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毕公等文臣武将的辅佐下,武王静待灭商的契机。即位的第二年,姬发就曾率大军进入商王境内,但因意识到时机尚未成熟,便没有大力征伐。然而这次的孟津誓师,公开举起了反对商纣的义旗,并利用各种机会鼓舞士气,鞭鞑纣的罪恶,无疑是一次灭纣的预演,为伐商大造舆论。纣王残杀了很多亲信重臣,大失人心,气数已尽。武王和姜尚认为灭纣时机已到,便再次出师,大举伐商,周在孟津再次会合诸侯,一路所向披靡。公元前1027年2月甲子日,武王率大军集结在离商都七十多里的牧野(今河南淇县南),举行了庄严的誓师典礼,并与商军会战于牧野。周军士气高昂,战阵整齐,而商军虽然人数众多,但主将无能,兵士多为乌合之众,大多是俘虏不久的夷人奴隶。两军一交战,商王军队纷纷阵前倒戈。武王乘胜追击,直捣朝歌,纣王在鹿台自焚而死。牧野大战以周的胜利而结束。第二天,周武王在朝歌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宣告商朝灭亡,周奉天命掌管天下,西周正式建立。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春秋争霸
春秋争霸是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重大的政治事件。平王东迁后,奴隶制开始衰落,周王室力量衰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削弱。各国诸侯先后出现了旨在掠夺土地、人口、财物的长期争霸战争。争霸角逐中出现“春秋五霸”,一般认为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是春秋时代第一位真正的霸主。齐国位于今山东半岛,靠山临海,进可攻,退可守,处在战略要地。襄公在位时,齐曾一度强盛。襄公死后,避难在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赶回齐国。在鲍叔牙帮助下,小白抢先返齐,路上遇到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放箭刺杀,但逃过这一劫,夺得君位,小白就是齐桓公。齐桓公不记一箭之仇,起用管仲为相,开始了争霸大业。管仲的改革强化了对国家的控制,有利于政局稳定,为对外争霸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元前681年,齐约8个诸侯会盟于北杏,但鲁、卫、曹、郑拒不出席,齐便以此为借口讨伐鲁。公元前680年,齐又联合陈、曹伐宋,并请周王室派军相助。宋被迫求和。公元前679年,齐、鲁、宋、卫、陈、郑在卫国的鄄会盟,齐桓公成为诸侯长,这是他称霸的开始。此时南方的楚国也日益强大,齐桓公就率齐、鲁、宋、卫、陈、郑等8国侵蔡伐楚,直抵楚境,楚不得已而求和,两方订立“召陵之盟”,楚承认了齐的中原霸主地位。公元前651年,齐在葵丘召集诸侯国会盟,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齐桓公的霸主业绩使周王天子虚位得以保持百年之久,同时也避免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践踏。
齐桓公死后,霸权移至晋。晋本是小国,经献公兼并小国、攻伐戎狄后逐渐强大。献公晚年因为废嫡立庶,迫使公子重耳在外流浪19年。公元前636年重耳返晋即位时已60多岁,称晋文公。当时,周王室发生内乱,晋文公约会诸侯平定叛乱,迎周襄王复位,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后来在城濮大战中,晋与宋、齐、秦联合,大败楚军。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他为侯伯,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以后的80年间,晋楚间的斗争成为大国争霸的主要内容。文公死后,晋国霸权受到南楚和西秦的威胁。楚庄王任用孙叔敖,励精图治,开始争霸中原的大业。前598年,楚攻打郑,晋派兵来救,被楚打败,两年后楚又征服了宋国,中原小国纷纷依附,楚庄王遂成为中原霸主。春秋后期,晋楚之间势均力敌,争伐比以前减少,进入了二强相持阶段。两次弭兵(和平)会盟之后,晋楚平分霸权,黄河流域的争霸战争告一段落。
当时,还曾有宋襄公、秦穆公欲争霸中原而未遂的情况,在长江流域的吴越之间的争斗,构成春秋争霸的尾声。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5年即位,重用伍子胥、孙武治理国家。公元前506年吴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见楚大势已去,便转而与越争雄,但却被越王勾践所败,阖闾战死,儿子夫差继位,继续攻打越国,并于前494年打败勾践。夫差便挥师北上去问鼎中原。勾践卧薪尝胆,在大夫范蠡辅佐下,暗中整顿,壮大力量,于前473年灭吴,一时号称霸主。
春秋的争霸战争,尽管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局面,但它沉重打击了西周以来的贵族统治体系,使国家数量减少,换来了区域性统一。同时也使各国实施改革,增加国力,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战争还促进了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是有着一定积极意义的。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它的创始人是圣儒孔子,儒家学说以诗、书、礼、易、乐、春秋的思想为育人内容,以君子人格为理想范本,宣扬仁的思想,重民生,行教化,实行德治,旨在维护以等级制度和纲常秩序为核心的封建社会,是几千年来我国封建社会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3岁丧父,生活贫贱,与下层社会接触较多,知识面很广。孔子自幼便勤奋好学,少年时就已颇有见识。为了谋生,他曾做过鲁国权臣季氏家的委吏,管理账目,还做过公家的牲畜管理员,工作十分负责。
春秋末期,官家垄断学业的局面已被打破,私学渐兴,孔子从中受惠良多。30多岁时,他就开始聚众设教,创办私学,是最早创立私学的人之一。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所教弟子中间,有贵族也有贫贱之士;在讲学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重视德育的培养和性情的陶冶,鼓励学生闻道济世,传说他曾收徒3000人,其中突出的就有72人,著名的有子路、颜回、子夏等。
孔子在授众教学期间,又时常研读和整理上古的文化典籍,因此对夏商周的礼乐文化十分了解,形成自己关于礼乐的看法。通过对夏商周文化的研究,孔子确定了周礼的表率地位,并从中发掘出“仁”这一儒家核心。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尊长有序,君臣父子关系应该有一定的标准,“仁”的思想反映到政治上就是以德为政,它主要包括反战,禁暴,重民,举贤。在人际关系中,孔子将“仁”看作礼的基础,“仁”表现出了强烈的道德意识,使礼论前进了一步,君子就是孔子为人们树立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在几十年的政治教学实践中,孔子及其弟子逐渐形成了一个颇具影响的学派,这就是儒家学派。
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公元前501年,51岁的孔子怀着积极的热情,在鲁国担任了中都宰之职,很快又被提升为司空、司寇。由于贵族统治者不可能采纳实施自己的主张,孔子便毅然辞官出走,开始了周游列国的历程。孔子率弟子先到卫国,后经由曹、宋、郑来到陈、楚,沿途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屡屡受挫。孔子63岁又到了卫国,晚年后回到自己的祖国鲁。孔子14年间,共游说72个执政者,但政治抱负始终没有得到施展。
尽管如此,孔子的蒙荫余泽却没有因此而逝去,他的弟子们景慕老师高山仰止的品行,大力宣扬孔子学说,并述其言行语录,编了《论语》一书,使孔子思想得以流传后世,而儒家学说也因此日渐昌盛,日渐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
中庸之道也是孔子儒学的重要内容,他认为任何事都有一个适当的标准,过犹不及,应不偏不倚。但中庸又不同于折衷,它是一种辩证思维的方法,是巧妙地把握两个极端的动态平衡。中庸思想还表现在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理论上,这种求同存异的思想既有包容的气度,又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是孔子学说的精妙表现。
