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在厅堂里坐下,看到这十只坛,就问赵普是什么东西。赵普回答说:“是吴越送来的海产。”宋太祖笑着说:“既然是吴越送来的海产,一定不错,把它打开来看看吧!”赵普吩咐仆人,打开坛盖,在场的人一看都傻了眼。原来坛里放的不是什么海产,竟是一块块金子。
宋太祖看到这情况,心里窝了一肚子火,脸色也就沉下来。赵普满头大汗,惶恐地向宋太祖请罪,说:“臣没有看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请陛下恕罪。”
宋太祖冷冷地说:“你就收下吧!他们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的呢。”打这以后,宋太祖对赵普就有点猜疑起来。
971年4月,右监门卫将军(负责京城戍守的将领)赵王比,由于平日与宰相赵普有矛盾,就告发赵普在秦(甘肃东部、陕西西部)盗伐木材。原来,当时朝廷禁止私运秦、陇大木。赵普曾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造住宅。他的部下趁机冒用赵普名义,私运一批大木到东京贩卖。这件事牵连到赵普。
宋太祖欲召集百官公布此事,并拟罢免赵普的宰相官职。后来,由于太子太师王溥出班奏明:赵王比和赵普有私仇,所举虽为事实,但有夸大其词成分,才未处分赵普。之后,宋太祖要处分赵王比。赵普又出面为其讲情,宋太祖才了结此事。这件事,说明宋太祖对贪官处罚严厉,不论是谁,只要贪赃,概不轻饶。
宋太祖为扩大统治基础,还改革和推进了隋唐以来的科举考试制度。宋初极力放宽科举考试的范围,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只要是具有一定的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应举。同时严格考试制度,以防权贵豪门请托舞弊。晚年他还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以后殿试成为制度,科举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
另一方面,还着力改变垂武轻文的旧风气。宋太祖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复孔庙,开辟儒馆,延用耆学名儒,以劝告励教化。针对五代时期文教不兴,学校荒废的情形,他下诏拨款增修国子监学舍,当国子监开学讲书之日,他很高兴地派人送去美酒、苹果以示祝贺。
从宋太祖取得政权开始,到平定南方,赵普是主要的谋士,立了不少大功。宋太祖拜赵普为宰相,事无大小,都跟赵普商量。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他的学问差得多。他当上宰相以后,宋太祖劝他读点书。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快。后来,家里人发现,他的书箱里藏的不过是一部《论语》。于是人们就流传一种说法,说赵普是靠“半部《论语》治天下”的。
宋太祖信任赵普,赵普也敢于在宋太祖面前坚持自己意见。有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一个人做官。接连两天,宋太祖没有同意。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宋太祖把奏章撕成两半,扔在地上。
赵普趴在地上,不慌不忙地把扯碎的奏章拾起来,放在袖子里。退朝回家以后,赵普把扯碎的奏章粘接起来,过了几天,又带着它上朝交给宋太祖,宋太祖见赵普态度这样坚决,只好接受了他的意见。
再有一次,赵普要提拔一名官员,宋太祖不批准。赵普就像前次一样坚持自己意见。宋太祖说:“我就是不准,你能怎么样?”赵普说:“提拔人才,都是为国家着想,陛下怎能凭个人的好恶专断!”宋太祖听了,气得脸色变白,一甩袖就往内宫走。赵普紧紧跟在后面。宋太祖进了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外不走。
宫门前的卫士见宰相站在门口不走,只好向宋太祖回报。这时候宋太祖气已经平了,就叫太监通知他,说皇上已经同意他的请求,叫他回家。
