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想母亲被囚异国他乡已近廿载,自己年逾弱冠却连生母面目也识之不得。此回若能救她出来,母子聚首,岂非美事!想到此处,当即派出能干的大臣,携带国书前往伦敦。不日之内,那臣子快马赶回,带给詹姆士一封英王密信。伊丽莎白在信中请詹姆士三思:愿意玛丽被释归国,取走他头上的苏格兰王冠呢?抑或愿与英王合作,今后不再过问此事?詹姆士虽然年轻,却并不愚蠢,当然听得出伊丽莎白的弦外之音。要么两顶王冠,要么一顶没有,这明明白白的前景,使他立刻便知道何去何从。于是他提笔修书两封。一封致伊丽莎白,请女王相信他的“明智”;另一封给玛丽,劝她“安于现状,不要生事”。玛丽接信,大骂詹姆士!从此断了回国的希望,铤而走险,阴谋对英王行刺,最后事机泄露,被英国政府处死。詹姆士自始至终,置身事外,不着一词。因此深得伊丽莎白赞许,临终之际,颌首示意,将大英的王位交予詹姆士承袭。
且说詹姆士得着消息,伊丽莎白女王已升仙境,英人请他登基。此时詹姆士好不得意:不列颠岛自古以来,不是三国鼎足而立,便是两强南北对踞,从未有人将其囊括归一。如今本王略施“丢母保冠”之小计,便将两顶王冠一起抓到手里,把个偌大不列颠岛统统踩在脚底!试想历朝历代,列祖列宗,哪个能同本王相媲?心中得意,不免忘形,传令文武百官,左右侍从,速速收拾文书器物,打点行装车驾,择吉起程。动身那日,好不威风,一排礼炮响过,王家军队出动。但见浩浩荡荡,绵延数里,前有骑兵方队引驾,彩旗招展,风笛悠扬;当中数乘轿式马车,金漆闪耀,銮铃清脆,珠帘宝盖,雕饰华美,正是王室所在;护驾官兵紧随其后,全副武装,鱼贯而行;最后是长长的行李车队,辎重马匹,挑夫民工。一路行来,只见英格兰风景秀丽,草木茂盛,物产丰饶,人文昌荣,与那潮湿寒冷、荒凉贫穷的苏格兰高地大不相同,詹姆士自是看得高兴。半月之后,到达伦敦。登基大典隆重其事,鼓乐喧天,盛况空前,在此也不必细表。
各位看官,在下此处须得荡开一笔,将题外闲话唣几句,免得下面内容各位看不明晰。
原来那英格兰、苏格兰两国,虽在一岛之内,却是习俗殊异。苏国地处僻远寒荒,物资匮乏,国家贫穷,民风尚俭。便是宫廷之内,亦无奢靡享乐之事。苏国居民皆为古代凯尔特人后裔,古时部落遗风犹存,贵族和部族领袖权势极大,政府、议会尽皆受其控制。国王地位虽尊,却难以号令群雄、一呼百应,反要处处受贵族豪门掣肘。近年以来,又有新教浪潮自欧陆渐次波及苏格兰。这新教起因,一为各国都要仿效英王亨利八世,兴建民族主权国家,为此务必摒除天主教外来干涉;二为天主教会贪得无厌,借收取年贡税金之便,对各国大肆搜刮,损害其经济利益;三为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成员崇尚勤劳致富,俭朴生活,一切制度习惯务求实用简单,而天主教会排场豪华,主教神父奢侈懒惰,教仪教规复杂繁琐,占用大量时间,收取巨额金钱,却是一无用处,极令资产阶级厌恶,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倡导新教,要求清除天主教会豪华繁琐之陋习、建立节俭务实的教会组织。故而新教又称“清教”,“清”者即“清除”之意是也。清教信徒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由年高德劭的长老取代主教管理教会组织,解释教义,称为“长老派”;一派主张主教长老一概不要,教徒们民主管理,独立理解教义,称为“独立派”。这清教传至苏格兰,一来“节俭”教义深契苏格兰古朴民风,二来“尊崇长老”颇合苏格兰贵族心意,是故人人踊跃,举国皈依,清教教会在该国迅速普及,贵族纷纷担任长老,政教一体,权势愈发炽盛。詹姆士国王便是在这种环境中熏染长大的,他的老师臣仆都是长老派贵族。然而世事常有不期然而然,也许是出于心理逆反,詹姆士竟未被老师和环境教化,反而对苏格兰传统习俗大不以为然。他认为国王权力本来得自神授,代表上帝统治人间,地位应当至高无上,权力应当至大无边,岂能时时仰贵族鼻息,又生活寒酸?这些想法在苏格兰难对人言,只得写成《神权》一书,在文字中发泄不满。如今来到英格兰,见这里经济发达,繁荣富裕,他心中不免欢喜,暗暗算计:既为君主,全国财富莫非我属,今后可要大手大脚,好好享福。又听说英国教会,虽然经过改革,亦属新教,却与欧陆新教不同,并未清除天主教豪华繁琐旧习,仅只将教会首领由教皇换为国王。他听后又是一喜,想这国教真真妙极,尊崇国王权威,不比那清教长老,处处限制王权。今后可以为所欲为,好好施展一番。想到此处,嘱人将其《神权》书稿付梓发表,意欲给英人来个下马之威,令其从此俯首贴耳,不敢冒犯天颜。不料如此一来,却是犯了英国之大忌。
