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成长录》第129章


些问题的解决上,便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励精图治了。”
小豆包仰起脸,一脸认真与好奇,“那,照皇额娘这般说,这种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舒敏笑笑,“解决这种问题,便是需要一个制衡,只是制衡这种东西,你皇额娘显然只会说一下,还要多和你皇阿玛学习才行,他才是这其中的行家呢!”
母子两个说笑着,便听到胤禛的声音从外殿传来,这声音似乎带着几分轻松,“敏敏,朕回来了,你和弘历讲什么讲的这么开心,居然还编排起朕了?”
舒敏撇着嘴笑,“皇上这话说的,臣妾只是教儿子些学业上的事情,让他遇到臣妾也解决不了的事情,便去问他的皇阿玛,那里有那个胆子编排万岁爷啊!”
这边踏进内殿,只有一家人的胤禛却是一脸好心情的笑着,“夫人这话说的,我可有些惊慌了,这世上也就夫人是一顶一能编排我的了!”说着,拍了拍弘历的肩膀,“儿子,今天你皇额娘给你讲什么了?”
小弘历一丝不苟地回答,“回皇阿玛,皇额娘给儿臣讲了为人之道,还和儿子说,若是遇上没法解决的问题,要和皇阿玛请教,皇阿玛比皇额娘知道的更多些。”童声童气逗得两人哈哈大笑。
终于安顿好孩子们,舒敏与胤禛才得以躺在床上歇息闲话。不得不说,入宫之后的日子比之前在畅春园不知忙了多少倍,只是他们是互相帮扶着,就算劳累也还有个开解处。
舒敏心疼胤禛,自己倚了枕头给他揉着肩膀,一边问着,“今儿老十四回来,太后那边是不是又给你难看了?”他们母子三人的恩怨,也真说得上是老调重弹了,德太妃事情做得不明不白,老十四偏偏又是个不吭不哈的,弄得胤禛在两个人中间,怎么做怎么不对。
胤禛轻轻摇头,“这次额娘虽然说话尖刻了些,我也早就习惯了,倒是老十四,大概是军营里磨了几年性子,脑子想事情倒是通透多了。他能把事情想明白,我倒也省些心思。”现在宫内外很需要警惕的,一个是老八胤禩的势力,另一个便是废太子的余党,那些人也不知道为何竟缠到了一起,同流合污让人瞧着好不恶心。
若是十四稍稍通透些,不至于让胤禛在军队上下太大的心思,京中这拧巴着的一股势力,倒是也好解决些。
舒敏听了这话,轻轻“嗯”了一声,“若老十四真的肯多为你想想,咱们也是能稍微松口气。只是年卿那边,我总觉得夫君还是要多下些辛苦,本来那边战线拉的就长,先皇也是多年久攻不下。如今年卿在那边,倒不如多费点功夫,一举拿下,也省了后人的心。”
这个时候的年羹尧还是个骁勇善战的猛将,西北战事从来就是几进几退,自先帝爷时候便是两方拉扯,近两年年羹尧去了才稍微有了些所向披靡的意味,舒敏想着,若是能趁这个机会,在年羹尧还不是很贪慕荣华的时候把事情了解了,说不定会更好一些。
胤禛也有此意,听了舒敏的话,语气里就带着些寻到知音,这知音还恰巧是心爱之人的喜悦,“夫人这话说的很有些道理,先帝爷临走的时候之所以想着要搁两个月再大办,可能也有些这方面的意思。若没有先帝爷的那个意思,只怕到时候真忙起来,手忙脚乱内忧外困,倒是要丢了祖宗的脸面。”
关于康熙“秘不发丧”的遗命,舒敏可以说是十分同意的。老爷子有了这个遗命,那就等于两个月之内,无论胤禛做了什么,都还是按着之前老爷子在的时候的规制,虽说皇子皇孙和一些近臣们都知道了老爷子早已驾崩,可是新皇帝没说发丧一事,那老爷子便在一天,这个时候无论是谁跳出来说了真相,无疑都是要掉脑袋的。
可是这两个月,对于向来效率不低的胤禛来说,就是非常重要的时机。将京中谣言肃清,乱党该镇压的镇压,该处置的处置,前线之事也能匀出些精力来。
作者有话要说: 新的时代开启了~~
☆、第四十三章
放得胤祥见/天/日,昔/日/兄弟夜/促膝
