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氏家族全传》第166章


军事上被动,政治上的处境也越来越不妙。国内反蒋的政治力量在不断扩大,影响也日益加深,一些著名民主人士如李济深、何香凝、蔡廷澹⑻菲缴健⒘亲印⑼趵ヂ氐龋酶髦止叵底龉竦尘咏斓墓ぷ鳎彼遣徊渭幽谡剑炊越槭亩啦寐艄摺T诰率Ю⒄挝;乃乩Ь持校竦惩持吻木米纯鲆脖袅僮鼙览!N锛凵险橇?万倍,产业工人的失业率达到空前的高度,农村经济也由于赋税、兵役的增加而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各地区农民在无粮可食的情况下只得吃草根。树皮等物,个别地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到了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饥民已达1亿人以上。
造成经济状况恶化的原因,首先是蒋介石为了换得美援来打内战,不惜将中国的主权拍卖给美国。如1946年11月与美国签订的《中美商约》,明文规定了美国在中国享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特权,实际上等于把美国摆到了国民政府的头顶上,成了“太上皇”。在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美国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达到了空前规模,中国的民族工商业被排挤,人民的血汗被吸尽。其次,以蒋、宋、孔、陈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通过垄断贸易,大搞投机活动,在内战中大发横财,致使官僚资本迅速集中、膨胀,造成了国统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外,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使军费开支激增,更使国统区经济雪上加霜,走向崩溃。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蒋介石为了摆脱困境,想出了一个“对共匪重大之打击”的好办法。
1947年6月28日,国民政府最高法院对毛泽东下一道“通缉令”,罪名是“意图颠覆政府,其为内乱犯”。7月4日,国民政府国务会议通过了“厉行全国总动员以勘平共匪叛乱方案”,19日向全国公布。蒋介石以为这样一来,“不仅军心一振,而民言亦得一致矣。”可惜的是,一纸“通缉令”与一纸“总动员令”既没有挽回战场上的败局,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仍是愈演愈烈。
1947年5月,国统区爱国学生掀起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内容的爱国民主运动。蒋介石惊惶失措,指斥学生“形同暴徒”,威胁说要“采取断然措施”。于是,国民党政府制造了“5·20”南京惨案,军警宪特对学生大打出手,500名以上的学生被打伤。
1947年10月10日,中共以人民解放军总部的名义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言指出,蒋介石及其集团一贯坚持卖国、独裁和内战的反动方针,使全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宣言中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各地不断爆发规模巨大的罢工和农民反抗运动,与广大学生的爱国民主运动成相互呼应之势,强烈地冲击着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自1947年1月起,全国有14个省、300多个县发生农民有组织地抗租、抗捐风潮,迫使蒋介石不得不抽出30万大军进行弹压。
1947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日记上写了一篇“反省录”,全文如下:
“全国各战场皆陷于劣势被动之危境,尤以榆林(陕西)、运城(山西)被围日久,无兵增援;12日,石家庄陷落之后,北方之民心士气尤完全动摇;加之,陈毅股匪威胁徐州(江苏)、拆毁黄口(江苏)至内黄(河南)铁路,而后进逼徐、宿(安徽);陈康股匪窜扰豫西、南阳,安阳震动;两广、湘、豫、浙、闽伏匪蠢动,李济深、冯玉祥且与之遥遥相应,公然宣告叛国,此诚存亡危急之秋也。”
