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下台内幕》第12章


约翰贾昧艘桓鲂⊥际楣荨?949年4月,14岁的李敖带着500多本藏书,随全家迁居台湾,跳班考入台中一中读初二。在台中,他读书更加勤奋,在书库里泡了4年,逐渐对台湾教育制度感到不满。读高中时,因反感台湾中学制度,高三只念了十几天,便自愿休学在家,继续广泛读书自学。1954年夏,李敖以同等学力考入台大法律系,读了不到一年便又自动休学,不久再考入台大历史系。对于台大,李敖甚感失望,于是只好“自由自在自己读书”。台大历史系毕业后,服完兵役,于1961年夏进入台大历史研究所工作。 
1961年11月,李敖在《文星》杂志发表了第一篇政论文章《老年人和棒子》,针对国民党统治阶层严重老化的问题,指出老年人不仅不愿意交班而且还会倒打年轻人。此文一出,引起轰动,《文星》亦声誉大增,一跃成为台湾知识界最有影响的杂志,主编和肖孟能夫妇亦对李敖表示赞赏。很快,李敖的大量文字见之于《文星》。李敖以愤世嫉俗之笔抨击传统,嘲讽国民党“好谈道德和正统”,却“挂羊头,卖狗肉,而且狗肉也是当作羊肉贩给别人吃,自己吃美援。”李敖批判僵尸思想在台湾社会借尸还魂,政府空喊选贤任能,却无合理的投票法,喊“不必藏于己”却“囤积居奇的奸商比谁都多”。李敖从否定“传统”,继而发展到否定“道统”,并隐隐发出了“蒋介石应缴权”的呼声。这对长期以来一直以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继承者自居,自诩为中国“道统”和“正统”的象征的国民党政权来说,不啻为当头一炮,引起了国民党政权的不安,开始全面封杀李敖。结果从1963到1966年李敖所写的15本书全部被禁,《文星》杂志被停刊。李敖失去了发表作品的阵地,只好以贩卖旧电器为生。1967年,“台湾高等法院”下令侦办李敖。1971年3月19日,警方以李敖参加“台独分子彭明敏叛乱案”为由,予以逮捕并判刑10年,直到1976年出狱。 
“毛语录事件”。1970年台北市日本新力电器公司的台湾总代理,为了推销公司新出品的一种小型录音机,特委托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宣传。很快,广告公司设计的广告在《中国时报》上刊出。在报纸第一版上,除了印有录音机的照片外,还有四句一号粗字套红的宣传广告文字:
控制社会舆论(3)
直题上句是:“复兴文化的新利器”;直题下句是:“录音器材的大革命”;两句横题是:“毫毛细语,传真实录。” 
万万没料到,广告设计人员独具匠心的创作到了“警备司令部”检查人员的眼里,就成了大逆不道。因为,当时大陆正开展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亿万人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语录。而这四句广告文字当中,正好组成“文化大革命”和“毛语录”的字样。这在本来神经过敏的特务眼里,当然就构成了大罪。“警备司令部”在广告刊出的当天上午,即派出大批人员,到《中国时报》调查广告来源,逮捕了广告设计人员,并命令广告公司撤回原准备第二天在《联合报》刊登的同样广告。广告公司、《中国时报》等有关单位和人员,也因为工作“失察”而受到相应的处分。 
50、60年代对台湾而言是一个残酷、苍凉、荒漠的年代。在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统治下,许多人遭受不白之冤,许多人被抓、被判刑、被枪决。据不完全统计,1949…1952年,被当局以“匪谍”、共党人员名义枪毙的达4000人左右,而被以同罪判处有期、无期徒刑者有8000到10000人,至于被秘密处决者则无从统计。1993年,在台北六张犁公墓附近,就发现163座当年在“白色恐怖”下被杀害者的坟墓。台湾《中国时报》于1995年2月27日所刊登的《回顾50年代“白色恐怖”》一文指出,在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的前10年的政治清查中,历史学者估计约有5万人被捕,被定罪的约在1万人以上,被枪决的合计4000人左右。“白色恐怖”造成成千上万的冤案,许多优秀青年和抗日一代的台湾人惨遭迫害。“白色恐怖”造成了这样的可悲结局:“人性被扭曲,互不信任的人际关系和阳奉阴违的社会风气,很快蔓延到台湾整个社会。另一方面,奉承和追随得势的人则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强化了国民党专制独裁的政治体制和台湾社会的矛盾,加深了台湾民众对国民党的不满与仇恨。
第三章 过客心态的结局
“反攻大陆”迷梦破灭(1)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时刻思考的主题之一就是如何完成“反攻大陆”的“复国梦”。因而在逃台之初,一直把“反共复国”、“军事反攻”作为其基本政治路线。但历史却证明,蒋介石所谓的“反共复国”根本就是自欺欺人的“政治神话”。 
