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历史上的和珅》历史上的和珅-第11章


殿试后中式者除前三名外还要在保和殿举行朝考。由皇帝命题,由钦定大臣阅卷,分别等次。 
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其他新进士由掌院学士带领引见,由皇帝派遣任官。有的选为庶吉士,散馆后再授予官职。一般的授予六部主事、国子监博士或县令。 
举人通过大挑也可作官。大挑开始于乾隆十七年。会试后,六年搞一次,由朝廷挑选形貌好和应对灵敏的做知县或学官。 
上面说的是正常进行的科举考试。除此以外,清代还有制科、翻译科和武科考试。 
制科是由朝廷举行的考试取士制度,始于两汉,清代制科始于康熙。清朝的制科包括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和孝廉方正科,还有经学科和临时的召试。博学鸿词科在康熙十八年(1679)举行了一次,试题是“璇玑玉衡赋”一篇,“省耕诗”五言排律二十韵一首。参试者143人,取中一等20人,二等30人,俱授翰林官。乾隆元年(1736)举行第二次制科考试,钦命第一场题为“五六天体之中合赋,以敬授民时圣人所先为韵”。诗题为“赋得山鸡舞镜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韵”,文题是“黄钟为万事根本论”。第二场题经、史、制、策各一。参加者176人,取中一等5人,授编修;二等10人,授庶吉士。二年补试续到者,取中一等1人,二等3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济特科考试。试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其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制钱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复试首题为“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次题“桓宽言外国之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则国用饶民用给。今欲异物外流而利不外泄,其道何由策”。186人参加考试,经过复试,仅有10多人考取。经济特科是应贵州学政严修于二十四年所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复议,拟订章程后才举行的。大金榜孝廉方正科所举,重在考查德行。清朝入关后在顺治、康熙孝廉方正科还没形成定制,乾隆后才成常例。值得补充说明的是,孝廉方正科考试多是虚应故事。经学科考试仅在乾隆十六年搞过一次,进士、诸生和退了休的都可参加,但他们的经学必须渊博纯正,道德高尚修明,由大学士、九卿、督抚荐举。录取了4人:吴鼎、梁锡玙、陈祖范、顾高。前2人授为国子司业,后2人年事高,不能供职,进士题名碑授予国子监司业衔。临时的召试是皇帝巡幸,迎銮献册的进士、举人、生员,办了一些规定手续后,由学政会同地方督抚考试录取。 
和凭倏际允О埽?)
翻译科据商衍鎏先生考证本之于金女真进士科。翻译科之设是为维护满蒙语言文字。翻译科考试只限于八旗子弟,考试不定期。根据《清史稿?选举三》,关外皇太极时期开始了翻译考试,入关后顺治八年、康熙初年、雍正元年有乡试,乾隆朝次数多些,嘉庆、道光两朝仍然有乡、会试。考试要求屡变。例如,雍正元年,乡试只考一场,考试题目或奏章一道,或从四书、五经出一题。后来是从《性理精义》、《小学》中限三百字命题。乾隆三年规定在翻译题外作满文一篇。“武科,自世祖初元下诏举行,子午卯酉年乡试,辰戌丑年会试,入文科制。……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九月会试于京师,中式者为武进士。凡乡、会试俱分试内、外三场。首场马射,二场步射、技勇,为外场。三场策二问、论一篇,为内场。……殿试简朝臣四人为读卷官,钦阅骑射技勇,乃试策文。临轩传唱状元、榜眼、探花之名,一如文科。” 
下面对一般科举考试必考的两种文体——八股文和试帖诗作一解释。 
