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埔军校(全文)》第59章


鞫到搿罚饕谌萦校骸熬俗詈竽康模窃谟谒馈9庞锼健煤核涝谡笸飞稀鬃铀健鄙沓扇省且病!备锩舜纬稣鞯目诤攀牵骸安灰灰遥傩铡!辈⑻岢觥笆慌隆保骸安慌滤溃慌虑睿慌露常慌峦矗慌氯龋慌录ⅲ慌缕#慌略叮慌轮兀慌孪铡!?br /> 10月1日起,东征军陆续出发,出广州,向博罗、惠州前进。10日,第1纵队到达博罗、惠阳地区。与此同时,第2纵队也进抵官桥、永湖一带,第3纵队到达博罗附近。
惠州战斗,是第二次东征整个战役中的硬仗。惠州分东、西两城,高大坚固,号称东江天险。东城外有一条8米宽、4米深的城壕,西城三面环水,一面壕沟。西门面临西湖,只有一条国民革命军东征南征路线示意图窄路通到城脚,窄路的两边都是很深的湖水。北门地形比西门好一点,但也要通过北门桥,由桥下徒涉,才能逼近城垣。城墙外侧都以大石块砌成,城门上设有瞭望塔。这是一座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塞,在过去历次战争中,从未被攻破过。第一次东征时,东征军绕过惠州城,直奔潮汕。当时驻守惠州的杨坤如部曾表示归顺革命政府,但当陈炯明重占东江后又反叛,并修筑防御工事,加紧备战,将城郊的民房和西湖的景物夷为平地,砍光城墙附近的树木,布满竹栅等障碍物,城墙上备足石灰包,架起机枪。晚上,点燃火把,照亮城外。
东征军于10月13日到达惠州城郊飞鹅岭山脚下,集结待命。蒋介石亲至飞鹅岭炮兵阵地指挥炮兵射击。东征军的野炮、山炮、机枪向选定的目标射击,枪炮声密集,如过年的鞭炮连成一片。有的部队已经展开攻击战,有的部队组织连长以上军官到飞鹅岭观战。
先发起攻击的第1军攻打的是惠州城北门和西门。战斗前夕,第1军专门组织了先锋队,第3师各团各选士兵150名,第2师第4团挑选士兵200名,共650名。“所有先锋队队员每名犒赏三十元,再先登城者,得头等奖洋一百元。”(《挑选先锋队攻克惠州城令》)激战中,攻城部队伤亡惨重。“十三日令总攻击,炮射惠城皆中要隘。敌以机关枪扫射,先锋迫城者死伤枕藉,第四团长刘尧宸中将,竟中弹亡,士兵抱痛愈奋。十四日,炮向北门及左右侧防御机关猛烈射击,掩护冲锋者前进,众乘势倚梯肉搏以登,前仆后继,而飞鹅岭纵队同时夹攻。敌势不支,纷纷东遁,而海丰、陆丰、河源、紫金、老隆,凡入潮梅要冲,次第悉平……古所称天险惠城,三年攻之,不足一日陷之有余。昔何其难,今何其易欤?”(《黄埔东江烈士墓碑》)
1925年10月,东征军攻下惠州城后,在城墙下留影。10月14日下午4时,东征军完全攻克陈炯明的老巢惠州。惠州之战是国民革命军第二次东征中的一次关键战役,在整个东征战役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东征军夺取惠州后,乘胜前进。右路军于10月下旬攻占海丰、陆丰,31日克复兴宁,11月初收复潮、汕。中路军于10月下旬攻占紫金,28日占领五华,11月初进至揭阳,克复饶平。左路军于10月23日攻占河源、老隆,11月上旬攻取梅县、大浦,肃清敌人。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10)
东征军势如破竹,敌军节节溃退。第3纵队纵队长程潜回到梅县,在县女子中学礼堂召集连长以上军官讲话,总结此次作战的经验,他说:“作为一个指挥官应该懂得天时、地利、人和,否则,他就没有资格带兵打仗。比如春天涨水季节,东江水面宽,水又深,没有船只是不能渡江的;冬天是枯水季节,江面窄,水又浅,就可以徒涉了,这就叫‘天时’。春天水惠州黄埔军官学校东征阵亡烈士纪念碑(2002年摄影)涨到岸边,利用北岸作为防御阵地,这是天然阵地;冬天水退了,应用沙滩接近江面的地形构筑防御工事,用火力封锁江面,敌人要想徒涉过江,就要付出代价,这就叫‘地利’。东江的民众痛恨逆军,我们是革命军,遵守纪律,一不扰民,二不拉夫,买卖公平,军民合作,这就叫‘人和’。我们面前的敌人就不懂得这个道理。”
