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件大事》第6章


保蛭绷衫盗锨浚云姆蚜艘环苷邸9?76年,楚国发生内乱,秦的叛将昌文君被拥立为荆王。秦以此为借口,举兵攻楚,楚兵败,但实力犹存。后来,秦再次发兵攻楚,秦派去了夸下海口说20万兵力就能横扫楚国的李信为将,结果因轻敌大败而归。于是嬴政便亲自率60万大军于公元前223年全力攻楚,终于战胜楚国,并俘获楚王。五国相继被灭。公元前221年,秦军大举攻齐,齐君拱手投降。不到10年时间,嬴政就完成了统一大业,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秦统一六国后,全国范围内的军事行动已经基本结束,但边陲的战斗却仍然在继续。当时在边疆活动的少数民族南面有百越,北面有匈奴,他们不断侵扰边界,对秦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秦灭楚后就派兵五路向越人发动进攻,但遭到顽强抵抗,直到后来秦始皇派戍卒增援才取得胜利。平定百越后,还开凿了灵渠,征发囚民到岭南戍边开垦,设置郡县,巩固了边陲。秦灭六国后,派将军蒙恬率士卒北击匈奴,将其势力赶到了阴山以北,收复了河南失地,并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秦在这些地区的用兵,是十分有益而且必要的,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成果的重要步骤。
另外,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严密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确立,也是对统一政权的必要巩固。秦始皇创建皇帝制度,采用五德终始说神化皇权;实行郡县制,有利于统治集权的统一;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保证国家军政大权独揽于皇帝一身;颁布严苛的法律条令,重视刑罚。除了这些,还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更为严酷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还发生了焚书坑儒的残暴行径,这些由统一带来的不良结果,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序幕的拉开走入历史的深处,深刻影响了后世。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修筑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筑,并不是从秦才开始的。它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国拓展国土、发动兼并战争的产物。为了防御别国的进攻,当时的诸侯国在具有军事意义的边界地区修筑过长城。燕、赵、秦三国因为地处边陲,比别国更受到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侵扰,所以相继在北部边境修筑了长城。秦统一后,把内地的大部分长城拆除,保留了边境的并予以增修,后来的秦长城就是在这三国原有基础上修建起来的。
战国中后期,匈奴开始强盛,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边境成为战略防御的主要战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秦统一六国后都没有变。当时秦正从事巩固统一大业和国内各项改革,北方匈奴贵族觊觎中原,时时南下侵掠,并趁着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夺去了黄河河套地区的大片土地。匈奴入侵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威胁到了新生的统一王权,秦王政不得不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讨伐匈奴,将匈奴赶到阴山以北,收回了河套失地,并且在这里设置了34个县,重设9原郡,修筑了几十座城堡作为防御工事,并从内地移民3万到此戍守垦荒。为了巩固北方边境,蒙恬和另外一位大将领兵渡过黄河,占据阴山。在据守阴山一带时,蒙恬就率军民首先对新收复的沿黄河一线的赵长城进行了修补,为防备匈奴人的再次进攻,秦始皇决定修筑一条新长城。公元前213年,即始皇34年,声势浩大的长城修筑工程全面展开。为了修长城,秦政府几乎动员了整个国家的人力物力,大批役夫被迫征赴边疆,粮草也源源不断从内地输往北境。在东西长达万里的长城沿线,到处是开山凿石、肩挑畜拉、打夯砌筑的场景。长城沿线地势十分险峻,施工非常困难,他们充分利用山河自然之势,据地形筑城,连缀了原有的旧长城,并对之进行修葺增补,同时也建造了不少新的城墙。这项工程十分浩大艰巨,当时生产力水平还十分有限,劳动人民必须克服很多困难才能完成。不少人葬身于此,累累白骨成为长城的奠基,经过整整9年的烈日严寒,万里长城终于竣工。
