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宫成长录》第122章


?br /> 钦此”
圣旨读完,虽然有一大堆罪行罗列,猛的一听让人觉得似乎有些杂乱,可还是有一些重点能让人哪怕只是听这一遍也能够明确记住。
太子废了,这是太子第二次被废。而□□的诸多羽翼也都被剪了个干净,恐怕从此太子连借了东风重飞起的可能性都没有了。四十八年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太子的党羽并没有被剪除,当初万岁爷虽说气极痛极却只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失望,也没多久便有复立,毕竟太子人马尚在,之前一废便可视作父子间隙。
可这一次,不但太子被废,连太子的党羽也都一一被剪除干净,很明显老爷子这次是铁了心要废掉太子了。
原本太子一党的人早就在听完圣旨之后便已经在瑟瑟发抖了。就算是别人不知道这次太子趁着万岁出巡想做些什么,他们这些人可是清楚得不得了。只是他们没想到当初太子那般信誓旦旦地说着一皇上的父子深情,拍着胸脯保证起事必成,到头来却落得个这样的下场。
而原本颇有些洋洋自得的太子在听完圣旨的一刹那便愣在了当地。什么,皇阿玛又把他废了?第二次废了他?而且听圣旨所云,很明显皇阿玛这次不只是废他那般简单,若是如第一次一般,废便废了,可党羽尚在,终有一天复立太子,他依旧是未来的皇上,可这一次,皇阿玛却把他的人全部列出罪状一一惩办了,更重要的是,若是他刚刚没听错,有两个他的人居然被直接丢进了刑部大牢让老四那个丝毫不讲情面的人去审问,这不是在要他的命吗?
彻底慌了神的太子想通了这些,便想扑上去抱自家皇阿玛的腿,这一招他从小使过无数次,总是屡试不爽,所以他得赶紧抱着皇阿玛哭诉才行。说,说什么呢?就说是自己做的事情全都是那些人怂恿鼓动的好了!反正裁撤了他们,自己总还是能再培植新的人出来,因为不管怎么说,自己总还是皇太子呢!
可胤礽想的非常理想,却被两个武太监拦住了,康熙摆了摆手,“该带下去的都带下去吧,朕累了,退朝吧、”说着,竟也不等到冯公公说“退朝”,便起身离开了龙椅。
徒留下站了太和殿满殿的一脸茫然的文武大臣。
作者有话要说: 又到了绕都绕不开的历史呢~~
☆、第四十章
不破不立全无立,老八虽/贤非/正/人
二废太子,对于这个年逾花甲的君王来说,似乎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波动,甚至偶尔还能与一些老臣说笑,“毫不介意,谈笑处之”。相比第一次废太子时候的那种心寒与伤心,这一次完完全全拔除了□□羽的皇帝甚至很快便将这件事置之脑后,只是把儿子圈在咸安宫内养着,朝堂上依旧做着朝堂上该做的事情,仿佛太子被废只是一件热闹了一阵子的事情,并不值得人们用太多的精力去关注。
京城中的百姓更是不知道现如今已经没有太子爷了,他们还是过着自己习惯了的日子。似乎这些百姓的日子,与朝堂上的那些风云变幻,几乎都没什么关系。
康熙五十九年,已经劝了皇上好几年的官员们再次联名上书,请万岁爷再立太子。其实这件事情在当初一废太子的时候,很多大臣们也总在提起这件事。可当初的万岁爷每每听到这种话题,便会大发雷霆,怒斥提案之人,而不过一年便又复立太子,让很多官员深觉“伴君如伴虎”的危险。而这一次,眼看着万岁爷已七年未复立太子,似乎对别的皇子也无甚属意,便又渐渐生了些想要推举自己支持的皇子做太子的心。
近几年,八皇子为人越发温润,比之前几年收获可更多官员的支持,而远在西北的十四皇子最近也有很多人想要与之交好。十四皇子近几年频繁回京,虽说据传他与皇上的关系并不如当年未曾离京之时亲睦,可皇上却屡屡为其加封,先是加封为“抚远大将军”,后又于朝堂称之为“大将军王”,虽说没有再封爵位,可那握在手中的军权却是实实在在的。
