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国防军大本营》第71章


幸獯罄嘶蛏踔练炊砸獯罄说囊獯罄钠笸迹⒆急冈诒呓缍梦淞Γ选爸嵝摹毙卸淖急腹ぷ骼┱沟礁惴旱牧煊颉?br /> 作为这种工作的第一个措施,希特勒于8 月16 日,命令降美尔元帅及其总司令部越过边界,但其权力范围仅限于北意大利。这样,在业平宁半岛就出现了两个并列的德军高级司令部。而且除此之外,意大利的指挥机构也继续存在。与此同时,约德尔和凯塞林联合起来,不顾希特勒的犹豫不决,终于8 月17 日将最后一批德军从西西里岛转移到大陆。对这一结局,德国国防军统帅部和意大利统帅部事先根本没有取得谅解。然而希特勒也对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事件奇怪地保持沉默,并且一反常态地迁就了这个既成事实。
与此同时,国防军统帅部于8 月18 日再次向一直把目光盯着阿普利亚和那里的空军基地的南线总司令部指出,受威胁最大的是“那不勒斯——萨莱诺”海岸地区,并明确命令它,将其装甲部队主力调到那里。同时,还可以及时把有经验的高级司令官菲廷霍夫大将解脱出来,并为他新组建第10 集团军司令部。
另一方面,一直未掌握罗马与盟军进行交往的真凭实据的德国国防军统帅部,继续同意大利统帅部和罗阿塔将军进行谈判,并且始终给意大利人保留站在德国一方的可能性。在这个在形式和内容都长时间受到损耗的联盟中,“轴心”伙伴处于一种奇怪的纷争之中:一个打算委身于尚在犹豫之中的盟军;另一个则怀着阻止伙们后退半步的坚定信念。但与此同时,在9 月4 日即英国在卡拉布里亚的雷焦的意大利本土实施登陆的第二天,罗马最高军事当局还再次向德国方面作出保证。后来得知,意大利早在一天前就同盟军签署降书。在这些日子里,正当在地中海地域不安和威胁接踵而至之时,东线正在进行的艰苦防御战也险象环生。不断告急,要求紧急补充兵力。直到这时。德国国防军统帅部方才认识到需要对它迄今为止的行动进行一番审查。9 月6 日在份研究报告中得出结论认为。把强大的后备兵力长期间摆在南方是不负责任的。约德尔建议:“对于我们在意大利遇到的麻烦,要快刀斩乱麻,迅速主动地加以处理。”他在第二天赢得了希特勒的赞同。然而,一份准备采取这种结局的最后通牒式的外交照会尚未完成,9 月8 日下午,罗马——柏林“轴心”便以念大利公开宣布无条件投降而破裂。
关于这几天随着形势而产生的人事变动情况,看来也值得一提。战功卓著的冯·林特伦将军于8 月31 日被解职。他的继任者手持凯特尔的一封信,未经报告,便经直出现在他面前。这成了后来解除职务时所采取的贯用方式。希特勒不顾林特伦要求上前线的愿望,便在战争时间,按照希特勒的指令而被迫退役了。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副参谋长瓦利蒙特为了作手术不得不于9 月5 日离开大本营。他迫切要求在他估计为期3 个月的离职期间——按照他过去多次提出的请求——为他挑选一位继任者,这一请求看来似乎能够得到满足。然而,还是在他住院期间,他接到了那项在本书开始时所提到的希特勒的命令按照命令。约有20 位提到姓名的总司令部军官,其中除了约德尔、蔡茨勒和豪辛格之外,还有他自己,都要在整个战争中留任原职。
当时一直被软禁在德国大本营第1 号宿营地”里的黑森菲利普亲王,在意大利背叛的当天,从希特勒的临时宫邸出来时,便被保安部逮捕了。戈培尔在他的日记里写道:“元首在王室身上得出了教训”;9 月10 日,王子“被盖世太保押往柯尼斯堡。”
第四章三条和更多务战线的出现1943 年末—1944 年初