孔子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华夏民族的心理性格,是功不可没的。
第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形成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战国之交,晋国被赵、韩、魏三家贵族瓜分而亡的历史事件,这是春秋后期公室与私家之间激烈斗争的结果。公室是指诸侯国君,私家指卿、大夫之家。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自己之下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有自己的封邑和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至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势力扩张,卿大夫势力也随之发展,并开始互相?
小说推荐
-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事件
- 我国陕西省中部,有个黄陵县,黄陵县城北有座桥山,桥山顶上有一座高大的陵墓。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华民族祖先黄帝的墓。人们称它为黄陵,因此把这个原称为“中部”的县,改名为黄陵县。黄帝陵壮丽威武,古书记载说,它座山环水“其山势如桥,沮水环绕之。黄陵的周围是峰峦起伏的陕北高原,山上古柏成林,郁郁葱葱,参天耸立,
- 最新章:第58章
-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 作者:方丽萍】1.华夏民族的形成华夏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迁徙、战争融合而成的。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不仅通过逐鹿、阪泉战争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各个部落,成为中原的大盟主,而且发明了许多东西如衣裳、舟车、宫室等,为华夏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文化条件。远古时期的黄河流域是肥沃的地方,住在
- 最新章:第49章
-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大事
- 了解和研读历史大事是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世界历史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事件连缀而成的,重大历史事件则能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与大体轮廓,阅读历史大事便能从宏观上把握历史。每件历史大事或开启了一个时代,或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还有的是对某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侧面的总结。阅读这些大事,即是在了解
- 最新章:第31章
-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
- 影响人类历史的事件,很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英雄史诗。怎么这么说呢?人是政治的动物,战争是政治的延伸和衍生。很多时候,历史就是在血与火、刺刀和枪炮、阴谋与算计中完成了自己的转折。在这种人类的自相残杀之中,人类所造就和崇拜的“英雄,以天下为棋盘,以众生为棋子,以江山做赌注,相互厮杀。成吉思汗和亚历山大的远
- 最新章:第69章
- 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历史的刀
- 前言 历史,虽然是一些曾经发生过的往事,早已随风而逝烟消云散,但对今天生活着的每一鲜活的个体生命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影响 人类并非从天而降凭空而生,而是从远古一步步地发展进化而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每一个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转折,无论多么久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或隐或显地在人类
- 最新章:历史的刀-第74章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8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上卷(19)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Page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规定中国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
- 最新章:-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8-第16章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
- 世界五千年 Page 2-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的名字为世人所知,她是南宋时候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流传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对其中一些优美的词句出口能诵。李清照是中国文坛上一颗永远闪耀的星。李清照出生在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原籍山东历城,即今天的济南府。济南是个处处清泉荡漾的美丽地方,李
- 最新章:-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第18章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2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 Page 2-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明清之际,风云变幻,造成了不少的风云人物。本文所写的吴三桂,即是在明清两代交替中起过重要作用、叱咤风云的人物。吴三桂,字长白,先世居徽州,后迁高邮,又流寓辽东。因此史书一般称之为辽东籍高邮人。他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卒于清康熙十七年(公
- 最新章:-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2-第17章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3
-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下卷 Page 2-西晋“八王之乱”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分立,确实沸沸扬扬热闹一时。曹魏后期,大权落在司马氏家族手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掌握了曹魏的实权。司马昭派大将邓艾、钟会灭掉蜀汉,司马炎夺取了帝位灭掉了孙吴。这样三国就落在司马氏手中,建立了西晋王朝。西
- 最新章:-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3-第1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