蒋介石在日记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还是比较客观的,不像他在公开场合演讲时那样色厉内茬。在这篇“自省录”中,他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蒋家王朝惶惶不可终日的危险处境。从这时起,他已经在考虑日后退逃台湾的事了。可惜,台湾也不是一片静土,蒋介石对台湾人民也欠下了血债。
被日寇侵占50年之久的我国领土台湾,在国民党接管之后,其处境与大陆的国统区同样,成为美国的军事基地与美货的倾销市场。台湾省百分之九十的企业和百分之七十三以上的士地以及其他财产被国民党集团所劫收。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贪污腐化成风,致使台湾通货膨胀,物价暴涨,8万多工人失业,300万农民陷于绝境,广大市民破产。1946年间,台湾也出现了“抢米”风潮和反对蒋介石法西斯统治的“抗暴”斗争。1947年2月28日,台北市民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的专卖局武装缉私员殴打女烟贩林江迈,并开枪击毙一名抱不平的群众陈文溪的暴行。国民党军队又向游行请愿的民众开枪,当场死3人、伤3人。激起了全省人民的愤怒,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二·二八”武装起义,几天之内控制了台湾大部分地区。3月3日,蒋介石电令驻江苏的21军全部开台;限3月8日前到达,镇压“台湾乱民暴动”。3月8日起,国民党军在全省进行大逮捕、大屠杀,群众被杀达3万余人,3月13日起义失败。3月 16日,蒋介石说:这是台湾行政长官陈仪“主持台湾政事,不自如其短,而唯虚骄粉饰是尚,笔此剧变,犹不引咎自责,可为太息痛恨也。”蒋介石还给陈仪发去一封电令,全文是:“台湾,陈长官:请兄负责严禁军政人员施行报复,否则以抗令论罪。中正。”这是蒋介石的惯用伎俩,先当刽子手,后充慈善家,一纸电文,把杀人的责任推给了别人。
按照“国民大会”的决议,1948年为“实行宪政年”。1948年3月29日,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二届“国民代表大会”,即所谓“行宪国大”,其主要议程就是选举总统。当时,美国的意思是让胡适当总统,为的是消弥民怨,挽救蒋介石的垂危政局,在公众面前显示国民党的“民主”风范。蒋介石为了敷衍美国人,口头上宣布不作总统候选人,实际上却指使手下的“中常委”们在开会时大吵大闹,叫嚣一定要由党的“领袖”任总统。蒋介石则欲擒故纵,仍旧“坚辞”以示“诚意”。这一番“诚意”,一是给美国人看,二是争权的一种手段。因为在当时国民党的宪法中,还缺一条“总统紧急处置权”,这意味着即使当了总统,其权力也受到“宪法”的限制。于是,4月18日,国民党中常委开会决定,增加临时条款,授予总统有“紧急处置权”。这时,蒋介石才粉墨登场,宣称:“我不做总统,谁做总统!”于是,蒋介石与居正同时成为总统候选人。关于副总统人选,原内定为孙科,但出乎意料的是,李宗仁却横空出世参加竞选,并当选为副总统。究其原委,白崇禧如是说:
(一)广西建设的声誉:广西被誉为模范省,李为广西的领袖,这是他在政治上的资本。
(二)北伐时第七军的声誉:第七军战功彪炳,被誉为钢军,李为第七军军长,后来任第四集团军总司令,他对北伐有特殊贡献,使他名声远播。
(三)抗战时主持第五战区军事的功勋:从二十年九·一八起,经一二八、七七、八·一三等役,我国都遭受挫败,损失很大,上海会战,多于敌人多少倍也败了,好像注定国军要打败仗的。可是台儿庄一役我军竟打胜仗,一时士气提高人心奋发,乃至于全世界另眼看待。李宗仁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此役,此后,一直担任斯职,对抗战贡献至钜,声望极高。
(四)待人接物的态度:李待人接物态度谦恭,能倾听别人讲话,你对他说话,他让你说,听一点钟不会不耐烦,人情味很浓,这是他个人方面获得友谊与同情的条件。
以上是李的四个基本条件。再就竞选时情况来分析,孙科虽然得党团全力支持,但反而引起一些反作用;李的票源甚多,广西全体都帮他助选,西北(新疆、宁夏、青海)、东北、华北等地区很支持,民青两党支持,同情票很多,因此能幸获多数。
白崇禧的分析是不无道理的。李宗仁的人望较高,政声也不错,这是他当选为副总统的重要原因。另外,李宗仁是桂系的一号代表人物,而桂系历史上与蒋介石的争斗是从未停止过的。因此,李的当选,也说明当时国内反蒋政治势力是不可低估的。
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蒋介石才坚决反对李宗仁参加副总统竞选。他认为,李宗仁是拥有军事力量的地方实力派,李若当选,对蒋的危胁是很大的。蒋介石把李宗仁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