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下台内幕》第33章


能成为“台湾的摩西”。
党内大老出走(2)
国民党内关于“总统”选举的风波不断,核心是李登辉打压非主流派和进行实质分裂活动,最后导致国民党内不断出现分裂。 
就在李登辉一直为“公民直选总统”造势、奔波之际,他本人却在不断声明不再连任下届“总统”。1990年3月3日至1995年1月8日,李登辉先后11次表示不再连任“总统”。他情真意切地表示:“6年后本人和李元簇先生就要退休了,为什么呢?年岁已经大了,没有那个脑力和能力来做这些事情”;“1990年我就任第8任总统时在记者会上说,本人任期满了以后,如果按宪法规定再任6年,那就太长,我会变成一个打瞌睡的总统”;“我讲一次不算数?还要我讲几次!”。 
李登辉如此明确地表明不再连任,不愿当“瞌睡总统”、“糊涂总统”,声明“6年后和李元簇一起退休”、“对不连任没必要再做说明”,实质上只是继削弱非主流派权力之后上演的“权谋连续剧”而已。他宣称放弃连任,主要是他的本性在起作用。此人自上台后,靠权术和谋略行使权力,借“本土化”搞“独台化”,借“民意”压制不同意见,借“民主”行使独裁,借“修宪”图谋分裂,借“拓展生存空间”图谋“国际法人资格”。此次如此明白宣布不连任,当然并非是不想连任,只是为了更好地连任。 
然而,待“连战内阁”出台、“新国民党连线”出走、党内非主流派的挑战基本结束,党政军各领域和各权力中心都已落到主流派手中,李登辉的权力基础已经稳固。在“宪政改革”推行、“中央民意代表”改选结束、“第三阶段修宪”完成、省市长选举完毕与公民直选“总统”已成定局后,李登辉马上口气一转,立场出现一百八十度的大拐弯。 
1995年4月27日开始,李登辉接连表示要参加下届“总统”选举,并且攻击谁要他放弃连任谁就是搞阴谋。他恬不知耻地说:“诚信,是一些不要李登辉出来选的人,才这样讲,李登辉不选,他们才最好,我都没讲过,还没讲要不要选,有些人已经不要我出来选。但要不要选总统我还没说就闹,要闹得人心不安。如果这样就能使得人心不安,可见改革的阻力有多大,这也正是民主的代价之一。”这就是曾经为台湾各界所关注、为非主流派抓住不放的“诚信”问题的由来。 
身为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的李登辉,如此健忘,无视诚信,确实让人意外。 
1994年12月3日第1次省市长直接选举结束,岛内各党各派随即进入“总统”选举狂热期。国民党内也是一样,各派政治力量开始较劲。公开放风参选的有之,如林洋港;公开暗示参选的有之,如李登辉;暗中准备参选的有之,如陈履安。还有高玉树与林穆严、李志仁和曾仕强等有意参选。在野党方面有民进党的彭明敏和谢长廷出面参选。 
1995年下半年对台湾来说,是多事之秋。6月李登辉到美国活动,引起两岸关系高度紧张,两岸的各类正常接触、商谈停止。因此,“两岸关系”成为贯穿岛内政治运作的主题。李登辉为首的分裂势力,借机指责党内反李势力是“勾结大陆”,是压制“本土势力”。 
1995年8月22日至23日,国民党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通过了国民党“总统”、“副总统”提名办法,并票选新一届中常会成员。闭幕式后,李登辉宣布与连战搭档,一起竞选连任下届“总统”。李登辉的动作,使得台湾朝野角逐首届民选“总统”的态势更为明朗化,亦使得国民党内部的权力争斗更加激化。 
李登辉正式宣布连任后,党内的高层人士纷纷表态拥戴。“行政院长”连战、“台湾省长”宋楚瑜、“高雄市长”吴敦义称李登辉参选是“顺天应人”,“肯定会得到民众的拥戴”。与此同时,李登辉的几大“桩脚”也展开了辅选活动。“总统府秘书长”吴伯雄以其客家人身份负责“凝聚客籍票源”;中委会秘书长许水德则肩负“整合党内票源,充分利用党务系统全力造势辅选”的重任;宋楚瑜“勤耕全省护票”;吴敦义“巩固南部江山”;黄大洲则“深入台北基层争取票源”。这5人被称为李登辉的“辅选5虎将”。 