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就对台湾有特别的“好感”,当时就有人建议“美国应占领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事情报局“远东战略小组”台湾问题专家乔治·柯尔建议战后由美国“托管”台湾,但1943年《开罗宣言》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台湾应归还中国,这一“托管”阴谋破产。接着,“远东战略小组”又另谋方略,试图从日本手中抢占台湾,然后由美军暂时统治,战后再成立“台湾共和国”,美集权力与荣耀于一身的蒋宋夫妇国并为此特别培训了一批准备接管台湾的行政人员,但因日本的提前无条件投降而破灭。之后,美国又酝酿了好几次企图占领、“托管”台湾的阴谋,但在中国人民及国民党政府的强烈反对下均未得逞。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节节胜利及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美国开始对腐败的蒋介石政权失去信心。为了与新中国打交道,美国对台政策也稍作了一些策略性的改变。1949年10月初,美国国务院召开了远东问题圆桌会议,确定了新的对台政策:美国政府确信蒋介石已经永远被赶出了中国大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不久将攻占台湾;美国与蒋介石政权之间的关系也就从此结束。1949年12月23日,美国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台湾的政策宣传指示》的第28号密令,强调了台湾从历史上、地理上都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是一种严格的中国责任;还重申了《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1950年1月5日,杜鲁门总统代表美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台湾的声明》,声明再次确认《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关于台湾归还中国的条款,宣告美国对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也无掠夺的野心。1月13日,赴美求援的宋美龄在饱受冷落之后黯然返台。不久,美国开始将美侨自台湾撤走,暗示美国已认定台湾很快将被共产党攻占。 
1950年4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海南岛战役,蒋军一触即溃。5月1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舟山群岛,计划向台湾岛挺进。这时,台湾的老百姓,人人盼望解放军早日登台,国民党的残兵败将则在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绪下,准备迎接毁灭性的最后一击。至于蒋介石本人,则已经对手下将领明言:“如果台湾不保,我是决不会走的”。据蒋经国后来回忆,当时蒋介石已下定“杀身成仁”的决心,并勉励其他将领“要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候,选择最有意义的死”。正当国民党政权走投无路之时,远东局势却发生了有助于台湾方面的变化。1950年2月,毛泽东率中国党政代表团访苏,双方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中苏结盟是苏联长期支援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对垒的产物,但却打破了美国鸽派认为北京政权将在苏美间保持中立的幻想,也助长了美国右派议员和军方鹰派要求援蒋的声音。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而此时中国大陆正准备渡海解放台湾。杜鲁门在右翼政客和军方鹰派的鼓动下,错误地认为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渡海攻台都是执行苏联的战略方案,将斩断美国在西太平洋的防线,因而决定作出强烈反应。 
6月27日,杜鲁门一反过去的态度,发表声明公开声称“共产党部队占领台蒋介石的故乡——浙江奉化溪口镇湾,将直接威胁太平洋地区的安全,及在该地区执行合法而有必要任务的美国部队,因此,我已命令第七舰队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在杜鲁门的命令下,1950年6月29日,美国第七舰队的2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