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历史研究--玉搔头中短篇集》-玉搔头中短篇集-第23章


骸把涤炭闪⑽┛啥瘛薄?墒牵闪艘脖赜锌啥裰Α?br />
正是这对小人给了李涵大人物所没有给予的体贴。郑注的医术解除了中风带给李涵的肉体苦痛;而许康佐不敢解说的,李训敢。李训给了天子一个明白简练的解答。通过进讲,李训使李涵确信,他不仅能阐释《春秋》,还能讲授更为艰深晦涩的《周易》——关于预测和掌握命运的专门学问。李训与郑注都很关注李涵难以启齿的隐忧和由此产生的内心渴念,并从中看到了他们自己的机会。所以他们都敢于正面回应李涵,热衷于帮他解决在旁人看起来是很复杂的问题。亟于夺路而走的李涵与他们形成了一种微妙的结合决非偶然。
没有道德上的禁忌,急于事功又不讲究程序,使得郑注与李训少了很多束缚,效率之高的确让人挢舌不下。续放逐三位宰相使他们声震天下;随后又借神策军中尉王守澄之手将内庭四贵人中的其余三个撵出长安,并最终置三人于死地;武宁军监军使王守涓也死在他们手上;似先义逸等六名被他们排挤出去的权阉差点就葬身边陲;李训还做了一件十几年来文官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处决元和宫变的首恶陈弘志;做完这些后,他们毕恭毕敬地将王守澄架空了。这是颇为阴毒的一手,为一个月后对他的清算埋下了伏笔——利用阉人内讧,李训与郑注在短时间内相当彻底地清洗内廷的高层宦官。在牛、李两党看来,这是不可思议。只有这样骇人听闻的效率才能吸引那些对现实越来越不耐烦的人翕然相从。甚至那些世为显宦的官僚们也纷纷猬附郑、李,成了他们的殉葬品。
李训与郑注,两个小人与正统人格构成了怪异的对峙。他们的出现使我们的历史评论变得艰难起来,惶惶然,难以自圆其说。清除揽权自重的阉人这样一个从传统政治眼光衡量绝对合理的政治目标却要由李训与郑注来着手实施——按同样眼光,他们也应该属于被清除的对象。在这里传统政治所蕴涵的一个巨大悖论再一次被凸现出来了:道德上存在严重缺陷的人最有效率地继续着以道德为逻辑起点的政治进程。但是他们固有缺陷的消极面也随着事态的演化显现出来了。
用合乎程序和规则的方式来实现郑、李在甘露之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王夫之设想过,陈寅恪先生也设想过。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两个乐衷于暗箱操作的人才是故事的主角。他们才真正符合故事的内在逻辑。
噩梦已经注定。
多年前滑台节度使贾耽举行的一次宴会上,相者指着当时还是布衣的贾餗说:“向来贾公子神气俊逸,当位极人臣。然当执政之际,朝廷微变。若当此际,诸公宜早避焉。”相者看到一个噩梦还未成形的胚胎了。噩梦是一个逐渐发育的精灵,频繁地出没于王涯的相府。它鬼出电入,变换着自己,象变古彩戏法的江湖人物一样生生造出名目繁多而又骇人听闻的种种幻象。幻象使命运具有一种可感知性,从纷繁复杂的事件中浮现出来。最后,连王仲翔也觉察到了:数十个家僮鲜血淋漓地站在他面前,没有头。可惜,王涯不相信儿子的幻觉,更不会考虑儿子去位避祸的恳请。一个擅长于注《太玄经》,经常以此卜算运命且准确率高于《易》筮的人,不可思议地对那些层出不穷的警告视而不见。被忽视的精灵只好栖身在一面铜镜里,应该是久负盛名的“金礛若止水”吧。刚刚被迁为京兆少尹的罗立言引镜自视时也看到了无头的幻像。他下意识地调整了一下角度,青光柔和的镜面里,自己衣领之上的方寸之地依然空空如也。镜里的虚幻,镜前的真实?还是镜里的真实,镜前的虚幻——也许是自己连日来参预密谋,心事太重,以致于两目眵昏吧。罗立言振衣起身,若无其事地衣冠入朝。他就这样在镜里镜外的真实与虚幻之间迷茫,与从噩梦中解脱出来的机会错身而过。镜中的精灵只好藏进郑注的药箧。只要这个踌躇满志的小人一打开药箧,它立即分身为数万青蝇,教人猝不及防地从箧里涌了出来。数万只青蝇呀!那该是何等喧嚣和诡异的阴霾,铺天盖地,久久也没有散去。
