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必读的中国帝王史》第75章


这天晚上,赵匡胤假装不知,喝得大醉而睡,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官修史书为尊者讳,将赵匡胤写得无比被动。不过赵匡胤下面的言行显出他不同于五代被军士拥立的皇帝之间的区别,赵匡胤骑在马上,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于是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惟一的败笔是王彦升杀死了试图组织抵抗的韩通和他的家人,给赵匡胤的和平演变涂上了后周忠臣的鲜血,韩通入《宋史·周三臣传》,王彦升就此被赵匡胤恨上了,所以终身没有当上节度使。 
与范质、王溥的见面比较富有戏剧性。先是派潘美去告诉范质等,当时早朝还没有结束,宰相范质抓住王溥的手说:“仓促谴将,吾辈之罪也。”手指掐入王溥的手,几乎出血。王溥一句话也不敢说。 
及至赵匡胤见了他们时,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重。现在我被将士逼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然后举行禅让仪式,但人到齐了,却没有禅让诏书,结果翰林承旨陶谷从袖子中拿出一份,于是就用了这份诏书。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因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的任所在宋州,就以“宋”为国号,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让后周小皇帝当了郑王,符太后当了周太后,小皇帝乾德三年被迁往房州,973年逝世,终年二十岁,被谥为恭帝。太祖算是厚道,留下了包括小旋风柴进等在内的后代,拿着丹书铁券活得比较滋润。 
这也真是报应不爽,郭威以禁军兵变夺取了后汉的政权,事隔八九年,郭威的部下赵匡胤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仿效郭威,以禁军兵变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皇位。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服气。 
登基后的宋太祖“车驾初出”。随行的仪仗较为简略,排在前面的是由禁军组成的“驾头”,随后就是皇帝坐的步辇,步辇之后是擎着扇的方队。方队后面是公卿百官——他们本来都是后周旧臣,与端坐在步辇之上的“皇帝”乃比肩多年的同事,想不到现在却要毕恭毕敬地跟在他的步辇之后作臣民,心中难免有些不自在,所以仪仗队到这里就有些杂乱了。更糟糕的是,沿途所有的楼台亭阁不但挤满了居高临下的看客,而且这些楼阁大都挂着帘子,总让人感到这帘子的背后藏着什么。 
果然,当銮驾缓缓通过御街,跨上大溪桥时,就听得“嗖”的一声,一只利箭紧擦着步辇飞了过去,射到了后面的繖扇上,卫士大惊。宋太祖显得比卫士们镇定多了,他从步辇中探出身子,指着胸膛说:“教射,教射。”又笑道:“射死我,这皇位亦轮不到你!”这话,笑中含刺,不单单是讲给刺客听的,步辇的背后还跟着一大批后周的旧臣哪! 
宋太祖的捷足先登,只不过使旧臣失去一次野心的机会,却没有打消他们的野心。他们有的在等待观望,希冀再起,有的则“日夜缮甲治兵”,准备与新王朝再来一番角逐。 
面对这种局势,宋太祖和赵晋等人认为应采取以稳定京城、笼络后周旧臣为主的方针,以静制动。因为“京城若乱,四方必转生变”,“都城人心不摇,则四方自然静谧”。依据这一方针,宋太祖对后周旧臣实行了官位依旧,全部录用的政策。同时,大封功臣。后周将领慕容延钊,因为拥护宋朝,升任殿前都点检。领兵守卫北边的韩令坤,当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当了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这些都是统率禁军(宋朝军队的主力)的高级官职。 
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都加官并“领节镇”,“余领军者并进爵”;同时,提升皇弟赵匡义为殿前都虞侯,改名光义,赵普为枢密直学士。 
为了保证对后周旧臣笼络和收买的成功,对于那些恃势欺凌旧臣的新贵们,宋太祖则毫不留情地严加处理。京城巡检王彦升,是兵变入城时的先锋,自恃拥立有功,横行不法。一天夜里,他以巡检为名,去敲宰相王溥的门,吓得王溥“惊悸而出”,结果王彦升被贬为唐州刺史。宋太祖的这些做法,对稳定后周旧臣的情绪,缓解他们对新王朝的疑惧,使他们放心地为新王朝服务,起了很好的作用。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稳定了内部,雄心勃勃,准备出兵统一全国,实现他结束五代乱世、平定天下的宏图伟业。当时,五代时期的“十国”,留下来的北方有北汉,南方还有南唐、吴越、后蜀、南汉、南平等。在湖南和泉州等地,也还有人拥兵自立。要统一全国,该先从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汉,还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一天夜里,风雪交加。赵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忽然听得门外一阵敲门声。赵普心里奇怪,这么寒冷的夜里,还有谁会来找他?他打开门一看,只见一个人披着斗篷,在雪地里站着。赵普定睛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来的竟是宋太祖。 
赵普连忙把宋太祖请进屋里,拨红了炭火,在炭火上炖上肉,叫他家人拿出酒来招待。 
赵普问:“雪下得这么大,陛下为什么还要出来?”宋太祖说:“现在一榻之外,尽是他人地盘,我如何能够安眠?反正睡不着,就来找你商量一下” 
赵普说:“陛下现在还是小天下,南征北战,统一中国,已时机成熟了。不知陛下打算怎么办?”赵匡胤显出犹豫不定的样子说:“我想先收复北汉太原。”赵普沉默片刻说:“这不是我所预料的。”赵匡胤忙问赵普所料为何,赵普想了一会,说:“太原地处南北二边,如果占为己有,那么,辽兵南下之患就要由宋来独挡了。如果暂留太原作北方屏障,等平定南方诸国之后,回过头来再打北汉,太原就会不攻自破。小小北汉,不过像弹丸一样大,晚一点收拾也跑不了。” 
赵匡胤听完,长吁了一口气说:“吾早有此意,只是未敢轻决,此来专为听听你的意见啊!”于是,“先南后北”的正确方针就此确定了。 
宋太祖和赵普决定了先南后北的计划以后,约摸花了十年时间,先后出兵消灭了南平、后蜀、南汉。这样,南方的割据政权只留下南唐和吴越两国。 
然而,赵匡胤并不能马上出征,因为还有一个重大的后顾之忧尚未解决,就是禁军的指挥权问题和兵权过于集中的问题。以政变上台的赵匡胤,深知禁军的重要,他本就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更何况他已亲身经历过两次禁军兵变呢! 
所以他即位后,就暗中密切注意手握重兵的藩镇将领,预防不测。果然,宋朝建立不出三个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就会师北汉大举反宋,赵匡胤深谋远虑,守住关隘,一举平定李筠。之后,淮南节度李重进蠢蠢欲动,961年,赵胤下诏亲征,李重进自焚身亡。 
赵匡胤在一年内两次亲征的胜利,基本解决了新王朝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