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帝》第6章


逃至青海打草滩,出痘病死。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等统军三征察哈尔部。林丹汗的继承人、其子额哲率部民千户归降,并献上传国玉玺。据说这颗印玺,从汉朝传到元朝,元顺帝北逃时还带在身边。他死之后,玉玺失落。200年后,一个牧羊人见一只羊三天不吃草,而用蹄子不停地刨地。牧羊人好奇,挖地竟得到宝玺。后来宝玺到了林丹汗手中。皇太极得到“一统万年之瑞”,如同自己的统治地位得到上天的认可,自然大喜过望。他亲自拜天,并告祭太祖福陵。昔日为敌20余年的察哈尔举部投降,广阔的漠南蒙古归于清朝。
向南用兵,五入中原。皇太极向明朝用兵,先后取得大凌河之战和松锦之战的胜利,并五次向关内用兵。第一次是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亲自带领大军,绕道蒙古地区,攻破大安口,围攻北京城;第二次是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亲统大军,蹂躏宣府、大同一带;第三次是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命多罗郡王阿济格等率军入关,到延庆,入居庸,取昌平,逼京师。接着,阿济格统军下房山,破顺义,陷平谷,占密云,围绕明都,蹂躏京畿。此役,清军阿济格奏报:凡56战皆捷,共克16城,俘获人畜17万。他们凯旋时,“艳服乘骑,奏乐凯归”,还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个大字,以戏藐大明皇朝;第四次是崇德三年(1638年),皇太极派多尔衮率军入关,兵锋直到济南。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多尔衮转战2000余里,攻克济南府城暨3州、55县,获人、畜46万;第五次是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极派阿巴泰率军入关,横扫山东一带,俘获人口36万、牲畜32万余头。皇太极五次大规模入塞,攻打北京,掳掠中州,陷落济南,皇太极之胆识、之气魄、之谋略确是雄奇的。但他多次派兵入塞,屠城、杀戮、焚毁、抢掠,却是兵略中之最下者。
崇德帝皇太极(3)
谋略:谋位施计
皇太极为什么能取得上述的文治武功?原因很多,但关键在于谋略。谋略是关乎政治家、军事家心智高下、事业成败、民族盛衰、国家兴亡的大事。下面讲四个例子。
精心谋划,继承汗位。满族先人女真像许多游牧民族一样,汗位继承没有实行嫡长制。 努尔哈赤身后的大位由谁来继承?当时没有一个制度。努尔哈赤生前为着巩固权位,先幽死胞弟舒尔哈齐,又杀死长子褚英。努尔哈赤晚年在汗位继承问题上非常烦恼,他没有指定继承人,而是宣布《汗谕》:实行八和硕贝勒共议推举新汗和废黜大汗的制度。所以,他死之后,尸骨未寒,汗位之争,非常惨烈。当时在诸贝勒中,以四大贝勒的权势最大,地位最高;此外,还有多尔衮、多铎。四大贝勒是: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皇太极在四大贝勒中,座次和年齿均列第四,为什么却能登上后金国汗的宝座?因为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长期而巧妙地运用了谋略。
当时的形势是:二贝勒阿敏是皇太极的堂兄,其父舒尔哈齐获罪被圈禁至死。阿敏自己也犯下大过,自然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争夺汗位继承权;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五兄,有勇无谋,生性鲁莽,军力较弱。他的生母富察氏曾因过失获罪,莽古尔泰竟亲手杀死母亲。这种人,名声差,可做统兵大将,但不能做一国之君,更没有条件争夺汗位;大贝勒代善有资格、有条件也有可能继承汗位。代善性格宽柔、深得众心,且军功多、权势大。努尔哈赤曾预示日后由其袭受汗位,说:“百年之后,我的幼子和大福晋交给大阿哥收养。”大阿哥就是代善。皇太极虽怀大志、藏玄机、有帝王之材,但同乃兄代善争夺汗位继承,各方面均处于不利的地位,于是不得不暗设机关。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向天命汗告讦(jié)大福晋两次备佳肴送给大贝勒,大贝勒受而食之;又送给四贝勒,四贝勒受而未食。大福晋经常派人去大贝勒家,还在深夜外出宫院。努尔哈赤派人调查属实。他不愿家丑外扬,便借故惩处大福晋。这件事在满洲贵族中曝光后,大贝勒代善的威望大降,已无力争夺汗位。有人说小福晋德因泽告发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皇太极藉大福晋同大贝勒代善难以说清道明的“隐私”,施一箭双雕之计:既使大贝勒声名狼藉,又使大福晋遭到惩处。大福晋在这次事件中受了点“伤”,但没有“死”,不久又得到努尔哈赤的宠爱。
