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涛海未了情》第65章


周玉茹听了,从林平山怀里挣了出来,说:“你放心走吧。现在蓉蓉已经上学了,比以前懂事多了。有她做伴,我不会寂寞的。” 
五 
林平山带了三位同事去巴黎,围绕驻欧机构注册,驻外人员各种行政手续、生活条件,几个人迅速分头忙碌开来。 
西方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的形成,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各方面都很成熟和健全,各种法规制度非常完善也很复杂,几乎什么事情都有条文规定,有标准程序,他们费了好长时间才了解个大概。 
但是,在这里办事,只要你备齐法定的材料,办事就很顺利,人家对你和颜悦色接待。否则板着脸孔,只有重新做过,没有后门可言。各种行政手续,要求明确,行为刻板,办事效率高。 
林平山感觉,这次才算真正到国外生活。他们跟到外边开业一样,必须独立应对各种情况,对国外社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了建立有效的工作渠道,他们在警察局、保险公司、律师事务所、医院、机场、码头、各相关公司之间东奔西跑,整整忙了三个月。 
弗芒公司是核岛设备的主要供货单位。弗芒公司出口经理菲利浦·费隆是巴黎居里大学毕业的,他跟林平山扯起校友情谊,细问之下竟是同出一个师门,都是林平山的指导老师佐默教授的学生。只不过费隆是听过佐默教授讲课的本科生,而林平山是教授的研究生。论毕业时间,费隆算是师兄。 
有了这层关系,他们变得无话不谈起来。费隆请林平山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西口的饭馆吃饭,他们坐在面对大街的桌上,看着街景聊天。 
宽近百米的香榭丽舍大街,楼房一色为六七层装饰精美格调典雅富丽的建筑,汇集着时装店、精品店、豪华用品店、影剧院、夜总会和餐厅。各个商店的橱窗里,摆着各式最新颖最时髦的样品。店内各种高档精品五光十色,让人目不暇接。两边的人行道上,一个个咖啡座头尾相接。人们悠然自得面朝大街坐着,在阳光沐浴下,慢悠悠一边啜着咖啡一边观看在大街上往来穿梭的俊男靓女。
第一章 战略转移(7)
主菜还没上来,喝过几口鱼汤,林平山根据国内的意向,在弗芒公司几个还不明朗的项目上,与费隆谈心。 
费隆身高一米七八,眼窝很深,海蓝色的眼睛,鼻梁高而直。他是德国人后裔,眉毛发黄,两只胳膊上长长的浅色汗毛,有着北欧人的特征。 
他对林平山说:“我们已经供应了几个重要设备,其他那些设备由我们供货对你们是有利的。” 
林平山放下手中的汤勺,显出沉思的神色:“你们应当着眼于长远利益。现在有好几个西方的供应商要跟我们做生意,就因为你们已经供应了不少设备,情况熟悉,起动成本低,价格上应当比其他各家更加优惠才行。否则,我的同事们会认为你们不够友好,将来与你们合作的信心要受到影响。”国际上核电市场不景气,外商想做生意,他抓住了这个要害。 
费隆无话可说,想了一会儿,又说:“你们提出国产化,要我们把一些设备放到中国的工厂去做。可是我们到了上海、哈尔滨,那里的厂家对我们都很冷淡。” 
主菜上来了,林平山手里切着牛排,心里想着如何作答。 
他放下刀叉,笑着说:“我给你讲一个中国的历史故事。一千多年前,中国有点像古代的希腊那样,许多将军占据城市各霸一方。当时有一个姓刘的将军,是皇帝的后代。他一心要统一中国,就到山里去请一位很有智谋的先生帮他。那位先生帮他分析当时中国的形势。对他说,向北边发展有很强的敌人,向东发展,那里的对手势力也很大。他向刘将军建议向西发展,结果刘将军得到中国三分之一的国土。” 
费隆津津有味听着,又有些困惑,不知林平山想说明什么,就放下叉子,拿眼睛盯着他。 
林平山见他探询的目光,笑了起来:“我们中国上海人跟美国人接触多,对你们法国人不了解,你也可以往西发展。当年为了防备苏联入侵,许多重要的工厂搬迁到中国的西部去了,那里的技术力量很雄厚,你为什么不能跟他们结盟呢?”他心里想着一起工作过的大三线同志们。国家建设大三线投入了几百亿元资金,许多企业没有任务,多少设备、多少技术人员无事干,这浪费多大呀!为什么不能把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引进去,解决大三线的困难呢? 
