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从阿拉曼到罗马-第50章


苁俏私鹎诺肚瓜嗉摹T?8世纪,一个被俘的司令官很可能在数周至数月内成了胜利者的贵宾。雇佣军之间实际上都是武装的战友,这个古老惯例一直延续至今。阿尼姆正是依据这个惯例要求拜见艾森豪威尔的。艾森豪威尔的参谋人员也认为,他应循惯例,容许阿尼姆前来。 
艾林豪威尔不这佯看。他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不是个人的事。虽然过去发生过许多次国家间战争,但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同,法西斯国家发动的这场战争,破坏了全人类的幸福。只有彻底摧毁轴心国,才可能出现一个善良正直的世界。艾森豪威尔曾告诉负责情报工作的肯尼思·斯特朗准将,要尽量从被俘的德军将领那里获取情报。但他本人只对尚未被俘的将领感兴趣。他不许任何战俘拜访他。他坚持这种做法,直到战争结束。 
非洲大陆的轴心国部队被肃清了,一个大陆获得了解放。随着轴心国在北非地中海战场大批久经考验的部队的覆灭,盟军在南线从海陆两方面完成了对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的战略包围。盟军的下一个进攻目标指向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 
盟军在北非的胜利首先是沿着抵抗最小的路线进攻的结果,北非地中海战场对弱小的意大利来说是生命攸关的,对德国来说显得并不十分重要。在这个战场上,盟军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力物力优势、武器装备的优势和海空军优势。美英两国的政治领袖、军队指挥官及两国军队之间求大同存小异,精诚团结,共同对敌,这是他们取胜的重要条件。当然在进攻突尼斯的最后几个月中,如果盟军大胆穿插,迅速割裂敌防御布势,本可以早一点夺取最后胜利的。军事家们指出,盟军在突尼斯的进攻作战是“运动中的堑壕战,而不是谢尔曼式的快速运动战,更不是德国式的闪击战。”这些评论是有道理的。 
轴心国部队的劣势是那样明显,他们为什么不早些组织撤退,而听凭全军覆灭呢?突尼斯战役一结束,德军上下就一起攻击天生乐观的凯塞林空军元帅,说他怂恿希特勒大举增兵突尼斯,最后铸成大错。希待勒本人并不这样看,1943 年7 月他在一次高级军官会议上为自己辩解说:“我之所以在突尼斯采取行动,是因为我确信以下几点:通过占领突尼斯,可以将(盟军)入侵欧洲的时间推迟半年。更重要的 
是,可因此使意大利留在‘轴心’里。 
否则,意大利肯定会脱离‘轴心’。盟军在俄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后和可能趁德国空虚闯入德国之时,就会兵不血刃地在意大利登陆,就会通过布伦纳山口(奥地利境内)向德国突击。这就必然加速德国在战争中的失败和损失。” 
希特勒显然是从战略上看问题的。至于他的这番辩解是否有道理,人们自会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来的。
十一、难产的“哈斯基”分歧 
“哈斯基”,是英文Husky 的谐音,它既可以翻译成“爱斯基摩人”,也可以翻译成“壮汉”等,总之,它是盟军西西里岛登陆作战计划的代号。 
西西里岛,位于地中海的中部,是地中海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5 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00 万左右。该岛东隔墨西拿海峡与亚平宁半岛相对,最窄处仅3219 米,是意大利的南方前哨,西与突尼斯隔海相望。南邻马耳他,是从北非到欧洲的海上交通要地,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价值。 
1942 年初,正当美、英盟军在北非节节获胜的时候,盟军便开始酝酿如何把战争打到欧洲大陆去。英军尤其是丘吉尔首相极力主张,美、英盟军基本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即首先解决意大利问题,然后再考虑在法国登陆的事宜。然而,“哈斯基”登陆作战计划的最终出台,却经历了数个月的较漫长的历程。 
1942 年,德国军队在苏联的进攻势头越来越猛,苏联处境相当困难。这年的春天,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来到华盛顿,竭力敦促美国政府采取积极措施来对付德国人,以便减轻苏军的压力。罗斯福总统答允开辟第二战场,地点可能是在法国。 
然而,整个1942 年美国人仍然是在一种没有任何明确目标的情况下忙碌着。随着伦敦和华盛顿之间的信息往来的日益频繁,美国人很快就感觉到,英国人并不同意在一开始就通过在法国的登陆作战来开辟第二战场的做法。 
1942 年底,正当美、英联军在北非登陆成功,进攻取得节节胜利的时候,从苏德战场转来振奋人心的喜讯:苏军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已经摆脱困境,目前已全线转入反攻,截止12 月底,苏军已基本达成对德军的合围,预计苏军将在此次会战中歼灭德军100 多万人。英国首相丘吉尔称这次胜利将是“一次惊人的胜利”。美国总统罗斯福则表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不仅为苏联军队赢得了荣誉,而且也以自身的榜样唤起了盟军新的决心,拿出全部力量来彻底战胜敌人。 
为了充分利用有利的形势,美英盟军决定,待肃清北非之敌人后,随即越海打到欧洲本土去。 
约翰·埃尔曼在其《大战略》一书的第五卷中说到:“重新征服欧洲大陆必须以第一个英国的或美国的士兵在某个时候、某个地方从海上登陆开始。” 
然而,到底在什么地方登陆呢? 
