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事件》第27章


一些贵族和富商时刻准备谋杀穆罕穆德。在这种险恶的情况下,622年7月16日深夜,穆罕默德率领他的信徒离开了麦加,移居到麦地那,这就是伊斯兰教的“徙志”,伊斯兰教把这一年定为伊斯兰历法的元年,历史上称为“希吉拉”,意思就是大迁移。
雅特里布与麦加不同,这里不是顽固的古莱西部落贵族统治的中心,手工业和商业也很发达,贫民也较多。在这里,伊斯兰教很快便被人们所接受。在此基础上,穆罕默德制定了“伊斯兰教不仅是宗教权威而且是世俗权威,管理人们事务的统一力量应是信仰而不是部落”这一流传至今的法则。
不久,麦加贵族向雅特里布发动了进攻,企图消灭穆罕默德的势力。穆罕默德将雅特里布的教徒组织起来,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同麦加贵族进行了多次的战斗,打败了麦加贵族军队的进攻。628年,穆罕默德和麦加的贵族们签定了停战条约,使双方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公元630年1月,穆罕默德以一个麦加人害死一个穆斯林为借口,集合了一支一万人的大军攻占了宗教中心麦加城。进入麦加之后,穆罕默德清除了克尔白神庙中的所有的部落神,只保留了那块陨石,作为全体穆斯林的圣物,又把克尔白神庙改为清真寺,并规定,每一个穆斯林一生中必须到这里朝圣一次。同时他还宽恕了他的大多数敌人,收复了各个部落,把非穆斯林赶出圣地,不接受伊斯兰教的人不得参政(但不会遭杀害或放逐)。自此,建立了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的统治地位。
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当时他没有留下遗嘱安排谁为哈里发(继承人),也没有谈到以什么形式推选哈里发。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领袖是从部落上层有威望的人中推选的。然而穆罕默德所建的公社包括了许多部落,哪个部落有优先权呢?由此,在伊斯兰教内诞生了两大主要派别——“逊尼派”和“什叶派”。
“逊尼派”全称为“逊奈与大众派”,阿拉伯语原意为“遵循传统者”。逊尼派是伊斯兰教中教徒最多的一个教派,占全世界穆斯林的90%左右。此教派的教徒主要分布在阿拉伯国家以及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等国。逊尼派虽然将其他不同信仰视为异端,却同时提倡求大同存小异,融合不同见解,努力调和真主的无限权威和人的责任这两个观念。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仅次于“逊尼派”的第二大教派。“什叶”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追随者”或者“派别”、“同党”。该派认为只有出身于哈希姆家族(即圣族)的阿里发及其直系后裔才是穆罕默德的合法继承人,否认阿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前三任哈里发的合法性。目前该派主要分布在伊朗、伊拉克、印度、巴基斯坦、也门、叙利亚、黎巴嫩、阿富汗、土耳其、巴林等国。
影响
到16世纪时,伊斯兰教徒已经遍布世界各地。伊斯兰教的产生促进了阿拉伯地区的发展,对于阿拉伯地区的统一,抵御外来侵略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伊斯兰教中让教徒进行“圣战”的教义,使它在传教的过程中,具有极大的侵略性。伊斯兰教徒们正是以“圣战”的名义,在新月的旗帜下,挥舞着阿拉伯弯刀,进行猛烈的扩张,建立了许多富有侵略性的大帝国,比如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直到现在,伊斯兰教仍然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能量。
第二部分 耶稣的诞生第23节 查理大帝由教皇加冕
“蛮族”这个称呼是罗马人叫起来的,带有轻蔑的意思。实际上,欧洲的蛮族包括许多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蛮族的首领在西罗马的废墟上建立了许多王国。他们把罗马奴隶主的土地大部分没收过来,分给自己的农民和参加起义的奴隶。这样,在田野里劳动的主要是比奴隶自由一些的农民,而那些首领成了土地的主人,也就是封建主。大大小小的封建主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到了7世纪,出现了一个称霸西欧的人。他就是法兰克国王查理。
