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热红学--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红学故事新勘、红学历史十讲 作者:土默热-第62章


溪建设洪府和洪园,为暮年养静之所的。
西溪的景色,与《红楼梦》中描写的大观园景色基本相同,依山傍水,曲折幽深,主要的象征景物有梅花、杨柳、翠竹、桂树、莲藕、芦苇、蘼芜。清康熙年间有“西溪八景”,今天多已不存,仍然清晰可见的,就是“秋雪庵”和“藕香桥”,这两个景点,恰恰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姐妹们吟诗作画的场所!
《红楼梦》中“芦雪庵”、“藕香榭”、“凹晶馆”这些地方,都在西溪洪府的周围,并不在洪家花园内,所以今天读《红楼梦》的朋友都有个奇怪的感觉,就是大观园为什么那么大?当你明白了《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不仅是洪园,包括整个西溪的时候,就会恍然大悟了。书中湘云和宝琴等人在“芦雪庵”烤鹿肉吃,如果是在家庭花园内,就十分令人费解,当你知道了芦雪庵本来是野外时,就感到顺理成章了。
朋友们可以作深一步分析,《红楼梦》作者为什么把大观园诗社的活动场所,都安排在“芦雪庵”和“藕香榭”?因为书中明确交代这里是探春和惜春居住的地方。探春和惜春是谁?是宝玉的妹妹!换句话说,就是作者洪昇的亲妹妹。洪昇诗中记载,他确实有两个亲妹妹,都是“霜管花生艳。云笺玉不如”的聪明美丽的少女。“蕉园诗社”在这里活动,就是在洪府及其周边美丽的西溪八景中活动。杭州西溪历来是文人雅士热中吟颂的美丽地方,当然也是洪昇与姐妹们青少年时代的天堂!你听过腾格尔唱的“天堂”么?对于《红楼梦》作者来说,“芦雪庵”和“藕香榭”就是终生无法忘怀的天堂!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诗社,成员都是以贾宝玉为轴心的姐妹,有的是宝玉的亲姐妹,如迎、探、惜三春;有的是宝玉的姑表姐妹或姨表姐妹,如钗、黛、湘、琴;或者是与“四大家族”沾亲的姐妹们,如邢夫人的侄女岫烟,李纨的妹妹纹、绮等。总之,她们之间互相都联络有亲,是一个由血缘联系起来的文学团体。
由“前五子”、“后七子”构成的“蕉园诗社”,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与《红楼梦》中的描写,几乎完全相同,当非偶合。其中,钱凤纶、钱静婉姐妹,是顾玉蕊的女儿;林以宁既是钱氏姐妹的表妹,又是其弟钱肇修的妻子。顾长任与钱、林姐妹间既是表亲,又是林以宁的嫂子;柴静仪是洪昇与钱氏姐妹的表嫂;冯又令是黄家的媳妇,洪昇的妻弟媳;李淑是洪昇朋友吴人的表妹。只有徐灿是圈外人,但也是顾玉蕊的密友。
钱氏姐妹的父亲钱开宗,是洪昇的表丈,林以宁的母亲,是洪昇的姑姑,通过钱、黄两家,洪昇同顾长任、柴静仪、冯又令之间也是表亲。由以上关系不难看出,这些人同《红楼梦》初作者洪昇的亲密关系。除顾玉蕊年长外,这些人同洪昇夫妻的年龄又相仿,同居一城,从小经常在一起游玩,吟诗作画,猜谜行令,是完全可能的。
据考证,这些姐妹,还有可能像《红楼梦》中描写的那样,在洪昇家中寄居过。清初三大案中的江南“科场案”,钱开宗是副主考,被朝廷砍了脑袋抄了家,孤儿寡母,寄居在表亲洪家是可以想象的。黄蕙的祖父和父亲当时都在北京居官,她在婚前也经常住在姑姑、也就是后来的婆母,即洪昇的母亲家。洪、黄、钱、顾四家,在当时的杭州,确实是互相之间联络有亲的四个大家族,与《红楼梦》中的“四大家族”相仿,笔者对此有专门考证,此不赘述。
洪家住在杭州西溪,府后有一个美丽的花园,附近又有“芦雪庵”、“竹窗”、花坞等景点,姐妹们经常在一起游玩,不仅是合理推测,而且在洪昇及姐妹们的诗作中,也多有记载。以上十二子中除去重复共九人,再加上洪昇的妻子黄蕙,和洪昇的两个亲妹妹,正“红楼十二钗”之数。笔者推测,《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原型就是“西陵十二钗”。杭州“西泠”,过去也写作“西陵”,可以通假。
《红楼梦》中的才女,个个多才多艺。除大家都能吟诗作赋外,黛玉还精通音乐,宝钗更是满肚子知识,湘云的才思敏捷无人能及。这些小女子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知识,原因就在于家学渊源,家庭中有个良好的文化环境。黛玉的父亲是“探花”,从小教女儿读书,宝钗也说自己家过去藏书很多,因而读书也很多,宝玉的家庭当然更是“诗礼簪缨之族”了。