随着文教的振兴和开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进入统治集团。宋太祖认为,乱世用武,治世用文,对这些文臣再也不能像五代时期那样,只是当作点缀摆设,而应切实发挥他们的作用。
随着对文臣的重用,统治集团内部的那种畸形的文武关系得到了调整。原来那些骄横跋扈,视文臣为无用,甚至一言不合就要“砍杀”宰相的武将们,不但见了宰相都要恭恭敬敬地唱喏问候,而且自己已也在宋太祖的劝告鼓励下,学着文臣的样子读起书来。
宋太祖“重文”是针对五代的“轻文”而言的,目的是要调整当时那种畸形的文武关系,改变那种由武臣独擅政权的局面,进而扩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基础。所以在“重文”的同时,他并不歧视武将。当然,在宋初君主专制极度强化这一个大气候下,无论文臣也好,武将也好,其权力都不能不受到影响。
《读书镜》中记载,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又“杯酒释兵权”,使自己的统治地位稳若泰山。这样一位开国皇帝“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令人感慨。
在古代,史官的职能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记录和反映有一定意义的现实事件,兼有舆论监督与记载历史的作用。赵匡胤在朝中设史官,无疑给自己套上了一个“紧箍咒”——他的所言所行包括过错、失误,都会被记录在册,流传于世。而与孙悟空头上那个“紧箍咒”所不同的是,只要赵匡胤一句话,那些敢于作自己“反面文章”的史官便会丢去乌纱帽乃至人头。赵匡胤愿意的话,就连史官的编制也能立马就被撤消,“紧箍咒”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赵匡胤并没有这么想、这么做。而是让这个令自己头痛心烦、伤神劳心的“紧箍咒”像镜子那样照着自己,像鞭子那样抽打着自己。这件事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侧面领略了封建时代开明君主的胸怀。
据说赵匡胤做了皇帝后,果然下令华山不用征税,并亲自上山请陈抟下山帮他治理天下,陈抟却写了一首《爱睡歌》给他,婉拒下山,歌曰:“臣爱睡,臣爱睡,不卧毡,不盖被。片石枕头,蓑衣铺地
。地震雷掣鬼神惊,臣当其时正鼾睡。闲思张良,闷想范蠡,说什么孟德,休言刘备,三四君子,只是争些闲气!怎如臣向青山顶上白云堆,展开眉头,解放肚皮。
且一觉,管甚玉兔东升,红轮西坠。”
见此情景,赵匡胤为陈抟赐号“希夷先生”后,无可奈何告辞而去,并命臣下为希夷在华山建道观,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烛影斧声
太祖的死,有“烛影斧声”之说,流传了一千余年,至今还是一大历史谜团。
据说,太祖太宗还没做皇帝时,曾经认识一个异人,这个人预言他们哥俩将在某年分别当皇帝,后来太祖果然是这一年当皇帝的。太祖称帝后,多年没见到这个异人,一直很想念他。十六年后在去洛阳的途中意外遇见,非常高兴,就将他带回宫中居住。这个异人果然不凡,居然只住在树上,不住宫中居室。太祖问他自己还能活多久,异人说:今年十月二十日夜里,如果是晴天,你就还能活十年;否则,就就到那天为止。到了这一天夜里,赵匡胤登临太清阁四下观望,只见星汉灿烂,不禁心中大喜,认为自己还可以活十年。谁知道夜深之际,忽然阴霾四起,天气剧变,雪雹骤降。赵匡胤知道今晚自己要死了,急忙回到宫中,把弟弟赵光义召来,二人在皇帝的寝宫里,将所有内侍、姬妾统统赶出去,相对饮酒。
人们遥遥观望,但见寝宫之内,蜡烛光下,太宗时不时地避席而起,作出谦让不可胜之状。漏禁三鼓,太祖太宗走到门外,此时雪已数寸,太祖手持“柱斧”(一种镇纸文具,玉或水晶制)戳雪,并对太宗说“好做好做”(好好干)。
后来随后太祖就去睡觉,因天太晚,太宗也“留宿禁中”(李焘在《续资治通鉴
长编》中认为这是决无可能的事)。侍从听到太祖“鼻息如雷”,到五更时候却停止了,进去一看,已经驾崩。留宿在宫内的赵光义于柩前即位,成为宋太宗。
这是对“烛影斧声”的一种解释。另一种解释对赵光义就很不利了。这种解释认为:所谓“烛影”,根本就是在烛光之下,赵光义亲手杀死了自己患病中的亲哥哥;“斧声”则是赵匡胤平时片刻不离手边的水晶玉柱斧,在激烈打斗中发出的声音。
?