新的万里长城全长约5000千米,西起临洮,东至辽东,沿依阴山山脉,行经内蒙古草原,一直奔向苍茫的大海。长城的建筑,绝大多数地段是以山脉为基础,随着山势而建,有的甚至建在1300米的高山之上。长城本身的高度从5米到10米不等,墙外都用砖和石头砌成,里面则用黄土夯实。作为建筑工程体系,它是由关隘、城墙、城台、隧峰四部分组成的。关隘就是关城,通常建在高山峡谷等险要处,扼守要冲,镇守于此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城墙就是长城的主体。城台可用来望城外,每隔130米就有一个。烽隧,又叫烽火台,大多建在高山顶上或险要处,专门为了传递军情而设,白天点燃掺有狼粪的柴草,便浓烟直上云霄,夜晚则燃烧加有硫磺硝石的干柴,使火光通明,用以报警。另外,秦始皇还派大军在长城沿线驻守,并设了10多个郡,进行管辖开发。
万里长城的修筑,尽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对于保护北疆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巩固发展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集体的智慧,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
第二部分:秦始皇统一中国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在秦的都城咸阳燃起了焚书的烈火。随后焚书之举很快就蔓延到全国各郡,第二年,在政府文化机关供职的诸生460多人被活埋,700多人被杀,无数被流放到偏远之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是秦统一后为统治思想文化、加强文化专制而采取的措施。
战国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但文化非常繁荣。随着秦朝中央集权的建立,不仅政治经济上,文化上也要求实行专制统治。刚开始,秦始皇派人从六国宫廷和民间搜集了大量古典文献,并征召了70多位博学的老者,授予博士的官职,在博士官下,又设了2000余名诸生,让他们整理文献,把不利于封建专制政权的书剔除出去。这些学人多信奉儒家思想,推崇周礼,赞赏分封,对新建的专制政权多有议论。他们最初还受到了较优厚的待遇。
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建议废郡县立分封,理由是中央权力集中之后,一旦权臣专政,皇帝就会孤立无援,所以应该分封子弟,作为皇上的辅枝。秦始皇将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代表新兴官僚商人集团利益的丞相李斯坚决反对,认为这是旧儒的复古思想在作怪,所以才以古非今。而现在时代形势变了,情况不同了,不能再用老办法来治理国家,儒生们复古的思想只会扰乱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皇帝的统治。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严酷的文化专制措施:除秦国的历史典籍、博士官所掌管研究的一套书、农医之书,以及求神问卜之书外,其他私藏《诗》、《书》和诸子百家典籍全部烧毁;有敢于谈论《诗》、《书》的一律问斩;以古非今的人连族诛灭;官吏知情不报的,治以同罪;命令颁布后30天还没照办的,在脸上刺字并发配边疆做苦役。第二天,咸阳城就燃起了焚书的熊熊烈火,秦以前的文化典籍,尽数灰飞烟灭,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摧残。
然而,事情到此并没有结束,“焚书”之后,怀有复古思想的旧贵族文人依然在政府机关掌管着文化事业,散布不利于专制统治的言论。秦始皇为了肃清这些反对派,又制造了“坑儒”惨剧。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侯生、卢生两个方士寻求长生不死的仙药。当时,秦始皇迷信神仙方术,重用方士,经常派人到深山远海寻找长生不死的仙药。侯生、卢生看见当时政治日益专制独断,始皇为人又凶狠刚愎,为所欲为,十分担心以后会有什么不幸降临到自己身上。二人商量之下,觉得在朝中不能再呆下来了,便一起逃走了。秦始皇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龙颜大怒,指责方士们的过错,说韩终去找仙药一去不返,徐市等人花了数以万计的钱财也没有任何结果;他待方士已经很优厚,他们却诽谤皇上,妖言感众,搅乱民心。于是始皇派人搜捕可疑的诸生进行拷问,儒生们相互牵连,触犯禁令的共有460余人,这460多个人都被活活埋在咸阳城外的大坑中。始皇又诏告天下,此后若再有这样的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