与洪昇联络有亲的“西陵十二钗”,之所以都是才女,原因也正是家学深厚。洪家“素号学海,书籍拥专城”,著名文人宋朝的洪皓和他的儿子洪适三兄弟、明朝的洪钟和他的子孙洪澄、洪滔、洪椿,都是洪昇的祖先。黄蕙的祖父黄几是顺治朝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父亲黄彦博也是康熙朝进士,曾任庶吉士。钱开宗任过科场主考,学问可知,妻子顾玉蕊的诗名在康熙朝名动天下,四个子女都是当时名重一时的才子(女)。柴静仪的父执柴绍柄,是康熙朝著名的“西泠十子”之一,为天下学子敬重。
“西陵十二钗”们,学诗学得很苦,吟诗近乎走火入魔。钱凤纶诗中说林以宁“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行径仿佛。钱静婉诗中说自己为了吟诗,“柳絮癫狂莺不管,穿林又啄桃花片”。顾长任描述自己“病中咏菊”的情形,“柔姿旖旎,人瘦黄花共”。姐妹们经常聚在一起,议论文人墨客,或分韵赋诗。钱凤纶给顾启姬、柴静仪的诗中记载,“也曾念,共绣阁,论文人否?”“玉案联吟,锦笺分韵,珠玑新灿”。她们在每个成员的生日、送别、对弈、作画、听琴等时候,互相之间以诗词赠答,诗社生活十分活跃。这些同《红楼梦》大观园中姐妹们的生活完全一致。
今天红学界的几位权威,都承认当今红学,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很不够,但又没有几个红学专家,真的从文学角度去研究《红楼梦》。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林黛玉为刚刚学诗的香菱大讲了一通作诗的道理:香菱说她只爱南宋诗人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黛玉马上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道,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旦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陆放翁乃诗坛千古名家,黛玉却说他“浅近”,断然不许香菱学他的诗,不是很奇怪么?她排斥放翁的诗,究竟是为了什么?
当你知道了清初诗坛关于“宗唐”、“宗宋”的论争之后,你就会明白,黛玉为什么看不起陆游的诗。明朝末期,诗坛曾掀起一股崇拜宋诗的风气。到了清初,以钱谦益为领袖的诗坛,为了反对“公安派”的复古倾向,仍然推崇晚唐、五代和两宋的“简朴”、“浅近”、“以俗为雅”的诗风。直至到了王渔洋主盟诗坛,方才大力倡导盛唐诗风,主张“神韵”风格,扭转了诗坛宗宋风气。王渔洋曾编辑出版了《唐诗三昧集》,共收录初唐、盛唐诗人42人的448首诗,主要推崇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等人的诗。《唐诗三昧集》对有清一代诗风影响甚大,流风所至,直到今天。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中林黛玉向香菱发表的诗论,她并非排斥陆游一个诗人,而是排斥整个宋诗。她向香菱推荐的诗人,全部是唐朝诗人。她要求香菱首先把王维、杜甫、李白的诗,各读“一二百首”,“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炀、谢、阮、庾、鲍等人的”诗逐一阅读领会,“不用一年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推荐的诗人,不是盛唐,便是初唐的,连晚唐诗人都没有,因为晚唐诗风与宋诗一脉相传。当然黛玉也推荐了几个魏晋南北朝的诗人,如陶渊明,因为那时的诗风与初唐一脉相传。宝玉、探春和香菱一起听黛玉讲诗时,又说“这三昧你已经得了”,什么“三昧”?就是唐诗“三昧”。香菱后来读诗,果然只读“王摩诘”、“岑嘉州”、李义山的诗(第六十二回),可见香菱学诗是学唐,而非宗宋。
《红楼梦》作者为什么通过黛玉论诗,表现自己的宗唐非宋诗风呢?原来,《红楼梦》的作者洪昇,少年时学诗,本属清初浙派,浙派诗风是宗宋的。后来,洪昇拜王渔洋为师,诗风改宗唐,特别是对岑参、王维的五言律诗,崇拜得五体投地,洪昇诗歌的最高成就,就完全体现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