费隆听着直点头。 
林平山说:“你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去那里考察一次。我可以帮你联系。” 
费隆听了很高兴,立即说:“我们的总裁现在就在中国。你帮我们联系好了,我通知他去看看。” 
与费隆谈话回来,林平山立即给三二一基地领导打电话,让他们向省领导汇报,安排弗芒公司参观大三线的设备制造厂和设计研究院。 
此次谈话,推动了核电设备国产化的进程。 
几年后费隆碰到林平山,就问:“你告诉我,林先生,现在中国西部是不是有一个与上海、哈尔滨相匹敌的核电设备制造基地?” 
林平山肯定地说:“那当然!”他欣喜地看到,大三线的核电设备制造业正在兴起。 
费隆很兴奋:“现在弗芒的人一谈到中国西部,就想起林先生说的三国故事。” 
这是后话。 
后来,林平山帮法国一家核电循环泵厂与光明水泵厂建立了合作关系。光明水泵厂划出两个车间与法国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法国的控制电缆厂、不锈钢管厂、德国的仪表制造厂都来找过,林平山一一帮他们在国内找到了合作伙伴。 
圣诞节前,林平山接到国内通知,去伦敦参加核电建设经验交流的国际会议。会议开幕前,弗芒公司的费隆也来了,两人自然做了伴儿。 
会议在市中心高级酒店Marriott Hotel里边召开。这种会议满实惠,会前和中间休息都在休息厅的长桌上摆着各色精美的小点,各种饮料,不少人是到会场来吃早点的。林平山看到费隆一边跟他说话一边不停往嘴里塞小点心,心想,西方人晚睡晚起,会议主人准是根据他们的国情这样安排的。 
晚上,在伦敦博物馆举行酒会。林平山对费隆说:“到了英国应当喝点英国酒。” 
费隆说:“好主意。” 
两人把长桌上的酒瓶挨个找了一遍,都是法国酒,一瓶英国酒也没有。 
费隆挺得意:“你没发现,还是法国好吗!” 
林平山点头:“法国农民种的葡萄还行。”他心里纳闷,法国人真把葡萄酒市场给垄断了。 
费隆马上说:“核电站设备也好。” 
“那倒要看看了。”林平山笑着说。 
第二天早晨,林平山来到会议大厅准备听美国人报告,一位太太走到他身边说:“林先生,两位BBC广播电台的记者找您。您方便出去吗?” 
林平山随她来到会客厅,看到一男一女两位英国记者,原来他们要对他进行会议采访。 
女记者对他说:“对不起,林先生。我们知道中国正在建设核电站,英国的民众很想了解中国的核能发展前景,可以谈谈您的认识吗?” 
林平山在出国前对这方面已有所准备,就说:“我可以谈谈个人的认识。” 
征得林平山同意,他们打开了录音机,那位女记者提问,林平山回答。 
跟英国记者谈话,他觉得像是一种享受,她的伦敦音标准英语,让人听着非常悦耳。谈话内容涉及到中国的能源分布,经济形势,发展核电的必要性,当前核电的发展,持续了半个多钟头。
第一章 战略转移(8)
“核电站的技术很先进,你们中国人有能力把它建设起来吗?”女记者突然问,盯着林平山的脸,瞳孔里泛出了真正的疑惑。 
林平山立即不假思索地说:“我们中国人原子弹氢弹都造出来了,还搞不了民用的核电站?”他这时还未经历核电管理培训,没有理解核电建设的复杂性。 
外行的女记者对林平山的回答无可挑剔,点点头让她的同事把录音机关了。 
林平山起身准备返回报告厅,突然看见会客厅大玻璃窗外的院子里,闪出一个非常熟悉却很遥远的身形。是她!他多么熟悉这举手抬足的细节呀,那是他终生魂萦梦牵的体态! 
刘静宜拖着带轮的行李箱,向大门外候着的汽车走去。 
微卷的长发在晨风中披向后部,大概感觉到了寒意,纤细的手伸出来掩了掩?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