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荣辱是非:大宋的人大宋的事(选载)》第6章


挥,没见过非要找一帮让他往东偏要往西的大爷给自己当手下的人。
但无论当时赵匡胤心里是怎么想的,不争的事实是他已经成功组建起了自己的班底,有了这么一股强大的力量,他就有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是的,就看他想做什么,这就好像台子已经搭好,关键就看唱的是什么剧本。
禁军战斗力的增强,使赵匡胤声望日隆,直到这时,他才真正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血战军功(1)
一代雄主柴荣,在国家实力有所增长的有利条件下,开始了实现统一的努力。
所有的大大小小的“朝廷”,都不会自动地把土地双手奉上,武力解决是不可避免的选择。
为了制定正确的战略,柴荣召集文武众臣多次研究统一天下的方略,后周显德二年(955)初春的一天,他又把文武重臣召集起来,比部郎中王朴首献《平边策》,明确提出“攻取之道,必先其易者”的进军原则,主张把南唐作为第一个兼并对象。为了说明其方略的正确,王朴还在《平边策》上对后周之外的各国之政治、经济、国力、兵力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比较。
这个建议得到了柴荣的肯定,剩下的就是赵匡胤他们这些武将的事了。
大地上已经是春光无限,可鲜血飞扬的杀伐又将开始。和煦的春风中,谁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一番精心的准备后,柴荣却把首战的目标定在了原属中原,后在契丹搅乱中原时被后蜀趁乱夺取的秦(甘肃秦安西北)、凤(陕西凤县东)、阶(甘肃武都东)、成(甘肃成县)四州,他要先解除来自西面的威胁。
愿望虽好,但秦、凤、阶、成四州地形复杂,运粮困难,加上蜀军顽强拒守,后周军久攻不下。对此,许多本来不愿意用兵的后周文官,更振振有词,主张偃旗息鼓,收兵回朝。
后周世宗欲罢不忍,特命赵匡胤速到前方视察,弄清战事胶着的原因。
赵匡胤一路风尘仆仆到了前方,细心勘察地形,了解军事形势,断定只要坚定信心,收复四州是稳操胜券。
柴荣听罢赵匡胤报告,马上按照他的建议调整部署。闰九月,秦、成、阶三州眼看后周大军兵临城下,先后投降,驻凤州的蜀军负隅顽抗,也只多支持了两个月。
赵匡胤在战略判断上的才能得到了展示——他并不是一个只会跨马抡刀的赳赳武夫。
随后,在第二年春,他又跟随柴荣南下进击南唐,后周军久攻寿州(今安徽寿县)不下,这就蕴含着危险,那就是驻淮河下游涂山的一万多南唐军随时都会前来增援,那时后周军就会陷入被水陆夹击的危险境地。
柴荣为解除威胁,命赵匡胤带一支兵马前去攻打涂山的南唐军。赵匡胤在此战中奇计迭出,先设好伏兵,然后亲率百余轻骑偷袭唐营,然后且战且退,将南唐军诱进伏击阵地。顿时,战鼓齐鸣,伏兵四起,猝不及防的南唐兵,还没来得及拔刀张弩就被砍倒一片,南唐将何延锡战死,南唐水军的五十余艘战船也被赵匡胤缴获。
赵匡胤涂山之敌被消灭了,可滁州的南唐军还随时有可能增援,后周军的后顾之忧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柴荣在涡口之战后,又派赵匡胤远道奔袭滁州。
赵匡胤成了柴荣手中的王牌,而赵匡胤也不辞辛苦,每次都没有让柴荣失望。
赵匡胤也没有失望,他的声名随着军功,像牛市的股指那样一路上扬,最后连南唐的皇帝都知道了这个智勇双全的紫脸大汉。
滁州是淮河一线的军事要地,要攻打滁州就要途经清流关,而清流关易守难攻,还有皇甫晖等南唐大将把关,赵匡胤感到不能硬碰硬,只能智取。
赵匡胤密访当地人,得知在清流山背后有一条小径可通到滁州城,素来无人行走,连南唐军士都不知晓,便分兵从此绕道而出,突然出现于山后,切断了守关南唐军的退路,守将皇甫晖大吃一惊,慌忙撤军退回滁州城。
赵匡胤逼城挑战,皇甫晖只得率军出城迎敌,不料赵匡胤又使出快速突击的战术,大喝:“我独与皇甫晖战,与别人无碍!”便手抱马颈直入军阵,一剑砍中皇甫晖的头部,将其擒获。南唐大将姚风跃马出战,又被赵匡胤生擒,后周军一举拿下了滁州城。
经过这番大战,赵匡胤的军事才能更为世人所知,连他的劲敌皇甫晖也说:“臣向日屡与契丹战,未尝见兵精如此。”来自对手的评价,才是最公正的评价。
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只要有勇气,还要有相应的武力,更需要有超人的智谋。仅此一仗,赵匡胤就不愧为千古名将。但也许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将太多,也许是他当皇帝比当将军更出色,人们更为熟知的是“赵官家”,而不是英勇的“赵将军”。
赵匡胤随后在增援扬州的战斗中,在六合以两千的兵力,大破十倍于己的南唐兵。作战中,他不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还对作战不力的士兵,先用剑在其皮笠上斫下一个印记。战斗结束后检阅队伍,对英勇善战者加功晋官,对笠有剑痕者一一斩首。
柴荣一征淮南结束后,赵匡胤晋升为定国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这时赵匡胤还不到三十岁。
节度使,在五代时位高权重,曾是那个名叫赵匡胤的流浪汉不敢奢望的高官,如今却成为了现实。
这是影响深远的一个转折点。
赵匡胤发现,无论目标看起来似乎多么的渺茫,只要去争取,就会有奇迹出现。
是的,只要你去争取!
