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123章


雍正的死因是什么?有的历史学家曾提出,雍正是突然中风死去的。虽然推论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并没有拿出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那么,雍正究竟是怎么死的?随着清宫档案的挖掘和研究,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认为,雍正吃丹药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极大。 
自古以来,凡是幻想长生不老的帝王,大都迷恋神丹大药。从秦始皇派人入海访仙求药,到汉武帝命炼丹家李少君、栾大炼化“益寿”“不死”的黄金器具;从三国的曹操遍招甘始、左慈等天下方士习炼“养性法”,到东晋哀帝“饵长生药”丧命;从隋文帝指派嵩高道士潘诞“合炼金丹”,到唐太宗李世民服食古印度方士的长生药“暴疾不救”;再从宋太祖赵匡胤召见高道苏澄隐询问“养生秘术”,到明宪宗以丹纵欲“气伤龙脉”而暴亡……一朝又一代的封建帝王对道家的丹术走火如魔,喜怒笑骂尽在其中。而清朝的雍正,可算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位宠信道士迷恋丹药的皇帝了。 
雍正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对丹药产生了兴趣。他曾写过一首《烧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 
这首诗中,又是铅砂,又是炉火,烟雾缭绕,功兼内外,就好像一幅活灵活现的炼丹写真图。从中可以看出,雍正早年就对炼丹有了相当的研究和兴趣。 
雍正当上皇帝后,极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师张伯端,把他封为“紫阳真人”,雍正特别赞赏张伯端发明了金丹要领。雍正的一生,更是与金丹仙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从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开始,雍正就经常吃道士炼制的一种叫“既济丹”的丹药。从他对田文镜奏折的批语中,可以知道他感觉服后有效,还把丹药作为礼品赏赐给鄂尔泰、田文镜等大臣。 
在雍正大搞道教活动的同时,还在圆明园内开始秘密升火炼丹。清宫《活计档》是专门记载皇宫日用物品的内务府账本,里面披露了雍正炼丹的一些情况。最早的记载是在雍正八年(1730年),其主要内容是:12月15日,海望、刘胜芳和四执事执事侍李进忠一同传令:往圆明园秀清村送去矿银十两、黑炭50公斤、好煤100公斤。22日,海望和李进忠又一同传令:圆明园秀清村正在炼银,要用白炭500公斤、渣煤500公斤。 
这里提到的秀清村依山傍水,是一个进行秘事活动的好地方。根据档案记载,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往秀清村送的木柴、煤炭就有两千多公斤。档案中的“矿银”、“化银”等,是炼丹所用必需品。由此可知,从雍正八年末,就在秀清村开始炼丹了。 
当时在圆明园内为雍正炼丹的道士有好几个,其中最主要的是张太虚和王定乾。他们没有辜负雍正的期望,真的炼出一炉又一炉所谓的金丹大药。 
雍正吃了道士炼制的丹药,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他不但自己吃丹药,还拿出一部分赏赐给亲信官员,如云贵总督鄂尔泰、河东总督田文镜等。在田文镜的一份奏折上,雍正用朱砂笔写道:“此丹修合精工,奏效殊异,放胆服之,莫稍怀疑,乃有益无损良药也。朕知之最确。”雍正劝自己的宠臣对御赐丹药,可以放开胆子吃,丝毫不用怀疑,因为他对这种丹药“知之最确”。这表明,雍正很注意研究丹药的药性,并且对他所服用的丹药已是确信不疑了。 
但事实上,炼丹所用的铅、汞、硫、砷等矿物质都具有毒性,对大脑和五脏侵害相当大。雍正死前的12天,《活计档》中曾记录:“总管太监陈久卿、首领太监王守贵一同传话:圆明园要用牛舌头黑铅二百斤。”黑铅是有毒金属,过量服食可使人致死。100公斤黑铅运入圆明园,之后不久雍正在这个园子内突然死去,史学家认为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直接证明了雍正之死,完全有可能是丹药中毒造成的。 
随着雍正档案发掘和研究,雍正服丹致死说法越来越引起一些史学家的关注和认同。因为从清宫档案看,雍正确实长期服食丹药。那么,丹药的有毒成分在他体内长期积累,最终发作,导致了他的暴亡,这是极有可能的,不少专家都通过著作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推断。 
学者们还普遍注意到,雍正的儿子乾隆对炼丹道士的处理露出了许多破绽。就在雍正死后的第二天,刚刚即位的乾隆便下令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如果不是他们惹下弥天大祸,在这种非常时刻乾隆哪至于大发肝火,还专门为两个小小的道士发一道上谕呢?乾隆在谕旨中还特别强调,雍正喜好“炉火修炼”是有的,但只是作为游戏,并没有吃用丹药。如果真的没有吃丹药又何必辩解呢? 