大福晋就是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阿巴亥12岁嫁给努尔哈赤,共同生活25年。她当时37岁,正值盛年,丰姿饶艳。阿巴亥生有三个儿子:当时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多尔衮、多铎兄弟也有资格同皇太极争夺皇位。要削弱多尔衮、多铎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处死大妃。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和几个贝勒说先汗有遗言,让大福晋殉葬。在皇太极等四大贝勒的威逼下,她自缢而死(一说被用弓弦勒死)。阿巴亥死后,多尔衮、多铎年幼,失去依靠,没有力量同皇太极争夺大位。据《清史稿·索尼传》记载,多铎曾说:“当立我,我名在太祖遗诏。”由此看来,努尔哈赤生前或有遗诏,可是至今没有见到。多尔衮死后议罪,一大罪名就是曾说:“太宗文皇帝之继位,原系夺立。”所以,皇太极到底是继位还是夺位?至今学界仍有不同的意见。
代善失势、多尔衮失母,皇太极在大位争夺中处于有利地位。新汗的推举议商,在庙堂之外进行。大贝勒代善的儿子贝勒岳讬、萨哈璘到其父代善的住所,说:“四大贝勒(皇太极)才德冠世,深契先帝圣心,众皆悦服,当速继大位。”代善说:“这是我的夙愿!你们所说,天人允协,谁不赞同。”这样,父子三人议定。第二天,诸王、贝勒、贝子聚于朝。代善将他们的意见告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及诸贝勒。没有发生争议就取得共识。皇太极经过长达15年的精心谋划,终于登上大位。皇太极初登新汗宝座时,四大贝勒并肩而坐,处理军政大事,四人轮流分值。尔后,皇太极除掉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胁服大贝勒代善,终于“南面独坐”,稳固了权力。
一后四妃,笼络蒙古。皇太极在盛京立五宫——“一后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尔济吉特氏,分属于蒙古科尔沁部和察哈尔部。皇太极娶异民族的“一后四妃”,主要是出于笼络蒙古的政治考虑。
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科尔沁贝勒莽古思的女儿。成婚那年,皇太极23岁,博尔济吉特氏15岁。皇太极继位后,博尔济吉特氏成为后金第一夫人,称中宫——清宁宫大福晋。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登上皇帝宝座后,妻以夫贵,博尔济吉特氏就成为中宫皇后。
皇太极宠爱的还有四位皇妃:
第一位是关雎宫(东宫)宸妃,博尔济吉特氏,是中宫皇后的侄女,也是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的姐姐,天聪八年(1634年)同皇太极结婚。这时她已26岁,皇太极也已43岁。
第二位是麟趾宫(西宫)贵妃那木钟,为蒙古阿霸垓郡王额齐格诺颜之女。她原是蒙古林丹汗囊囊福晋,林丹汗死后,投顺后金。同年,皇太极娶囊囊福晋为妻。那木钟贵妃后生下一子名博穆博果尔和一女。她的儿子博穆博果尔及其王妃,日后演绎出一段生动离奇的故事,留待谈到顺治皇帝时再讲。
崇德帝皇太极(4)
第三位是衍庆宫(次东宫)淑妃巴特马·璪,原是蒙古察哈尔林丹汗的窦土门福晋。林丹汗死后,她携部众降金,不久被皇太极纳娶。她抚养蒙古一女,皇太极“命睿亲王多尔衮娶焉”。
第四位是永福宫(次西宫)庄妃,俗称大庄妃,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又是中宫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侄女,关雎宫宸妃的妹妹。庄妃14岁嫁给皇太极,这年皇太极 34岁。皇太极即皇帝位后,封她为永福宫庄妃。庄妃作为一个女人,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生下一个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这年她28岁。庄妃的故事后面再讲。
皇太极为了联络蒙古,以次女下嫁林丹汗之子额哲,命济尔哈朗娶林丹汗遗孀苏泰太后为福晋,长子豪格及二兄代善、七兄阿巴泰分别同察哈尔部联姻,从而构成错综复杂的姻盟。
松锦用兵,精于谋略。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开始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