在柴荣一征淮南时,寿州没有被攻克,因为南唐“水军锐敏,周人无以敌”。
深受刺激的柴荣回到京城后,便马上创建水军,制造战舰,“数月之后,纵横出没,殆胜唐兵”。从创建到成军,这个速度可不是一般的快。
柴荣要建不世之功,顾不上休息调养,立即发动了二征、三征淮南。
他就是以这种不要命的“工作狂”态度,去实现自己的统一大计,赵匡胤自然随驾出征。
后周显德四年(957)春,南唐大将李景达从濠州(今安徽凤阳东)派救兵进至寿州城外紫金山上,结营寨十多座,并筑成通往寿州的甬道,接济城中粮食。为断绝寿州南唐军外援,柴荣命赵匡胤率军登山破寨。
赵匡胤接旨后,分析敌军部署,决定采取中间突破的战法,切断甬道。南唐军自以为城内城外互相照应,可进可退,不料后周军在赵匡胤的率领下突然拥入甬道,中间突破,斩南唐军首级三千,使其首尾不能相救。
战败的南唐军沿河向东溃逃,柴荣率军乘胜追击两百余里。寿州南唐军对外联系被切断,只好向后周军投降。
赵匡胤因功改领义成军节度使,晋封检校太保。
同年冬,柴荣再度南下,征伐濠、泗(今安徽蚌埠以东、江苏盱眙北)二州,赵匡胤任前锋。
南唐军在潦州城东十八里滩上设立营栅,连营中旌旗招展,刀枪似雪,倒也颇有些威风凛凛的气势。再加上这里三面临水,南唐将帅满以为后周军无水军战舰,对此必定无可奈何。
不料,柴荣是个敢玩命的主,赵匡胤更是勇不可当,就在柴荣指挥数百名甲士,准备骑骆驼渡过淮水时,赵匡胤已经率先独骑跃入水中,受到主将激励的骑兵也随后纷纷跃入水中,在目瞪口呆的南唐军的眼皮子底下,截流横渡,抢上对岸。
南唐军来不及迎战,就被赵匡胤以拿手的短促突击冲入大营,南唐兵手忙脚乱纷纷溃散,营外停泊的战舰毫无防备,上面空无一人,被赵匡胤挥兵上舰,乘船直抵泗州城下。泗州守将范再预料不到后周兵来得这么快,当即开城乞降。
赵匡胤领禁军一部乘胜追击,越过淮河边上的淤滩和苇丛,俘虏南唐濠、泗水陆都应援使陈承昭,烧毁和缴获了南唐在淮河上所有的船只,南唐的水上优势彻底丧失了。
接着,他又配合柴荣率领的禁军攻克楚州(今江苏淮安)。赵匡胤在这次征战中,虽然功绩突出,但并不因功骄纵,盛气凌人。相反,他处世待人更加谦虚谨慎。
他以惊人的速度成熟起来了。
南唐主穷途末路,只好遣人媾和,划江为界,献出江北十四州,后周军班师回京。柴荣赏淮南作战有功者,赵匡胤再度擢升。
但就是在征伐南唐期间,赵匡胤的老爸赵弘殷病逝了。
在柴荣亲征淮南时,时任前军副都指挥使的赵弘殷领兵先入扬州,但不久就染病在身,只好离开前线北返,为了尽快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