法兰克国王
法兰克人,是属于西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原居住在莱茵河入海口附近,其部落分为滨海法兰克人和滨河法兰克人。自4世纪起,法兰克人就不断越过莱茵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的高卢北部地区。481年,滨海法兰克部落首领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因其出身于墨洛温家族,故称墨洛温王朝(481~751年)。建国后,克洛维率领部众,不断扩张。486年,在苏瓦松战役中击败高卢的罗马残余军队,占领卢瓦尔河、塞纳河流域,随后又征服了阿勒曼尼人。
克洛维死后,其子孙为争夺国王权位,陷入长期内讧,分裂兼并战争不断,时合时分。6世纪晚期,法兰克国家渐渐分裂为东部的奥斯特拉西亚,西部的纽斯特里亚和东南部的勃艮等3个地区。639年以后的历代君主孱弱无能,不理政务,史称“懒王”。国家大权遂落入了王室总管——宫相的手中。宫相多出自权贵豪门,是地方贵族的领袖。他们大权在握,成为墨洛温王朝晚期的风云人物。687年,奥斯特拉西亚的宫相丕平击败所有对手,统一整个王国,内战稍作平息。
715年,丕平之子查理·马特继承父职出任宫相之后,各地贵族蠢蠢欲动,王国内部再呈分裂之势,外族势力也乘虚而入,战火四燃。为挽救危局,加强中央权威,查理·马特大刀阔斧进行改革。他以强力征用贵族和教会土地,用以服骑兵军役为条件的采邑分封代替以往无条件的土地封赐,组建起以中小贵族和上层自由民为主的强大骑兵武装,史称查理·马特改革。查理·马特由此获得了对国内分裂势力的强大威慑力和抵御外侮的军事力量。732年,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兰克人击溃来犯的阿拉伯人?熏逼其退回比利牛斯山以南,捍卫了国家的独立。查理·马特的威望日高。742年,查理·马特的儿子“矮子”(因身材矮小得名)丕平继任宫相。他进一步扩大采邑分封,发展力量,但停止了对教会土地的征用,使王权与教会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发展。751年的苏瓦松会议上,矮子丕平在贵族,尤其是教皇的支持下,废黜墨洛温国王,当选为法兰克国王,从此开始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为了回报教皇的支持,丕平两度出兵攻打威胁教皇的伦巴底人,并把征服来的从拉文那至罗马的土地送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这奠定了后来教皇国的基础。
756年,丕平成功地使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伊斯兰属地成为一个独立的地方王国,而在此前,直到750年它还是幅员广阔的伊斯兰帝国的一部分。768年丕平去世,他的儿子查理二世和卡洛曼二世共同继承了王位,771年卡洛曼去世,查理二世(即查理曼)成为惟一的国王,大权在握。
查理曼的加冕
法兰克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法国东北部,后来扩展到法国全境和周围的地区。从6世纪到8世纪,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制度已经比较巩固,在查理曼统治的时期,它就大规模地向外扩张领土了。
查理曼是一个典型的中世纪骑士,身材魁梧,精力过人,直到晚年,还不知道疲劳和疾病。他做了近50年的国王(768~814年),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战争上。据说,他曾经亲自参加了30次远征。后世流传的歌谣中把他形容成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
查理曼进行的最著名的战役是和西南面撒拉森人的交锋。“撒拉森人”是欧洲人对阿拉伯人和其他东方民族的称呼。当时有一支阿拉伯人从北非进入西班牙,建立了哥尔多瓦王国。查理曼想把这个王国消灭,但没有取得成功。这次战斗后来被编成一组著名的史诗,叫《罗兰之歌》。
据《罗兰之歌》记述,查理曼率领大军进入西班牙以后,哥尔多瓦国王提议讲和。查理曼的侄子罗兰表示反对。他极力驳斥主张议和的同僚,特别反对让他们中的盖内隆担任谈判代表。查理曼没有接受罗兰的意见,仍然让盖内隆做了代表。这样,盖内隆和罗兰结下了怨仇。后来,在撒拉森人的宫廷中,盖内隆谈妥了议和条件,同时也和敌方订下密谋,要暗害罗兰。查理曼看到议和成功,就率领大军回国,让罗兰担任后卫。这时候,哥尔多瓦国王已经集结了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