1943 年1 月,美国人和英国人关于下一步如何打到欧洲本土去一事的分歧又一次公开化了。 
事实上,早在1941 年12 月下旬英国首相丘吉尔访问美国期间,在要求美国派兵与英军一起登陆时,美国三军参谋长们就已经明确表明了他们的意图:最直接而又有效的做法,应该采用在法国瑟堡和布勒斯特登陆的“痛击”计划。 
当时,英军在北非与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集团军激战正酣,丘吉尔从本国利益出发,认为目前实施“痛击”计划条件尚不成熟,应该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北非问题。 
鉴于双方意见存在很大分歧,美、英两国经过多次协商,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先把进攻欧洲大陆一事放在一边,待北非问题解决后再来考虑。 
对于刚刚参加欧洲战争就在北非进展顺利的美国人来说,与德、意法西斯作战似乎并不像英国人所说的那样艰难。美国人自我感觉非常好。 
北非登陆成功后,美国人为他们自身存在的饱满的活力而感到鼓舞,他们仿佛已经看到了和平的曙光,于是他们开始着手描绘下一步的行动蓝图。但是,经过几年战争洗礼的英国人相对于美国人来说更加脚踏实地,他们毫不留情地向过分发热的美国佬的头脑浇去了一盆冷冷的冰水。美国人伤透了心。 
美国人认为,应尽快结束北非战事,以便抽出手来一举打过英吉利海峡,开辟第二战场,迅速打败法西斯德国,英国人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们认为,横渡海峡是一场无谓的冒险,可能会遭致灭顶之灾,不如从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开刀,刺向敌人的“软腹部”。 
在英国人看来,美国佬是吹牛客,只靠吓唬人和吹牛皮显示自己,因此他们的主意好听不好用。而美国人则认为,英国人胆小如鼠,于起事来束手束脚,与他们共事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双方互相反感、互不信任的情绪由来已久,与日俱增。每当面临下一步行动应如何决策的时候,他们总是争吵不休,互相否定。 
戴维·欧文在其《盟军高级司令部内幕》一书中说到:“到底是什么原因使美国人对英国人感到寒心——是十八世纪的怨恨还未消失,而暴发户的那种不安全感又加深了这种怨恨呢?紧张关系深深地来源于两个民族的特性和过去,这些需要付出代价。在即将来临的巨大危险面前,他们结成了盟友,但更多的是出于需要而不是喜爱。联盟的道路是艰难的”。 
如今,关于下一步如何打到欧洲大陆去一事,双方的分歧又一次摆在了他们的面前。美、英双方出于各自利益的需要,决定应冷静下来,召开一次会议,认真商讨并确定下一步的行动方针。
卡萨布兰卡会议 
卡萨布兰卡,摩洛哥王国的经济、交通中心,人口200 多万,位于首都拉巴特西南约50 多公里,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濒海城市。 
当时任美、英盟军总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在其《远征欧陆》一书中回忆说:“12 月(1942 年),我们接到命令,说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将各自率领一批军、政要员于1 月份来卡萨布兰卡举行会议。我们奉命为这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