郑注痴痴地仰望着满天翛翛飞舞的青蝇,心里充斥着颓废的感觉。敏感的游医敏锐地感受到了噩梦的征兆。他躺了好多天。当青蝇带来的恶心感觉终于消退后,他决心向我们和盘托出噩梦的秘密。
贾餗拜相了,相者的谶语就要应验了。滑州宴会的座上客们在山谷间仓皇地找寻着隐匿的地方,以躲避即将到来的狂风暴雨。
……
十月初九深夜,密使李好古为王守澄带来了一杯酒——那一定是杯美丽的金屑酒:无数亮晶晶的金屑落叶般纷纷扬扬,在琥珀色的液体里飘摇,将把酒之人带进难以言传的秋的境界。我对这种酒神迷已久了。从魏晋开始,多少风流人物就在金屑酒营造出来的秋意里散了他们的灵魂,消散了他们的太息和太息一般的魂魄。现在却轮到与风流无缘的王守澄不无遗憾地将这满杯肃杀的秋色一饮而尽。他应该预见到会有这么一天。就在那年秋,曾和他一道执掌北司权柄的宦官杨承和、韦元素、王践言已经在遥远的地方被赐死了,已死的崔潭峻剖棺鞭尸,而陈弘志也死了,被封杖击杀在一个叫青泥驿的地方……单一的每一条死讯也许说明不了什么。可当它们串起来,一切就昭然若揭了。
王守澄出殡的日期选在了十一月二十七。那天,送葬的宦官们一齐来到浐水吊唁这位元和宫变的主犯,该到的一个不少。就在浐水上,也许是掼碎一只杯盏,也许是一声挤出来的干咳,也许只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从寒风中飘过,郑注从凤翔带来护丧的数百名壮士就会手持白棓一拥而上,将临风悲泣的阉人们杀掉……
以上只是郑注的表述。如果故事照着他的思路讲下去,鸩杀王守澄和清除阉党是前后牵连的,是一个事件的两个步骤;而李训却将它们看作分开的两件事情——顺便提一句,有的学者相信这个分歧就是甘露之变成败的要害。
李训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的:
为王守澄送丧前一个清冷的早晨,左金吾听事后的石榴树上出现了甘露。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桢群臣舞拜、欢声四起的动人场面。朝会地点立即被改到可以接受贺礼的含元殿。文武百官都在静谧的大殿上等候消息。过了良久,奉旨前往左仗观察的文官们回来了,他们认为大约不是甘露,不可贸然布告天下。说实话,我也不晓得所谓甘露到底是什么东西。大概不会是露水那么寻常。据说其凝如脂,其甘如饴,能使“不寿者八百年”。尽管我们知道关于甘露的许多传说,知道汉武帝的承露盘和汉宣帝的年号,可不管是《礼记》还是《汉书》都语焉不详——在古代,甘露为何物似乎是毋庸多言的,反正是祥瑞。李涵的时代几乎从一开始就充斥着灾异:大小流星纵横天汉上下;彗尾两岐,遍指四方……可真正预示灾难的,不是那些频繁出没于天际的流星、彗尾。是祥瑞,反而是太和一朝很罕见的祥瑞指向了一段不堪回首的前尘旧事。
李涵很有技巧地示意自己无法认同文官们让人扫兴的观点,不露痕迹地让取代王守澄不长时间的神策军两中尉仇士良、鱼志弘带着宦官们去复核。不疑有他的阉人们欣然前往左序。他们不知道,伏兵藏在帷幕后面……与此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河东、邠宁兵卒将从丹凤门蜂拥而入。循着这个思路,郑注也在劫难逃。李训的故事不会为郑注预留下什么美妙结局。
至少故事开头部分,宦官仇士良的陈述和李训是相同的。他欣然领旨,向石榴树方向去了。不过,脚一踏进左序他就直觉地意识到发生了什么。这个寂静的院落还是如他所熟知的那般寂静,可正是在百分之一百的熟悉中溶解了百分之二百的不熟悉。他听见随同而来的右金吾卫大将军韩约身上簌簌做响——那是甲胄上的铁叶在颤动。仇士良有些惊诧,他不知道将军为什么会紧张到失态的地步。这时一阵阴惨惨的风穿堂而过,两厢的帷幕飘了起来。帷幕的后面是青光闪动的甲衣……瞬间,他心头一震,什么都明白了。
仇士良们恶狠狠地挟持着李涵撕开了含元殿后的罗网,迤逦退入深不可测的内宫。身不由己的李涵知道,在他背后,宣政门正在阖上。皇帝与他的文职官僚们不会再有什么联系了。
李涵如水。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