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第6章


宋褐蚁椭病! ?br /> 魏忠贤窃国专权,遭到了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官僚士大夫的强烈反对。天启四年(1624年),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揭露他犯有揽权营私、排斥异己、欺压百姓、草菅人命等24条大罪。疏中字字皆实,魏忠贤十分惶恐,跑到明熹宗面前痛哭流涕,请求辞职,而客氏在旁边巧妙地为他开脱。糊涂的明熹宗认为只有魏忠贤和客氏对己忠心耿耿,第二天传旨严厉斥责杨涟。魏忠贤从此更加猖狂,他与大学士顾秉谦等人狼狈为奸,大肆迫害东林党人,首先罢免了吏部尚书赵南星、左都御史高攀龙、吏部侍郎陈于廷、佥都御史左光斗等数十人,不久又借故逮捕了杨涟、左光斗、周朝瑞、魏大中、袁化中、顾大章六人,严刑拷打,使其惨死狱中。《明史?杨涟、左光斗等传》,卷244。
明朝政府至此陷入一片昏暗,魏忠贤大权独揽,上自内阁、六部,下至地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甘心受他摆布的宦官有王体乾、李朝钦、王朝辅、孙进、王国泰、梁栋等30余人;文官有崔呈秀、田吉、吴淳夫、李夔龙、倪文焕主谋议,号“五虎”;武将有田尔耕、许显纯、孙云鹤、杨寰、崔应元主杀戮,号“五彪”;吏部尚书周应秋、太仆少卿曹钦程等号“十狗”;还有“十孩儿”、“四十孙”之号。简言之,举朝官员慑服于魏忠贤的淫威,即甘当他的爪牙亦不以为耻。魏忠贤出行时,高车驷马,铙鼓鸣道,随从上万人,所过之处,文武百官们都要跪在道旁,高呼迎接“九千岁”。《明史?魏忠贤传》,卷305。
天鼓已鸣危机四伏的大明(3)
奸邪当道,社会危机必然加深。其明显的结果就是在抵御来自辽东的后金进攻中,明朝连吃败仗。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率八旗兵攻占沈阳和辽阳,明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辽河以东大小70余城全部被后金占领。次年,努尔哈赤又率兵攻下辽西重镇广宁(今辽宁省北镇满族自治县)。天启六年(1626年),努尔哈赤亲率十余万大军攻打宁远(今辽宁省兴城市),由于明宁前参政袁崇焕率军顽强抵抗,八旗兵损失惨重被迫撤回。这是明朝在辽东战场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然而前线指挥官袁崇焕不过升为佥都御史,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竟受封肃宁伯。次年五月,新即位的皇太极再次率八旗兵进攻宁远、锦州,袁崇焕沉着应战,明军上下一心,使皇太极大挫而返,明朝称此役为“宁锦大捷”《明史?袁崇焕传》,卷259。事后论功封赏,明廷上下都把此功归于魏忠贤,文武加官晋爵者达数百人,连魏忠贤的重孙魏鹏翼都被封为安平伯,而袁崇焕只增一秩,很快又被罢官还乡。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明熹宗病死于乾清宫,年23岁,临终前还嘱咐大臣们说魏忠贤“忠贞可计大事”《明史?熹宗本纪》,卷22。熹宗荒淫无子,遗诏以皇五弟信王朱由检嗣位,改明年为崇祯元年。
崇祯帝17岁登极,年轻气盛,很想有一番作为。刚一即位的确烧了“三把火”:第一,大刀阔斧处理了专权乱政的魏忠贤及其同党,为受其迫害的文武官员平反;第二,起用干练人才,如在辽东为抵御后金而立了大功的袁崇焕被提升为兵部尚书,不久具有先进爱国思想的徐光启也被任命为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务;第三,勤于政事,提高效率,不时召集廷臣议政。《明史纪事本末》,卷72,“崇祯治乱”。短期内政局好转,给世人带来希望,特别是这位年轻有为的新君,接受父兄教训,不受小人蛊惑,尤为令人感动。一次崇祯帝在便殿阅视章奏,闻到一股特殊的香味,令他心动,立即责问近侍味从何来,近侍回答称此是宫中旧方,他马上命令毁掉,不准进呈,并叹息:“皇考、皇兄皆为此误也。”原来崇祯初立时,魏忠贤就想将其引向邪路,先是见皇帝勤于政事,急派小太监在殿角烧此香,使其欲心顿起,被发现,命去之。一计未成又生一计,故意向皇帝呈进最美的“国色”四人,崇祯欲阻止,恐怕生疑,就暂时留了下来,待入宫搜身,别无他物,只在带端佩一粒香丸,大如黍子,一触之,魂即为之所迷,号“迷魂香”,也被精明的崇祯帝发现并制止了。计六奇:《明季北略》,卷3,“闻香心动”。