康熙六十一年腊月十九,国丧,举国哀声,尤其以京城为最。京中五品以上官员皆着素服,由太庙一路哭出神武门。身为现任皇后的舒敏披麻戴孝,与一脸冷淡阴沉的胤禛并排走着,不得不说她此时很庆幸,身为皇帝与皇后,他们需要保持自己的“威仪”所以不能做出痛哭流涕的样子,不然她还真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表情来面对现如今这个场面。
那些平时端着架子的一品大员们,哭喊着先皇在世时候对自己的恩宠,说着类似于想用自己来代替先皇身死的明显的假话。涕泪纵横地糊着他们的花白胡子,可这其中却没有几个是舒敏的熟人。舒敏心中默默吐槽,这些老大臣也还真是演技派,真正伤心的不一定有几个哭成这样的,倒是他们一个个不把自己当做外人。
说起真正伤心,舒敏把这宫里宫外扳着指头好好算了算,大概也超不过二十个人。后宫太妃们大概有几个是日久生情终于动了感情的,可前朝臣子们从来都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哪里有那么多的真情实感,无非也就是做戏给新皇看而已。
张罗完先皇的丧礼,转眼就是雍正元年。从景陵回京之后,胤禛便在大殿上宣了来年改年号为“雍正”的圣旨。说起“景陵”的景字,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这陵墓定名从来都是后代皇帝的事情,可是在胤禛心中,自家阿玛自然是这世上无法比拟的存在,当初在拟名的时候,胤禛拉着礼部和钦天监的那些官员们写了足足十多张纸,就算最后胤禛圈出来的也有十几个字。
胤禛拿不定主意,就把那些誊出来的名字都拿到坤宁宫来找舒敏,想寻个主意。舒敏翻了翻,却毫不意外的看到了一个字,这个字被胤禛的朱笔圈了两圈,而这个字舒敏并不陌生。“景”字,就是后世史书上所记载的,康熙陵寝的名字。
胤禛看舒敏的目光停在了“景”字上,不由得有些得意。这个景字,是他觉得最合适的一个字。在他心中,皇阿玛一直都是那个让人仰慕的人,日高为景,仰止为怀。皇阿玛本就是一个值得人仰视着的人,这个“景”字用起来自然最为合适。
雍正元年正月,京城各道撤白幡,灵棚,宫内依规矩仍着素服,钦天监算了日子,登基大典定在二月三日。舒敏有的时候觉得,胤禛还真是个一心为公的,人家哪个皇帝不是早早抢着登基,生怕被别的兄弟们给抢了,到了胤禛这里反而是想把事情都处理清楚了,才反应出来自己还没办正式的登基大典。
大约皇家真的是人情凉薄,登基大典的礼服送到坤宁宫来,舒敏却并没有从这两套礼服中看出些对先皇的缅怀来。还是明艳照人的金黄色,舒敏因为封后大典定在花朝节,所以礼服上与皇后正装略有不同。太后的那套送去了长春宫,可不出两个时辰,就有小宫女儿来报,说德太妃将那太后朝服直接摔出了宫门,说坚决不做“逆臣贼子”之朝的太后。
听了这话,本来和舒敏一同用着晚膳的胤禛便皱起眉来,皇额娘这般做也太不给自己脸面了,可终归是皇额娘,怎么也得去好言相劝才是。想了想便放下碗筷准备摆驾长春宫,去劝劝自家额娘。可刚刚搁下筷子,便被舒敏摁住了手。
胤禛有些不解地抬头,便看舒敏狡黠一笑,扬声叫来了苏培盛。
“苏公公,你来一下。”
“皇后娘娘您吩咐。”苏培盛不愧是后世在历史上都有记载的有名的大太监,可以说,他在皇后娘娘面前比在皇上面前都狗腿多了。
“嗯,本宫没记错的话,十四爷还在京城吧。”夹起一块儿杏仁豆腐,舒敏送到嘴里,问的似乎有些漫不经心。
苏培盛瞅了自家主子一眼,嗯,万岁爷似乎也是一脸正经地吃着饭,于是,很是恭敬地回答道,“回皇后娘娘,十四皇子现还在皇子府,万岁爷的意思是,三月份再让十四爷回西北去。”
西北战事因为年羹尧披挂坐镇,已经算不上是吃紧的状态了,只是十四一直觉得自己就应该呆在沙场开疆拓土,胤禛这个做哥哥的也就遂了他的心意。这里面也有几分做皇帝的私心,可怎么说,也还能称作是兄弟情义。
舒敏若有所指地看着胤禛,“万岁爷,不是臣妾说,这别说是阖宫上下了,怕是全天下能让太后娘娘安心听您讲话,不会看到您第一眼就呛回去的,就是这位十四皇子了。”看着胤禛舒展却有些无奈的笑容,舒敏给胤禛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