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涛海未了情》第53章


老三嚷道:“这猴子在耍我们!一年多的心血凭他一句话就吹了。” 
“他对别人的劳动太不尊重了,怎么可以一个人说了算。”老王气忿不平,脸涨得通红。 
沈青臣不好向大家讲明更深层次的原因,只好反复向大家解释说,所里有更重要的任务要安排。 
林平山听到这个决定,傻了。他脸色发白,说不清自己是失望还是愤慨,呆坐着说不出话来。 
会后沈青臣把林平山找到自己办公室来,个别跟他把老侯来的经过如实谈了,面带愧疚看着林平山的脸说:“我向他解释了,可他根本不买账。” 
林平山点点头,明白老沈是胳膊拧不过大腿,无能为力的。他暗自叹气,除了对这种政客伎俩感到毫无办法之外,深为雷总高瞻远瞩的安排受挫而痛心。 
初次独立挑大梁出师不利,让林平山想到了在物理研究室工作,侯清德就对自己不信任。现在他在宋书记和雷总底下工作,卷入这恩恩怨怨的旋涡中,自然厄运难逃。他开始切切实实感受到了,事业发展道路上有这种人,路子走起来要艰难得多。 
回到家里,周玉茹看到他的脸色很难看,问他出什么事儿了。 
他不想让她担心,就淡淡地说:“室里工作要调整,没太大事儿。只是今天连续开会,争论得比较厉害,有些累了。”说完,赶紧进厨房弄饭去。 
林平山跟老三、老王商量完,安排大家把手头的工作做一下总结,然后等候重新安排工作。他负责编写方案总体说明和自己设计设备的说明书。 
想到一年来费尽心血张罗起来的工作顷刻付诸东流水,他不只是自己揪心地难过,更主要是觉得很对不住这帮鼎力相助的伙伴们。每个夜晚,他独自在松林中徘徊,试图在人生道路跟人际关系之间理出一点儿头绪来,想得头颅欲裂也不得其门。 
他不想把细节告诉周玉茹,她怀着孕,不能让她操心。 
一个月后,沈青臣把林平山找到办公室来,对他说:“雷总现在忙不过来。他知道这里情况后跟我商量,要你到五三〇反应堆工程指挥部去给他当助手。” 
周玉茹现在需要人照顾,到工程指挥部工作,必须起早贪黑奔忙在五三〇工地和北工区之间,自己辛苦点倒没什么,他担心周玉茹的身体出问题。 
周玉茹知道了,鼓励他:“我自己能行。直接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工作,是难得的锻炼机会。雷总要你去,你就去。” 
二 
第二天,林平山去寒水江边的五三〇工具反应堆建设工地上班。 
伴随着工具反应堆从北京附近迁建到这个边远的深山野岭,发生了一场我国核动力发展历史上至今一直说不清的复杂斗争。 
六十年代中期,核工业系统考虑长远规划,提出了建设综合性的核反应堆设计研究基地的方案,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把厂址选定在离北京四百多公里的地方。计划在该厂址建造一座进行工程试验的工具反应堆和各种研究设施,开展核反应堆技术,特别是新型核燃料元件的研究工作。这是对我国核动力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部署。 
北京动力研究所,承担了建设这座核反应堆的任务。这项工程被命名为“五三〇工程”。工程试验的工具反应堆一旦建成,这个基地将成为动力研究所的发展基地,承担各种堆型的核反应堆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任务。 
经过一年多反复细致的工作,工具反应堆的总体设计方案终于形成了。在八二六军用核动力工程紧张展开的同时,五三〇工具反应堆工程的设计工作也进入实质性阶段。 
这时的北京动力研究所里,各种类型的核动力研究工作全面铺开,天上地下、水中陆地、水冷气冷钠冷、动力堆生产堆研究堆,科研工作呈现百家争鸣,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离北京不远的新基地厂址上,先头部队正在抓紧进行五三〇工具反应堆和核动力研究基地建设的前期工作。 
北京动力研究所的工作可以说是处于鼎盛时期,多种型号的核动力研究工作齐头并进,一个综合性的核动力设计研究中心正在逐步成长。
第四章 困谷奋争(6)
就在北京动力研究所的同志们没日没夜奋斗,一次次召开庆功会,宣读贺电贺信的时候,上边突然又做出了要他们研究所搬迁的决定,宣布把工具反应堆迁建到边远的江南腹地深山中,对北京动力研究所的科研设计人员,提出了“要彻底割尾巴,一个也不能留”的口号。 