因为崇祯帝有些作为胜于他的乃祖乃父及兄长,时人及后人有的便觉得明朝不该亡在他的任上,或对他成为亡国之君,不得善终,深为惋惜。可是历史没有按这些人的想法有所改变,难道不是正常的吗?全面和深入地研究一下历史事实,完全可以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明朝在崇祯帝时灭亡,绝非偶然,它也有无可辩驳的根据,即崇祯帝个人尚存在着致命的弱点和决策上的失误。《怀陵流寇始终录》载有吴殳撰写的《流贼亡明节目》,就崇祯一朝从开始到灭亡,以及在处置农民起义问题上的失误,罗列出了“四十三失”,更有“四失”不在其中。从内容上看,“四十三失”基本上是指诸臣之失,而另外的“四失”似乎皆为崇祯帝之失,如“好从也,恶出也,自圣也,欲速也”《怀陵流寇始终录》,卷首1~6页。其实综合观之,都和最高统治者皇帝大有关系。明之亡,崇祯帝难辞其咎。向来流传一个说法,谓明之亡,与皇帝无关,“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之说,实不能成立,何况此说原本出于崇祯帝自己之口。不但他自缢之前仍坚持“皆诸臣之误朕”,即他登极之后,很快就把一些决策失误推到臣下头上。他的“自圣”达于极点。历史上评论他“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明史?流贼传》,卷309。在这位专制的封建君主那里,他曾经一度反对过的弊政,在他那里没过多久忽而又重新出现。有人曾指出:
思宗(崇祯帝)诛锄魏党之后,君明而将相无才,御寇无术。兼以贪懦成风,诞谩相习,封疆之外,以欺罔为故套;朝端之上,以调停为忠厚。赋敛屡加,黔黎涂炭,上下相蒙,养成顽钝之世界。以致烽烟万里,闾里一空,天下事尚可言哉!《甲申朝事小纪》上册,2~3页。
在与后金的争战上,崇祯帝也表现出绝非清太宗皇太极的对手。明显的失误是上当受骗,冤杀袁崇焕。在明末的将领中,袁崇焕是有胆有识的军事家与战略家,“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广宁失守后,熊廷弼、王化贞从前线逃归,京师各官,言及辽事,皆畏首畏尾,袁崇焕独“攘臂请行”,监军山海。他被任命为宁前兵备佥事,在大学士、经略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到宁远,“内附军民,外饬边备”,把宁远城变成了关外重镇,“商贾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进一步收复已放弃的锦州、右屯等地,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城,构筑了一道坚固的辽西防线。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关外明军两次挫败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太宗皇太极的进攻,粉碎了八旗铁骑不可战胜的神话。袁崇焕在明朝危难之际,创造了如此惊天动地的奇迹,却因不阿附阉党魏忠贤,而被诬指“不救锦州为暮气”,先是论功行赏仅增一秩,随后又被罢官。崇祯即位,袁崇焕此冤得以昭雪,被起用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赐尚方剑,很受重视。袁崇焕踌躇满志入都奏陈兵事,新君召见平台,问他战守方略,提出“计五年,全辽可复”,又回答:“恢复之计,不外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之说。”以上所引,均见《明史?袁崇焕传》,卷259。就当时明与后金的斗争来看,袁氏的策略无甚不妥,且有新意,因已向皇帝奏报过,当然君臣两相知,没有秘密。岂料袁崇焕在实际行动中引起了麻烦,已同意和议的崇祯帝来个180度大转弯,变成坚决反对和议的了。崇祯二年(1629年)冬天,皇太极率八旗兵取道蒙古,由喜峰口长城入关,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焕、祖大寿从山海关驰援。皇太极施反间计,谓与袁崇焕有密约,故意泄露给俘虏的明朝太监,借崇祯帝之手除掉了劲敌袁崇焕。这件事暴露了崇祯帝的轻信和寡谋,急躁与无知,试想一下,像袁崇焕这样的高级将领怎能无缘无故地倒向被他打败的对手,皇太极又何必千里迢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