八股文为科举考试必用。它是明成化年间形成的一种考试文体。格式死板,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等部分组成。破题要说明题意,承题进一步说明题意和文章主旨,起讲是议论开始,入手是引入正题的话,起股是总论,出题是点出题目的散句,中股与后股发挥题意,至文章重心,束股说完意犹未尽的话,收结收束全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都有两股对偶句,因而称八股文。有些文章只有六股,也算是八股文。 
八股文多取四书语命题,例如顺治二年,第一题用《论语》,第二题用《中庸》,第三题用《孟子》。因为以四书语命题,因此八股文又叫四书文。作八股文,考生要用儒家思想论述,“代圣贤立言”。以书中一句话命题叫小题,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果以整篇为题就是大题。八股文用字有一定限制。顺治二年每篇不得超过550字,康熙二十年限650字,乾隆四十三年限700字。 
还有一个试帖诗,它是乾隆二十二年后乡试、会试要考的。它是五言八韵诗。内容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例如路慎庄的试帖诗: 
东西深不辨,空外但闻声。 
共捣三更月,谁知万户情。 
寒衣新浣出,密线旧缝成。 
远近惊秋早,光阴入夜争。 
力微拼用尽,辛苦说分阴。 
凉意生双杵,繁音满一城。 
深闺今日寄,绝塞几人征。 
露布频闻捷,铙歌报太平。 
清朝科举制度源自明朝的科举制度,但也有不同于明朝科举制度的地方。 
第一是有民族歧视,尤其是清初。雍正前搞满汉两榜。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优待,只考翻译(满—汉)。科举本是选官的根据,但满人当官不必通过科举考试。乾隆时大学士60人,汉人25,旗人35,汉人全是进士,旗人只有4个。 
第二是考官不仅要有官位和出身,从雍正四年开始还要经过考试。 
第三是为避免各省录取名额太悬殊,康熙五十一年开始把录取的名额分到各省。 
第四是为了避免代考现象,实行复试制度。乡试从顺治十五年开始复试,会试从康熙五十一年开始。 
第五是讲形式。最主要的表现是在作文上。乾隆三年兵部侍郎舒赫德说的“文徒空言,不适于用”。试帖诗纯粹是对仗、用韵,会用谀词。另一表现是重书法。书法不好,内容好也得不了高等。著名学者龚自珍朝考,文思浩荡,洒洒千余言,最后却因楷法不中程,不列优等,屈没了人才。 
清朝科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处罚也重,但始终不能根绝。这足以说明清朝士风的败坏和科举考试走到了末路。 
科举考试固然为选官提供了一条路子,但弊病很多,最大的弊端就是摧残知识分子。它把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束缚在四书五经里面,思想僵化了,不会生计,年复一年的考试,身体也搞坏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就是典型。第二,学非所用,脱离实际。举子虽然把“子曰”、“诗云”背得滚瓜烂熟,胸中却无治国一策。第三是把人限制在读书求功名的惟一道路上,使一些人谋求金榜题名,不惜金钱乃至生命,铤而走险,败坏了风气,也促使一些官僚腐败堕落。鉴于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病,清末康有为等有识之士纷纷要求废除科举。统治集团中袁世凯、张之洞、刘坤一等要员也建议废除科举考试。光绪三十一年(1905),慈禧太后宣布停止一切乡试、会试,有千余年历史的科举考试终于寿终正寝。 
和渭泳偃丝际缘慕峁撬渌锷剑挥锌贾芯偃恕U猓晌簧囊藕丁暇梗瞳|是太有才了。我们在前面的第二章里不是一再说这个和且桓鲇泻艽蟮难实娜嗣矗吭趺此饷从醒实娜嘶崃偃艘部疾簧夏兀俊?br />
搁您您也考不上啊,您听说过哪年的科举考试考题考过乾隆爷的笔迹是什么样的?乾隆爷写过什么文?这文章什么意思?见过吗?没见过。您听说过哪一年的科举考试考过和У拿晒盼摹⒉匚陌。磕囊荒甑目凭倏际钥脊剖⑺未省⒃⒚髑逍∷担亢瞳|学的正赶上当时的科举考试不考。您说,按照当时的考试标准,他能考得上吗?唉,和彩堑笔笨际灾贫鹊奈钒 !?br />
当时的科举考试考什么?九本书,一个是“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部书;还有一个是“五经”,是指儒家传统经典《诗》、《书》、《礼》、《易》、《春秋》这?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