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红海腥-从阿拉曼到罗马》从阿拉曼到罗马-第47章


的第34 师。第9 军的任务是进攻并占领丰杜克山口,然后向西推进80 公里到达昂菲达维尔以南约30公里的海岸城市苏萨。步兵的任务是占领丰杜克山口两边的制高点,以便给装甲部队的进军扫清道路。巴顿和布莱德雷都对这个计划持否定态度,尤其反对把美第34 师纳入英军指挥的做法。 
亚历山大这次匆忙的进攻定于4 月7 日深夜发动,但美第34 师推迟了近三小时才开始进攻,由于失去了夜色的掩护,不久就被敌军炮火阻止。第9军军长克罗克只好修订计划,决定不等步兵扫清道路,便投入第6 装甲师强行通过丰杜克山口。4 月9 日第6 装甲师向丰杜克山口发起进攻,在损失了34 辆坦克后,直到下午才通过了德军阵地。克罗克决定暂停进军,把扩张战果的事留待第二天再说。这一决定是审慎的。4 月10 日拂晓,第6 装甲师恢复进攻,但当他们赶到凯鲁万时,撤退的敌军已安然通过这一公路交通枢纽。防守丰杜克山口的少量德军分遣队也已溜走,因为他们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在4 月10 日上午以前挡住英第9 军,以掩护盐沼防线上的意第1集团军撤退到昂菲达维尔防线。英第9 军未能完成断敌退路的任务。 
在英第9 军进攻丰杜克山口之战正激烈进行之际,4 月10 日晚上亚历山大的参谋长便打电话告诉巴顿,亚历山大想把美第2 军由亚历山大直接指挥转归安德森第1 集团军。巴顿立刻赶往亚历山大的司令部,请求他重新考虑这一决定。但亚历山大对巴顿的抗议充耳不闻。巴顿回到自己的司令部后,于4 月11 日给亚历山大发了一封信。这封信显示了巴顿对美国利益的忠诚。他写道: 
“在我看来,问题既不在于指挥,也不涉及通信,而是个威望问题。在盟军协同作战的开幕一场的最后场面,假如美国部队竟以一个小角色出现,不管怎样荒谬,所引起的反响可能是不幸的。。。” 
巴顿已完成了在美第2 军的使命,4 月14 日艾森豪威尔决定调巴顿回第7 集团军,继续准备进攻西西里岛的作战计划,由布莱德霄接任第2 军军长。交接卫作是秘密进行的,目的是为了欺骗轴心国,使他们误认为巴顿还在突尼斯作战。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布莱德雷刚刚上任便碰到一件棘手的事。英第9军军长克罗克在进攻丰杜克失败后,把责任归之于美第34 师师长赖德,还向盟军战地记者发表斥责第34 师的谈话。艾森豪威尔总司令部新闻审查制度不严,记者们的报道很快扩散到了全世界。艾森豪威尔的新闻检查官不得已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反驳对美军的指责。亚历山大为息事宁人,发表了一个大力赞扬美第2 军的声明,但没有批评克罗克对记者发表的谈话。 
更为严重的是,受克罗克的影响,亚历山大决定要把第34 师从前线撤下来,,送到后方进行整顿。这意味着赖德和第34 师将蒙受永远洗刷不掉的耻辱。布莱德雷飞到亚历山大的司令部,着重强调,第34 师是美国国民警卫队的一个师,把该师从前线撤回后方,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到美国的国民警卫队系统,而且必然在国内政界引起轩然大波。布莱德雷高度评价赖德,并指出克罗克的战役计划有严重的缺陷。最后布莱德雷恳求亚历山大:“把第34 师给我吧。”亚历山大被说服了,立即同意取消原来的计划,并说:“拿去吧,第34 师从现在起就由你指挥了。” 
随着轴心部队撤到昂菲达维尔防线,盟军突尼斯决战的最后阶段到来了。
“铁匠”攻势 
轴心国的两个集团军已连接起来防守从北部海岸到昂菲达维尔长达160公里的弧形地带。缩短防线只暂时改善了他们的处境,不可能根本改变其被动挨打的地位。他们虽仍有25 万之众,但已孤立无援,缺乏汽油、弹药、医药和食品,几乎陷入绝境。由于盟国空军已夺取了战区制空权,海军实施严密的海上封锁,轴心国部队已无法从突尼斯撤退,原来设想的“敦刻尔克”式的大撤退只好放弃。 