小说推荐
- 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 作者:周云芳
- 在古代,帝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等,权力至高无上,惟我独尊。从轩辕黄帝到辛亥革命一声吼,推翻帝制,将"帝王"皇帝"扫入历史垃圾堆,前后约5000年,中国共出了300多位帝王 前言 在古代,帝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法律制定权、行政决策权和军事指挥权等,权力至高
- 最新章:第127章
-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 送你一付历史解毒剂 历史研究在真正意义上是一种为政治生活进行的教育和训练…最有益的,或者说惟一的,学会在命运中保持尊严的方法,就是:回忆起他人的灾难—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通史“赵州桥本是鲁班修”到时下已经进入最广阔的通俗文化领域,成了歌唱家的一句唱词。唱词来源于一个流传已久的说法,即世世代
- 最新章:第59章
- 中国历史上最变态的帝王们:皇帝也疯狂
- 第1节“亡秦者胡”谶语的应验(1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为了纪念自己的不世功业,秦始皇自称皇帝,由于他是秦朝的第一个皇帝,所以便是“始皇帝,以后的子子孙孙,要接着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让秦朝的帝业能够千秋万代的延续下去。但是,秦始皇没有想到,
- 最新章:第77章
- 易中天中华史卷八:汉武的帝国
-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作者:易中天内容推荐《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礼遇知识分子,用法律震慑豪强,厌恶贵族,偏爱草根 他定下的官吏制度沿用上千年,皇权达到巅峰 他的军队攻无不克,匈奴人丢盔弃甲逃亡大漠 他的政府制霸西域诸国,丝绸之路畅通无阻 他最开放,也极霸道 他说,犯我
- 最新章:第24章
- 百年记忆:中国百年历史的民间读本
- 记忆是人类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人们在审视历史中创造未来。记忆积淀下了太多太多悲壮的故事,以致误导后人以为唯惊天动地的豪杰才有权利走进历史,千万年来只默默走着自己人生道路的凡人、甚或至于失意于命运的弱者,只能扮演历史过客的角色,他们的记忆惨遭遗忘。许多人活得就真似一只蝼蚁,匆匆地生,匆匆地奔忙,直到匆匆
- 最新章:第63章
- 历史上的中国 中国疆域的变迁
- 1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本书要讲的,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的变迁过程,因此首先必须讲清“历史上的中国”的含义“历史上的中国”是不是就是现在的中国呢?当然不是。因为如果这两者没有什么区别的话,它们的疆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只讲现状就行了。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中国”这个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已经用得很普
- 最新章:第22章
- 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 作者:国亚《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 作品相关 前叙·一周末去看望病中的父亲。在与癌症进行了长达三年多的斗争、经历了将近二十次化疗的痛苦后,父亲已经变得异常衰老与孱弱了。看到这位躺在床上的疲惫地向我微笑着的,面色苍白而憔悴的老人,我突然感到一种异常的心痛—我实在难以接受、难以相信、难以面对为我从小遮风
- 最新章:第140章
- 帝国扩张征战史上最牛帝国boss打架史
- 帝国扩张征战:史上最牛帝国BOSS打架史 作者:小学生阿萌前言“宇宙之王“马其顿雄狮“罗马无冕之王“大秦祖龙“大汉天子“上帝之鞭“信士的长官“不眠之帝“天可汗“欧洲之父“一代天骄…谁才是古代世界最雄武的铁血君王?他们是如何发动和进行那些古代史上惊心动魄的战争的?指挥各自的帝国大军东征西讨开疆拓土的他
- 最新章:第42章
- 84-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
- 对于人们来说,窃贼这个词并不陌生,但窃贼究竟起于何时,却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时间概念。俗话中有“强盗碰上贼爷爷”之说,说明窃贼确实是人类社会中所产生的最为悠久的一种破坏社会生产和社会秩序的一类人 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产生之后,窃贼的盗窃行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过是被剥削者反抗剥削者,夺回自己劳动果实
- 最新章:中国社会史:窃贼的历史-第2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