程潜还讲道:“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敌人是既不知己,又不知彼,焉得不败。我们在攻克河源后交第9团防守,我们纵队就按总指挥规定的计划前进。我军到达老隆后,又证实河源已失,敌人跟踪追击,企图消灭我军。老隆到五华要两天路程,我们一天就赶到五华,我命令第1团进驻兴宁,是避免腹背受敌,第2团占领五华以西几个高地,构筑防御工事,严阵以待,计算在敌人到达前,我军已经在五华得到充分休息,以逸待劳。作战也像人与人打架一样,先要站稳脚跟,站好了桩子,他来就是一拳,把他打倒。敌人首先向我军进攻,进入我军防御阵地的火网,伤亡必重。敌人的后续部队占领几个山头,立足未稳,我军由防御变为攻击,向敌人勇猛进攻,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我军由阵地战变为运动战,战术上叫做攻击防御。我军攻占永定,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俘获是很大的。你们在这几次战斗中打得很好,很勇敢,发扬了革命精神,取得了重大的胜利。”程潜这种及时总结作战经验,现地论说战法的讲演,对刚从军校毕业的黄埔生从此走上军事指挥官位置后的指挥艺术影响甚大。
11月6日,东征军总指挥部抵达汕头,第二次东征大功告成。至此,革命军行程300多公里,共消灭敌军1。2万余人,俘虏6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8000多支,收复了东江和潮汕全部地区。陈炯明从此一蹶不振,蛰居香港,1933年9月病死。
第二次东征之役后,东征军又回师助剿南路军阀邓本殷。革命军渡海作战,消灭残敌于海南岛。至此,广东全省获得完全统一,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革命军在第二次东征中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是役死伤同学58人,士兵178人”。在惠州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上,周恩来发表重要演说词:“今天是我们很悲痛的日子,我们的悲痛拿什么来安慰?我们只有努力继续已死同志未做的工作,不是我们最后的成功。诸位同志,我们知道今年春间,用了两个团的兵力把淡水、棉湖、兴宁攻下,成了很好的荣誉。我们……要把全中国的军队都要化为革命军。”持枪站立在操场上的东征军官兵向天空鸣枪,为牺牲的烈士志哀。(1925年10月23日广州《民国日报》)
北伐前锋和主力
北伐战争,是一次武装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从1926年7月广州誓师出征,到1927年夏天,短短一年时间,席卷东南各省,连克武汉、南昌、南京和上海。战斗之烈,取胜之速,军威之盛,实我国现代史上所罕见。在这次战争中,黄埔军校师生高举北伐大旗,奋勇当先,历经百战,血溅山河,为震动中外的北伐战争创立了辉煌战功,黄埔军校的声威也进入高峰。
北伐是孙中山先生的多年愿望。在黄埔军校建校不久,他就发表《北伐宣言》。由黄埔军校第1期学生随从护卫,他亲往韶关督师,向北进军,因广州商团叛乱而中止。周恩来则力主“将革命思想传到全中国”,在惠州追悼阵亡将士大会上,更明确号召:“第一,统一广东;第二,统一全国;第三,打倒帝国主义。”当年投奔黄埔任教和就学的多是国共两党所输送的富有革命思想的人,他们在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和马克思共产主义哺育下,进一步树立了为国为民的雄心壮志,为贯彻军校宗旨而英勇奋
第八章 校军东征北伐(11)
斗,积极参加北伐。黄埔军校前几期学生毕业时都宣誓,“决志于广东统
1926年7月,广州市民在中山大学举行大会,欢送北伐军出征。
一之后,更努力于全国统一”,“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以达国民革命的目的,以求世界革命的完成”。由此也把孙中山三民主义和马克思共产主义革命思想融为一体,带动了师生在军校里同场操练,同窗切磋;在战场上生死共赴,并肩作战。
北伐军的阵容和实力,是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要支柱的。通过统一广东的历次战斗,以教导团为核心骨干起家,一年之间已先后从校军、东征军、党军,进而扩编成国民革命军,都依赖于黄埔军校的军事和政治骨干为基础。他们以统一广东的威望,赢得领居国民革命首脑和主干的地位,在北伐军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