯帝听后,有点不以为然,便说:
“寇亦我赤子,宜抚之。”
崇祯帝之意,就是说这些叛贼也是我大明朝的赤子臣民,应该招抚,不要赶尽杀绝。既然皇帝也这么说,刘嘉遇赶紧改口附和道:
现在用的正是招抚之策!
崇祯帝接着便派御史吴?0万两前往陕西赈济。而且在杨鹤上书请求招抚神一魁时,他也明确答复道:
“剿逆抚顺,谕旨屡颁。”
“杨鹤相机招安,允协朕意。”
不幸的是,崇祯帝后来在严办杨鹤招抚失职之罪时,似乎忘记了他自己曾说过这些话。
就在杨鹤庆幸自己成功招抚神一魁、斩杀王嘉胤之时,形势发生了逆转。崇祯四年(1631)七月,神一魁在其部众的挟持下,降而复叛,重操旧业。王嘉胤的旧部也没有因王嘉胤的战死而溃散,而是在新首领王自用(紫金梁)的领导下,在山西重振旗鼓。至此,山西“三十六营”群哄而起,如闯王高迎祥、老回回(马守应)、曹操(罗汝才)、八大王张献忠、过天星(惠登相)、扫地王、整齐王、闯将李自成、蝎子块(拓养坤)、邢红狼、闯塌天(刘国能)、射塌天(李万庆)、阎正虎、一字王、乱世王、混世王等首领,拥兵20万,与杨鹤作对。一度好转的晋陕形势此时又是急转直下,一塌糊涂。
杨鹤顶不住了。
第五章 步入深渊的内乱杨鹤抚陕(3)
他给朝廷上了一份名为《微臣万苦堪怜事》的奏疏,哀叹自己已是“焦头烂额”,“贼平无日”。
对杨鹤招抚政策早已不满的朝廷官员,揣摩到崇祯帝此时的心理变化,纷纷上书指责杨鹤。有位叫谢三宾的御史,最为刻薄。他上疏朝廷,提出了几个令杨鹤非常难堪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
既然杨鹤说庆阳抚局(指招抚神一魁部)已成,降贼遣散俱尽,为何李老柴、独行狼攻陷中部?难道他们是从天而降的吗?
谢御史的这番话打动了崇祯帝。他立即命当时在陕西的巡抚御史吴惚ㄇ跋咔樾巍U馕徊痪们盎勾懦珈醯鬯?0万白银前往山西赈济,以协助杨鹤招抚的吴耸比匆豢谝Фㄑ詈字鞲蠊⑺担骸 ?br /> 为今之计,只有调兵措饷,南北会剿,歼灭贼首,招抚余众,秦地才有可救的余地。
崇祯帝接到吴淖嗍韬螅懔⒓聪铝畲堆詈祝巢蝗暇烧恕K担骸 ?br /> “杨鹤总制全陕,何等事权,乃听流寇披猖,不行扑灭,涂炭生灵,大负委任,着革了职,锦衣卫着的当官旗,扭解来京究问。员缺推堪任的来用。练国事姑着降三级,戴罪剿贼自赎。如仍玩纵,定行重治不宥。”
可怜的杨鹤,此时竟然还口口声声说,他是奉诏招抚,而且也是剿抚并用,有功无罪。他没想到此时提这些旧账,实在是揭了崇祯帝的短,让当时自我感觉良好的崇祯帝下不了台。第二年,崇祯帝竟下令将杨鹤谪戍袁州。要不是崇祯帝当时要用他的儿子杨嗣昌,杨鹤可能连命都保不住!即使后来杨嗣昌成了朝廷的主要大将之一,并言辞卑恭地恳求崇祯帝宽恕他的父亲时,崇祯帝却仍耿耿于怀,不愿给杨嗣昌这个人情,可见崇祯帝对杨鹤的成见有多深。
有意思的是,这位杨鹤,在魏忠贤掌权时,就因为祸从口出而被削职,此次复出后又因触到了崇祯帝的痛处,被加重了处罚。足见这位湖南籍的书呆子确是本性难改,在官场上混了多少年后仍不明白这样的简单道理,即无论是魏忠贤,还是崇祯帝,都不愿意听不顺耳的话。
其实,杨鹤真是有点冤枉。从杨鹤的下场及招抚的失败,不难看出当时朝廷存在的种种问题。招抚的失败,并不能完全怪罪杨鹤一人。
招抚的失败,首先是因为杨鹤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