因为是头等政治任务,头几批搬迁人员二话没说立即行动,拆卸设备装箱打包,几千里奔波来到边远的荒山野岭。只是由于形势变化,后期的待搬迁人员,不再执行这个让人莫名其妙的命令了。 
但是,北京动力研究所的科研技术队伍,学科种类齐全的研究设施,已被拆得七零八落,泼撒在地上的水既无法收起,也无人来收它了。 
一个重要的核动力科研战略部署,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流产了。 
三 
迁建的五三〇工具反应堆工地在寒水江边一个山沟里,深山峡谷交通困难。林平山到工地的工程指挥部,很快就感受到这个决策所造成的难言苦果。 
他来到这里,正是指挥部工作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候。工程一拖再拖,加上大三线条件艰苦,不少设计人员已经流散,配合现场设备安装的设计人员已经为数不多。这种状况给核反应堆系统的安装调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三二一基地的中心任务是八二六核动力反应堆项目,五三〇工具反应堆迁建到这个基地只是少数人的主观决策,没有经过科学论证,没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该工程指挥长由基地的朱院长兼职,他的主要心思还是在八二六核动力堆工程项目上。名为指挥长,实际上除了重要会议,平常不怎么到施工现场来。这样,日常的协调指挥工作全落到总工程师雷东顺的身上,他成了实际的指挥长。那些他自己该做的技术协调工作,反倒没时间做了。他决定把林平山调过来,帮他抓核反应堆系统安装和调试的技术协调。跟他们一起还有一位同志,是计划处的小伙子吴惠才,他代表计划处掌握工程进展情况。 
工程指挥部人气不旺,有的人只是点点卯应应景儿,每天来露个脸儿,表示他还存在。学习自觉的人,见闲着无事干,带了马列著作毛选四卷来,把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变成“干训班”了。朱院长不在现场,不少问题定不下来,影响工程进展。林平山不知原委,只见雷总在电话里跟朱院长吵一通之后,他才坐着吉普车从院部赶过来。 
朱院长的脾气极好。“文化大革命”中,一位群众揪着他的领口骂他,他笑眯眯地把那人的手轻轻拿开,慢条斯理说:“有话慢慢讲,不要激动。”一点儿生气的表示也没有。 
他来到指挥部,对雷东顺急得满脸通红的神态似乎没有看见,笑着拍拍雷总的肩膀:“辛苦了,咱们马上开会研究。” 
看着他不紧不慢的样子,性急的雷东顺只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随他走进会议室。雷总生性耿直疾恶如仇,林平山随他去北京到部机关大楼,他看到一些官僚习气影响工作,就立即找部领导提意见。对自己战友更是直来直去,看见朱院长来了,他立即又兴奋起来。 
他们两人是从核动力研究初期就结下友谊的老战友。朱院长深沉大度,雷总质朴执著,两人的风范让林平山仰慕。 
北京动力研究所的设计人员搬迁到三线后,生活上碰到种种困难,人员思想不稳定,不少人没到工地来。雷东顺工作再忙也要坚持每天巡视现场,他和林平山去现场巡视,几乎看不到设计人员,只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标兵老胡,还是一丝不苟在电气间查线。雷总很感慨:“到底是标兵啦!” 
林平山问:“老胡,你们设计队为什么不少人不来现场?” 
老胡叹了口气:“侯清德担任驻厂总代表时,给不少设计人员许了愿,设备制造完,就放他们回北京。现在,一些跟他吃喝打牌的人,都调到北京上海去了。真正有困难又没门路的人,没走了。很多具体困难没解决,大家情绪很大……” 
雷东顺感叹说:“工具堆跟模式堆不一样。它是用来做科学研究工作的,应当建在方便与国内外交流的研究基地上。侯清德他们几次向上打报告,要求把工具堆从北京附近迁建到大三线的深山里,现在又把队伍搞得七零八落。” 
?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