意大利的投降,对于德国来说,是1943 年所遭受的第三次沉重打击,同时,也意味着希特勒欧洲政策的破产。德国大本营在经过一度紧张不安之后,逐渐接受了这一事实。9 月8 日夜晚,德军统帅部下令,在从里昂海湾到克眼特岛和罗得岛的整个地中海区域,实施代号为“轴心”的行动,“准备数月。。直到8 月29 日方才适应当前局势”的命令,立即生效,由德国人接受这一地带的全部领导指挥权和防务。解除意大利武装这项庞大工作之所以进行得十分顺利,不仅由于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及其德国地方指挥官的灵活妥善的处理,而且与同盟国提前宣布意大利投降,以及美国伞兵部队放弃在罗马附近着陆的计划,而代之以在巴乡里奥政府所控制的南意大利着陆不无关系。在“轴心”计划执行中的唯一严重失误,就是由于德国海、空力量不足,未能阻止意大利海军舰队归降盟军。此外,希特勒原以为绝大部分用法西斯思想武装起来的青年会自愿参加德国国防军的希望也落空了。德国虽然进行了大肆宣传,但墨索里尼的获释也未能给希特勒带来任何希望。墨索里尼在他不久对德国大本营的访问中,看起来完全是一个垮掉的人,显然对意大利人民再不会有什么号召力了。因此,希特勒把他当做一个倒台的大人物来对待,在他周围布满岗哨,只在用得着他的时候,才让他露面。希特勒还特别将墨索里尼筹划组建的一支50 万人的大军,削减到4 个帅,以及保留支小型的海军和空军。
在盟军下一步行动的判断上,德国领率机构曾一度举棋不定。9 月8 日晚,德军发现几小时前,有一支大型护航舰队向意大利西海岸驶去。德方认为,“敌人在罗马地域登陆的可能性要比在那不勒斯地区为大”。国防军指挥参谋部参谋长未受这种说法的影响,再次明确指出:“首先,一切都取决于能否成功地将第10 集团军和空军部队从意大利南部撤出”。这个观点有两方面值得注意。第一,因为许多人责备德军统帅部对南线总司令及其部队置之不理,甚至想要牺牲他们。这种指责与事实截然相反。第二,因为,这些人还声称,德军本准备在北方的一条防线上实施亚平宁半岛的防御。因此,德军统帅部才拒绝南线总司令提出的关干将意大利北部的两个装甲师迅速南调,以对付9 月9 日提前在萨莱诺海湾登陆的敌人的要求。德军统帅部的这一决定也受到某些人的谴责。其理由除了大约700 公里的遥远距离和其他排除这种调动的重要条件之外,人们还不妨回忆一下,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不论在此之前还是之后,不论在欧附洲还是在远东——即使增强兵力,也无法阻止敌人登陆。此外,南线总司令9 月12 日所作的关于决心:‘把敌人赶到大海里去”的报告,也似乎不能理解为他需要兵力。但是,它也可能蕴含着改变今后意大利战场作战指导方针的设想——虽然这超出了南线总司令的任务范围。希特勒也立即要求:“南线总司令应击溃在萨莱诺登陆之敌”,而指挥参谋部却根据原订计划对此做出如下补充:“这一行动能否取得全胜或局部胜利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在此行动之后必须将部队主力集结于罗马周围地区(为了下一步后撤)。
仅这一道命令,就可以驳倒另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论,即所谓凯塞林在萨莱诺及其附近地区所取得的防御作战的胜利,给他不久推翻那个在意大利继续作战的计划提供了机缘。更重要的是德军统帅部通过9 月9 日、13 日和17日的一系列指令,鲜明地表示了它所坚持的“在亚平宁建立一条尽量矩小防
线”的基本观点。——例如,它命令所有决定准备调往意大利南部的部队,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停止前进;命令B 集团军群司令部(隆美尔)立即勘察和建立“亚平宁半岛上最好的防线”。按照这些命令,当南线总司令部解散以后,一旦德军部队在亚平宁半岛北部地域会合,隆美尔元帅便立即接过在意大利的全部德军的指挥权。还在9 月25 日,国防军指挥参谋部便在希特勒表示同意以后,批准了隆美尔关于加强北亚平宁防线的建议,并答应调拨21个德国师,以后又增加4 个意大利新编师,让隆美尔完成他的任务。
只是由于巴尔干问题,才使所有这些计划发生了变化。虽然巴尔干的德军战胜了某些恐惧心理,使预定的“轴心”行动进行得还算顺利,但是东南线总司令部和统帅部还是更加认识到,可支配的部队数量太少,难以完成如此广大地域的防御任务。德军一直估计西方的主攻目标是巴尔干,为此,希特勒不仅坚持他防御海岸线的观点,而且还想守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