与轴心国部队相反,盟军的情况有很大改观。盟军在160 公里长的弧形战线上集结了约20 个师30 多万人,1400 辆坦克和1400 门大炮。科宁汉的战术空军驻进了德意空军放弃的机场,作战半径可达战线任何一处。盟军后勤补给线畅通无阻,物资供应充足。 
亚历山大根据艾森豪威尔的命令,把打击重点放在北部,因为北部进攻之路更广阔补给线更短,盟军的优势兵力可有更多用武之地,而循着昂菲达维尔通往南部的道路展开进攻,装甲部队回旋余地不大,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昂菲达维尔是一个离海8 公里的小村庄,轴心部队已在村庄的周围和至海岸的隘道上挖好了防坦克壕。但这一切都只不过是要塞的前哨。要塞本身由一排耸立在北面的险峻的小山构成,其中300 米高的加西山耸立在村子的西面、加西山的北面是姆代克尔山,此外还有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卜利达山、曼古卜山和泰拜盖山。沿海公路由西向东穿过昂菲达维尔村,然后向正北转弯,在山与海之间向布菲舍和突尼斯延伸。在泰拜盖山向沿海公路凸出的地方形成一条短窄的隘道,敌人在这里建立了另一条防坦克壕。整个昂菲达维尔防线像一座迷宫,迷宫的门口还立着一位武装到牙齿的哨兵——一块奇特的叫做泰克鲁奈的悬崖,它从昂菲达维尔村西北面的地里冒出来,是一个高耸于整个作战地域之上的风化的大石笋。显然,对昂菲达维尔进行任何攻击都必然付出极大的代价。英第10 装甲军军长霍罗克斯对蒙哥马利说:“我们能够突破,但是我怀疑第8 集团军最后还能剩下多少人。”蒙哥马利试探了一下,结果许多盟军士兵便永远长眠在那座“迷宫”里了。 
亚历山大显然看清对昂菲达维尔防线强攻代价高昂,遂决定由安德森第1 集团军发起主攻,蒙哥马利第8 集团军只在昂菲达维尔战线进行辅助性攻势。为此,亚历山大调整了盟军地面部队部署。他不仅拒绝了蒙哥马利关于应把第6 装甲师(已与第8 集团军连接起来)划归第8 集团军的要求,而且从第8 集团军调出第1 装甲师增援第1 集团军;美第2 军部署在安德森第1集团军之北,负责掩护其左翼,并利用有利时机向东推进,然后沿海岸进至比塞大;英第9 军也已北调,部署在英第5 军和法国第19 军之间的右翼中心地点。 
4 月16 日,亚历山大下达了代号为“铁匠”的总攻命令。根据该命令,盟军将分四路对轴心部队实施向心突击。第一路是蒙哥马利第3 集团军,穿过昂菲达维尔朝北向哈马马特和突尼斯出击,以阻止轴心国残余部队撤往那里进行持久顽抗,尽可能多地吸引敌军的注意力,有效地配合盟军的主攻。第二路为在安德森右翼、蒙哥马利左翼的法国第19 军,也对敌发起攻击,以保持对当面之敌的压力,并乘安德森和蒙哥马利两路大军发动强攻之势扩大战果,第三路为安德森第1 集团军,此为主攻方向。其第9 军在蓬杜法赫和古拜拉持之间出击,为装甲部队开辟通道。其第5 军在迈杰兹巴卜附近出击,指向由德第334 师所防守的长达25 公里的地区。第四路为美第2 军,在更北的地区发动进攻。 
4 月19 日,蒙哥马利第8 集团军的三个步兵师率先向昂菲达维尔防线发动进攻,试图把敌军“撵走”。蒙哥马利以为敌军会调去增援突尼斯城的防御,没有料到仍在昂菲达维尔防线上部署了重兵。其实,敌军在昂菲达维尔防线从左至右展开了德第90 轻装师、青年法西斯师,意皮斯托亚师、意斯皮齐亚师、德第164 轻装师,并以德第15 装甲师为预备队。敌军的装甲车辆、油料和弹药奇缺,但步兵却抱着拼死的决心顽抗。根据作战计划,印度第4师要攻占加西山,再朝西北方向穿过崎岖的小山和高地,并边打边行进20公里,直抵泰拜盖山下的敌反坦克壕一线。4 月19 日夜印度第4 师将可供使用的6 个营中的4 个投入战斗,却只在加西山上夺取了已掌大的一块土地。为了夺取这块土块,该师已牺牲了500 余人。负责夺取泰克鲁奈及其周围地区的新西兰第之师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泰克鲁奈是一个小村庄,村庄的两侧是陡峭的悬崖,村里的房屋和高低不平的地形为防御者提供了良好的掩护。进攻发起不久便遭到敌军的猛烈反击,新西兰第2 师不顾伤亡继续推进,其先锋毛利营的一个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