这日朝堂之上,又有大臣提起立太子一事,或许是因为皇帝的心情不错,竟然很有些闲谈意味的说着,“众议谁属,朕即从之。”此话一出,便有八皇子的死党呈上官员们的联名奏折,齐齐跪下请皇上册立八皇子为太子,声称八皇子若为太子,天下百姓必为之欢欣。
立在一旁的胤禩没有说话,这个时候,他越发不能自己跳出来了,他必须要等着,等所有人逼着皇上立他做太子才行。这两年他多方交游京中官员,或以小恩小惠抚之,或以日后登帝的诺言约定,也偶尔会用加官进爵或是官路相护而诱惑。这几年通过这各种各样的方式,胤禩很是网罗了一批属于他自己的人马。即便如此,他依旧对妻子略有不满,明明妻子是郭络罗氏的嫡长女,可却什么都帮不到自己,说让她找家族中人略出些力,便推说家族中人都听姑姑的话,她没办法,而她那个一母同胞的嫁去乌拉那拉氏家的胞妹,便更不指望了。虽然不知道现在老四究竟是什么意思,可明显,她那个胞妹是没什么用处的,乌拉那拉氏家,肯定还是会一门心思护着女儿的,毕竟乌府小姐受全家之宠这种事情,都不用去打听,满京城就算是街巷里的平头百姓,也是知道的。
而胤禩不说话,剩下几个皇子就更不可能说话了。胤祉本就是个陪着坐班的,上朝于他,只要皇阿玛没问到自己头上,便与自己没多大的相干,至于胤祺和胤禟还有小十二胤裪,那更是没有想要搀和进来的想法。至于胤誐,那更是个来充场面的,他一向都想着能做个闲散王爷便是最好的,又怎么可能在这种事儿上搀和,更何况,他向来是听九哥的,九哥总是提醒他,在朝堂上最好闭嘴什么都别说,他现在又怎么可能站出来。
至于胤禛,说他是按兵不动也好,休养生息养精蓄锐也好,这都是外人的说法,而胤禛自己却总是想着,不要把兄弟之间处的太僵。再怎么说,他们都是兄弟,更何况一直跟着八弟的十四,还是自己一母同胞的胞弟。有些事情若是提出来太早,反而有些不妥,一向都坚持着“快刀斩乱麻”原则的胤禛,在处理这个问题上反而变得有些拖一日算一日了。
康熙看着堂下众人,将众人神色一一扫在眼底。老八那努力维持着平静表面下的得意,和别的儿子的置若罔闻,有些大臣努力藏着的欢欣鼓舞与另外一些人的明哲保身。
将手中的折子大概翻了一下,康熙“啪”的一声把奏折摔在龙案之上,带着些微怒说道,“: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言外之意,这些前朝帝王并没有早早地就立了太子,甚至有三十年没有立太子的,也没见得有什么混乱,这立不立太子,立谁做太子,本来就是我这个皇帝的家务事,跟你们客气一下,你们还真以为自己能随随便便插手了?
随后,看了一眼胤禩,淡淡地说了一句,“况皇八子未曾办理过政事,且其母出身微贱,故不宜立为皇太子,众卿家莫再言此事,今日此番言过便可。”
这话说的,很有些想要马上结束这个话题的意味,一般情况,若是皇帝想要结束话题,底下的人只需要不说话听着,等皇上再想出个新话题便是了。
可今日不知为何,老臣佟国维与武将阿灵阿却跪了下来,“回禀皇上,国不可一日无君,亦不可无太子。朝无太子则众臣寝食难安。八皇子素来为人和善,且兼有贤名,吾等愿保其为储君,此时若定,朝堂定矣。”这话说的跟威胁似的,若是舒敏在场怕是要直接笑死。这些人未免也太放飞自我了,怎么说,跟皇上这么说话,本来就是一件自掘坟墓自找死路的事情吧。
果然,皇帝一听自己的大臣如此地不善解人意,立马就怒从心起,拂袖而起,将龙案上的奏折统统扫到地上,“尔等愚昧之徒!辛者库贱人之子,岂堪大用?!此等痴心妄想,实不知自己几何耶!”说着便自己走下了一侧的丹陛,身影将消之时,才传来中气十足的一喝,“冯琛,退朝!”
原本挂着一脸得意,觉得自己今天终于机智地把皇阿玛逼得不得不答应的胤禩瞬间脸就黑了下来。虽说朝中众人都知道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