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杀斯大林的计划》第2章


十一月七日去九段。参加押坂上校的葬礼,在偕行社吃晚饭。午后九
时返家。读《共产主义的神话》。
十一月八日(空白)
十一月九日见山口少将、佐藤和安田,见甲贺博士。午后,瓢泼大雨。
十一月十日雨。
十一月十一日去九段。见坂崎、浅野。见甲贺博士。在参谋本部与山
口少将和唐山上校会谈。
十一月十二日在九段办事处协商。收到宇多川中校的来信。给太贯的
密封信件发出。读《计划经济论》。
十一月十四日(空白)
十一月十五日(空白)
十一月十六日做去满洲的准备工作。
十一月十七日——十二月三日(空白)
十二月四日回到东京。
十二月五日在参谋本部向山口少将和唐山上校汇报。午后五时返家。
整理报纸。
代序
我写这本小说,完全是由于一个偶然的因素。
我在了解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缔结的慕尼黑协定,打算写一部关
于围绕着缔结慕尼黑协定而展开的国际外交斗争内幕的真实记录。为此,我
收集了当时的大量资料和文献。就在这时,我发现了一个涉及到由日本人推
行的暗杀斯大林的计划的记述。这个记述只有十二句英语。
开始时,我以为可能是记述错了,因为我以为,像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这
种国际规模的谋略如果曾经存在过的话,那么,现代史学家和新闻记者应该
已经写出东西来了。我中断了正在进行的工作,着手来弄清这个计划的真伪。
结果得知,暗杀斯大林的计划是实际存在的。那时我的兴奋的心情,如果有
人在童年时代曾经在山上发现了一个山洞,或者偶然在河边发现了理想的垂
钓之处,他会理解的。
暗杀要人的事件,无论成败,都会给人们以强烈的震惊。这是因为,它
不只是谋杀者和被杀者的问题,而且它的成败同我们的命运有着密切的关
系。比如,请你想一下,肯尼迪总统被暗杀曾给全世界的人们以多么大的震
惊啊!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若成功了,它给全世界的震惊一定会超过暗杀肯尼
迪的。
所以我相信,暗杀斯大林的计划是有值得留下记录的充分价值的。
为弄清暗杀计划的背景和整个轮廓,我花费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在这
个期间,我访问过的人,翻阅过的资料,达到相当大的数量。即使是这样,
对事件的细节尚有不清楚之处,还有许多许多的谜。
如果问我,驱使我去写这部书的动机是什么?那么,我只能回答:虽然
还另有理由,但归根到底是人人皆有的追求事实真相的强烈的好奇心。让暗
杀斯大林的计划这个国际性的谋略不留下痕迹就从历史的阴暗部分消失,这
是我的好奇心所不能忍受的。
尽管如此,我并不是要去肯定政治性的恐怖手段,也不是去给四十年前
的事件有关人员定罪,眦目耸肩地去争论政治问题,这不合我的秉性。我仅
仅是想要报道一下这一历史事件。
这部作品中真实和虚构浑然一体。暗杀斯大林的计划这个基本结构是真
实的,但是其中一部分是虚构的。请读者在读这部小说时事先注意到这一点。
作者所描写的时代,是一九三八年到一九三九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
前夜。那是这样一个时代:战争的阴云密布,列强各国竞相推行权力外交。
各国的政治家、军人和外交官都为世界战争的恐怖而战栗,可又互相耍尽了
权术。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不择手段的暗斗。在这里起支配作用的,是弱肉
强食的规律:只有更强者、更狡猾者才能生存下来。我想以暗杀斯大林的计
划这一现实事件为背景,来描写那些像着了国家和意识形态之魔的人们所展
开的暗斗的世界。我打算在今后的作品中也描写这样的世界。
这部作品是以日本陆军省报道部发表的记录开头的,接着排列了文献、
资料、证词的片断。因此,读惯了有故事情节小说的读者,或许会对这部小
说感到困惑。
然而,我所担心的是,《暗杀斯大林的计划》或许会被看作是一部新颖
的虚构作品而失去它的真实感,尤其是因为暗杀斯大林这一事件本身会被认
为是难以置信的,所以我感到有必要改变过去那种以暗杀要人为主题的小说
形式,以示两者的区别。同时,我想让读者分享一下历史研究者的乐趣。历
史研究者特别是现代史的研究者,涉猎众多的文献、资料,不惜奔波,以找