招抚叛民,说穿了就是要有足够的钱。陕西的叛乱,开始时主要是经济原因,老百姓是因为天灾人祸,无以为生,才铤而走险的。朝廷现在要他们放下武器,重做良民,就须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但崇祯帝及其朝廷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崇祯二年(1629),崇祯帝开恩,令陕西巡抚刘广生留杂项辽饷银1万4千两,就地赈济。区区万余两银子,自然不足开销,因此刘广生要求增加款项,而崇祯帝却不肯再拿出钱来了。到了崇祯四年(1631),崇祯帝破天荒拿出了他自己的内库银10万两,令吴吧挛餮映り饧谩5笔毖映は爻钦宦颐裎Юё牛还蓖院仔汲⒎抨獾南⒑螅俏Я⒔猓颐衩嵌寄米抨饨鸹丶胰チ恕5笔泵字夭渭釉旆吹娜耸既刈苋丝诘?0%,但听到朝廷赈济的消息后,也纷纷返乡,等着朝廷来赈济。这样的情形,在邻县也曾出现过。
难堪的是,朝廷不愿意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救济。吴?0万两白银,远远不够。当时陕西的米价是7钱白银1斗,如每人分得1两,则最多可支撑50天。即使10万两白银全都到了百姓手中,至多也只能支撑10万百姓50天的生活。而当时陕西的情形,已惨到了十室九空人相食的地步,10万白银只能是杯水车薪。吴谘铀?9县间散掉10万白银后,发觉就像在一池水中放了一撮盐,起不到多大作用。
即使是那些已经投降的乱民,朝廷也无足够的资金来安置他们,保证他们不再次叛乱。被招抚的人员,随抚随叛,越抚越多。杨鹤多次请求朝廷增加赈济的力度,安顿好这些灾民乱民,而朝廷却无力做到。就连近在咫尺的秦中地区,甚至也不愿安顿流民,恐引狼入室,更勿论其他地方了。当时真正忧国忧民者,为数不多,没有多少人有长远目光,能通盘考虑陕北的问题。多数人认为,陕北的动乱,只是陕北的事,跟自己关系不大。没想到,陕北的乱民,后来演变成强大的农民武装,杀出秦界,殃及了大半个帝国。
如果在陕北刚开始动乱时,帝国上下能齐心协力、全力以赴的话,事情决不至于弄到后来的那种地步,付出的代价或牺牲的利益也决不会这么大。遗憾的是,当初能这样想的人又有几个呢?
杨鹤抚秦的失败,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兵力。要保证招抚政策的顺利实行,必须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作保证,一来起弹压威慑作用,二来也能在招抚无效时用武力解决那些铁了心造反的骨干分子。可是,杨鹤作为三边总督,手上却没有足够的军队。
尽管杨鹤力主招抚,但也深知军队的重要。面对风起云涌的遍地义军,手中无像样军队的杨鹤深感不便。崇祯三年(1630),当王左挂、苗美率部攻打韩城时,杨鹤竟无将可点,无兵可调,只得命当时任参政的洪承畴率领临时凑起来的部队匆匆上阵,勉强解围。在此以后,杨鹤几次上书崇祯帝,要求把当时调赴京师守卫的延绥、宁夏、甘肃、固原、临洮诸镇边兵重新调回,还镇西北。当时崇祯帝正被后金的入侵搞得焦头烂额,哪里肯把西北的部队放回去。杨鹤无奈之下,只得再请崇祯帝起用前总兵杜文焕,督延绥、固原的3千官兵。这次崇祯帝倒同意了,但仍没有改变陕西粮饷不足、兵力过弱的局面。
抚则缺银少粮,剿则无兵无饷,杨鹤两手空空,能干些什么呢?
杨鹤抚秦的失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官僚体系内部的不一致甚至是不团结。在朝廷中,本就存在主剿和主抚两派,难以统一。甚至连崇祯帝本人,也是摇摆不定。在晋陕前线,同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