就在驱逐道士的同一天,乾隆还告诫宫内太监、宫女不许乱传“闲话”,免得让皇太后“心烦”。雍正刚死,究竟能有什么“闲话”?皇太后为什么听了“心烦”?所有这些,不能不让人推测雍正就是死于服用有毒的丹药,死于炼丹道士之手。
·24·
最后一位盛世明君乾隆皇帝
1735年,雍正帝死于圆明园。根据他生前定下的规矩,内侍从皇宫中的最高处——“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取下一个匣子,里面放着写有皇位继承人姓名的密旨。在众目睽睽之下,密旨被拆开,被指定为雍正继承人的是他的第四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清朝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帝。 
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内政和外交上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乾隆也是一位长寿皇帝,活了89岁,在位60年。 
弘历小时候十分聪明,六岁就能自己读书了。他的爷爷康熙皇帝特别喜爱他。有一天,康熙帝在牡丹台散步,看见弘历正在玩耍,不觉心头一动,把弘历从头到脚仔细打量了一番,自言自语地说:“这孩子浓眉大眼,脸方嘴圆,是一副福相。莫非将来继承皇位的就是他吗?”康熙帝想到这里,就命令随从太监传话,把弘历叫到皇宫。从此,康熙帝就派一些有名的老师,专门教导他。 
一次,康熙帝带着弘历去打猎。康熙帝先举枪射中了一头大熊,那头大熊摇摇晃晃地倒在地上,康熙帝就让弘历去把他射死。弘历骑马上前,快到射程之内的时候,那头倒在地上的大熊突然站立起来,“嗷嗷”大叫,弘历镇定自若地举起手中的弓箭准备射击。走在后面的康熙帝非常紧张,唯恐发生意外,就急忙上前击毙了那头大熊。打猎回来,康熙帝高兴地说:“这个孙儿遇事不慌,将来定有一番大的作为。” 
后来,康熙帝死了。弘历的父亲当了皇帝,就是雍正帝。雍正帝看弘历勤奋好学,又是康熙帝生前喜欢的孙子,就当着群臣的面,写了一份将来由弘历继承皇位的密诏,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大匾的后面。
身世疑云 
乾隆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故事,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的身世。直到今天,关于乾隆的身世和出生地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乾隆认为自己出生在雍和宫。雍和宫坐落在北京城东北,是著名的喇嘛庙。在康熙时代这里是雍亲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时的王爷府。可是,就在乾隆还在位的时候,有人已对他的出生地有不同议论。当时朝中有一个官员叫管世铭,他随乾隆到避暑山庄时曾赋诗30首,其中一首就涉及到乾隆的出生地:“年年讳日行香去,狮子园边感圣衷。”诗后小注说:“狮子园是乾隆的诞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在先帝雍正驾崩的忌日到那里小住几天。”狮子园是承德避暑山庄外的一座园林,康熙到热河避暑时,雍正随驾,狮子园便是雍亲王一家在热河的住处。 
大概乾隆对自己出生地的流言有所耳闻,他在72岁那年正月到雍和宫拜佛后写诗作注说:我确实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这雍和宫的。尽管乾隆再三强调自己生在雍和宫,但还是有人不信,甚至他的儿子嘉庆也大唱反调。嘉庆登基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身份到避暑山庄过生日,嘉庆写诗庆贺,在诗后注解说,康熙在辛卯那年题写了“避暑山庄”的匾额,乾隆也恰好在这年降生在山庄,其中缘由实在不可思议。但十几年后,嘉庆又放弃了乾隆生于山庄这一看法。 
嘉庆十二年,嘉庆皇帝命令朝臣编修乾隆的《实录》和《圣训》。他审阅时发现,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