到与事件有关的人员。我就是这样,绕着令人头晕目眩的弯路,竭力去接近
事实。这当中就有填补了历史空白的喜悦,揭开蒙在事实上的薄纱的喜悦。
为了让读者分享到这些,我采用了在这部作品中所出现的手法。
在写完作品后的现在,我也不是毫无感慨的。我把全部力量倾注到这部
作品里去了。当此出版之际,满意和不安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我想,不管怎
样,作品的好坏任凭读者去评说吧。
最后想借一点篇幅,向在采访中给予我帮助的各位,向提供资料给我的
各位,表示感谢。对于让我参照或引用作品的一部分的作者和出版社,也在
此表示感谢。
此外,战史刊行会的渡部辰雄向我提出中肯的忠告,德间书店的荒井修
和芦泽孝作给不成熟的我以鼓励,我尤其要向他们表示感谢。
一九七八年八月三十日桧山良昭
暗杀斯大林的计划
第一章逃亡事件
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三日凌晨,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远东地区部长格利希·萨莫伊洛维奇·留西
柯夫逃亡到满洲国(译者注: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后建立的傀儡政权。)来了。
内务人民委员部,是苏联的秘密政治警察机关,同时也收集国外情报和负责边防。它的全称是
Narodny Komisariat Vnutrennikh Del,简称为“N·K·V·。。 D”。当时的部长是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
若夫。留西柯夫逃亡事件发生后,他被斯大林解除了职务。他的后任是深受斯大林信任的拉夫连季·帕
夫洛维奇·贝利亚。
日本陆军省报道部在留西柯夫逃亡后半个月才公布了这一事件。
'一'陆军省报道部的通告(一九三八年七月一日)
“远东地区内务人民委员部三等国家保安委员(相当于三级上将)格利
希·萨莫伊洛维奇·留西柯夫,因苏联国内残酷的清洗运动而感到生命危险,
为谋求我国的保护,于六月十三日下午五点三十分左右,只身在珲春附近越
过苏满国境,逃出苏联,被满洲国边境警备队收容。”
'二'东京《朝日新闻》消息(一九三八年七月一日)
仅从“陆军省报道部的通告”不能了解留西柯夫逃亡事件的全貌。留西柯夫为什么,又是通过
什么方法逃到满洲国来的呢?留西柯夫到底是什么人?逃亡事件是六月十三日发生的,为什么到七月
一日才公开?
下面的资料介绍了留西柯夫的经历。
格利希·萨莫伊洛维奇·留西柯夫上将现年三十八岁,一九○○年生于
一个在敖德萨开西装店的家庭。小学毕业后,曾被许多办事处雇用,边工作
边上夜校。一九一七年在身为共产党员的哥哥感化下投身革命,并且加入了
共产党。
以后,他一直在敖德萨参加为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展开的斗争。一九一八
年德国军队入侵乌克兰的时候,他作为一名党的组织工作者进行活动。一九
一九年初,他成为克里米亚第一团的政治工作人员,同年四月,进入乌克兰
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部中央政治训练班,在学习期间参加了国内战争。同年
九月从训练班毕业后,即被任命为第十四军和第一独立狙击旅政治部工作人
员,奔赴布杨斯克反邓尼金军的战线。以后,到该旅改编为第五十七师第二
狙击旅时,他担任旅政治部书记,后来又担任该旅政治部长,前往波兰战线。
一九二○年,首次进入令人毛骨谏然的“格别乌”(译者注:苏联国家
安全局)的前身“契卡”(译者注:肃反委员会),先后在乌克兰和莫斯科
工作。一九三六年升任亚速——黑海地区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一九三七年
八月又被任命为远东地区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长,到哈巴罗夫斯克上任至今。
该人由于革命有功而被授予列宁勋章。”
'三'村上七郎著《苏联清洗运动的现阶段》(载于一九三八年八月号
的《改造》杂志)
格利希·留西柯夫为什么逃出苏联而亡命?事件发生后不久,《改造》杂志以《关于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