对李登辉的参选举动,非主流派强烈反弹,执意参选的国民党副主席、“总统府资政”林洋港在国民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后,随即召开记者会,发表《走出一条庄严的民主大道——我为何不参加党内初选》的声明,抨击国民党“又走错了一大步”,质疑“在民主的路途上,国民党为什么这样甘于落伍”,认为国民党“是否分裂主要责任在李主席”。国民党副主席郝柏村则指责李登辉参选无助于党的团结,并嘲讽地说“李主席原本有机会成为国民党的华盛顿,他如果退选,所能得到的正面效应绝对超过再当四年的总统”;目前的局面,“不仅国民党将走向分裂,且两岸关系也会更加严重”。 
民进党并不感到意外。党主席施明德不无讽刺地说李登辉“仅以一分钟宣布参选”,方式实在草率,与其身份、地位及“总统”的庄严性十分不相符,有“落荒而逃”感觉。彭明敏阵营则指国民党内“总统候选人”的选举模式是“黑箱作业”,而李登辉逼退林洋港,也将为国民党留下纷扰不安的变数,意味着国民党内新一波权势之争的开始。新党趁机批李,认为李宣布参选连任“违反诚信原则,立下极坏的民主示范”,呼吁“所有理念相同的人应该结合力量,共同奋斗”。声称“新党愿意出面整合所有反对李登辉竞选连任的势力,争取民众的支持”。
党内大老出走(3)
李登辉不顾各界要求“世代交替”的强烈呼声、违背“只做一任总统”的承诺,全力封杀党内其他人选,决意参选“总统”,其目的则是要在“民意”基础上建立起新的强人统治,推动“台独”政策,实现其充当“台湾的摩西”的图谋。 
在参选“总统”问题上,最早表态的是林洋港。早在“二月政争”中,解散“林蒋(纬国)联盟”、礼让李登辉出任“总统”后,在李登辉红口白牙说出“不连任下届总统”时,林洋港就明确表示要竞选下届“总统”。1994年7月林洋港在“司法院长”期满后,专心于参选事项。1995年11月15日,与国民党的另一位副主席郝柏村一起正式宣布,以“公民连署方式”搭档竞选下届“总统”、“副总统”。 
林洋港作为台籍政界大老,出道远早于李登辉。只是因为李登辉主政后,一心扑在巩固自己权力基础上,容不得同为“台籍双雄”之一的林洋港,对包括林洋港在内的非主流派采取拦、卡、压的手段,极力压缩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引起非主流派的激烈抵抗。非主流派在接连败北之际,“总统”选举无疑成了战胜李登辉、东山再起的机会。由于国民党只能提名一组候选人参选,已非李登辉莫属,林洋港不甘放弃机会,只有冒着被党纪严厉处分的危险参选。 
林洋港个人参选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出在选择搭档“副总统”人选上。在“监察院长”陈履安宣布参选后,林洋港有意选他为副手,不料陈履安在1995年9月6日公开回绝林洋港的“林陈配”计划,作为后辈的他还“教导”林洋港应留在国民党内“好好改造国民党”。以后又出现过与新党原先推出的“总统候选人”王建煊、新党“立法委员”陈癸淼、“中华奥委会主席”张丰绪、学者胡佛和吕亚力搭档参选的计划,均胎死腹中。在林洋港山穷水尽之时,只得重新考虑早在8月间“总统府资政”谢东闵、孙运璇等有意推动的“林郝配”方案。在梁肃戎、许历农、蒋纬国等国民党非主流派大老及新党的全力撮合下,在林洋港的一再劝说恳求下,郝柏村几经“大我与小我的挣扎”,最后抱着“跳火坑”的心情接受林洋港的邀请,愿意同林洋港一起上演“竞选剧”。 
“林郝配”对外宣布后,李登辉讥讽说,这样的结果“很有趣”。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许水德表示,“林郝配”对国民党固然有些伤害,但没有人们想像的那样强烈,大家应“平常心”看待。文工会主委简汉生发表了低调且含蓄的声明,批评“林郝配”有违政党政治规范与精神,希望他们“为了党的整体利益与前途”,“能再有所深思”。考纪会主委金开鑫表示,两位副主席联?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