这英格兰的传统习俗也颇为特异。且说其一:虽说民富国强,君主本人却手头拮据!原来英国自古的规矩:“君主生计自理。”君主的收入来自封建常税和王室领地,此外再不能向臣民索要分厘。而君主的开支十分巨大:王室日常消费,宫廷各项开支,官员侍从俸禄,迎宾出访礼仪。于是除亨利八世、伊丽莎白等个别君主擅长“开源”,手头宽裕,其余历代君主无不时常烦恼于府库空虚。15 世纪末期以后,封建制衰落,常税和领地收入下降,这一窘况更为加剧。如若君主实在过不下去,或是遇到战争、灾荒等额外用度,可以征收“非常税”,但这必须经过臣民同意。议会乃是民意机关,所以额外征税要由议会审批。再说其二,英国13 世纪以来便有宪政传统,君主治国须得依据法律,议会作为立法机关,君主必须尊重议会权利。到詹姆士入主的17 世纪,组成上院的旧贵族由于玫瑰战争耗损元气,已然不能左右政局。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兴起,英国有庞大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他们控制议会下院,形成举足轻重的政治势力,常常利用“批税权”要挟国王,迫使其听从资产阶级的批评建议。所以英王绝非一切随心所欲,而是有法律和议会制约他的权力。其三乃是宗教问题,既有庞大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这些人又都信奉清教的教义,故而英国国教虽然“唯我至尊”,却没有群众根基,清教虽非正宗,却是极为普及。清教徒反对国教,也反对国王、主教对教会的控制。所以詹姆士欲借教会之力加强王权可谓南辕北辙、缘木求鱼。看到此处各位便会明白,这詹姆士对英国情况根本不了解,他的满脑袋统治思想完全不合时宜,于是新君主与其臣民之间的矛盾冲突便难以回避。
这矛盾在登基之前已露端倪:移驾伦敦之时,曾有小贼行窃于驻跸之地。护驾官兵将其擒获,请示国王如何处理。詹姆士听得竟有人偷到本王头上来了!不严惩示众以后怎生了得?当即挥手下令将其绞死。然而英国习惯是罪犯须由法院依法审判,岂能国王一挥手间便定人生死?这一事件迅速传播开来,街头巷尾都在窃窃私语,说是“那苏格兰人”不尊重英国法律。
伊丽莎白当年厉行节约,曾使王室小有积蓄。然而女王丧事将这积蓄花掉十之六七。詹姆士登基大典开销甚巨,此后他又挥霍靡费,穷奢极欲。为邀买人心,他手面撒阔,一次赏赐的数目便超过伊丽莎白一辈子赏赐的总额。嫁女儿,嫁妆装满上百辆马车。选太子妃,太子前呼后拥周游列国。花钱似淌水,不过几年,王室债务已达50 万镑之多。议会念詹姆士初来乍到,未入门径,先还批他几项税款,弥补亏空。以后看看这国王竟是深不可测的无底洞,得陇望蜀,需求永无止境,于是议会婉转向其提出批评。孰料次日詹姆士便手拿《神权》一书来到威斯敏斯特大厅,对议员们训示一大通:“妄议上帝所作所为,乃是渎圣和藐视神灵;妄议上帝的代表——国王所作所为,则是犯上和大逆不道。因为君主的行为乃是完成上帝赋予的使命,并非尔等所能理解,更非尔等可以说西道东!”议员们面面相觑,做不得声。心想这位君主未免过于傲慢、刚愎自用。将自己与上帝相提并论岂非更是渎圣?所作所为不合法律旁人又怎能不说西道东?詹姆士仿佛看透议员们所想,提高嗓门又道:“君主的意志便是法律,臣民的义务便是无条件服从君主的意志
小说推荐
-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美国史演义
- 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港“五月花号”泊靠海湾,木制帆船,粗麻缆绳。岸边木屋散落,室内木床、木桌。屋外菜地葱绿,篱笆整齐有序,锄头、木铲落于地旁。小山坡上耸立着一块大墓碑,铭刻所有死者姓名,四周缀满野花。印第安人雕像站立一旁,活生生一幅开发美洲之图像。是年1620 年,正是中国明光宗泰昌元年 有人云“美国
- 最新章:-美国史演义-第62章
- 历史通俗演义--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序 治世有是非,浊世无是非。夫浊世亦曷尝无是非哉?弊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群言厖杂,无所适从,而是非遂颠倒而不复明。昔孔子作《春秋,孟子距杨墨,笔削谨严,辩论详核,其足以维持世道者,良非浅尠,故后世以圣贤称之。至秦汉以降,专制日甚,文网繁密
- 最新章:-民国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89章
- 历史通俗演义--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正文 第一回 射蛇首兴王呈预兆 睹龙颜慧妇忌英雄第一回射蛇首兴王呈预兆睹龙颜慧妇忌英雄—世运百年一大变,三十年一小变,变乱是古今常有的事情,就使圣帝明王,善自贻谋,也不能令子子孙孙,万古千秋的太平过去,所以治极必乱,盛极必衰,衰乱已极,复治复盛,好似行星轨道一般,往复循环,周而复始。一半是关系人事,
- 最新章:-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3章
- 历史通俗演义--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水命,顾传至二百数十年之久
- 最新章:-清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94章
- 历史通俗演义--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昔石晋刘昫暨史官张昭远等,纂成唐史二百卷,历述唐朝二百九十年事,后人少之,谓其纪次无法,事实零落,于是宋仁宗庆历年间,复出新编,都二百二十五卷,计十有七年而始成,主其事者为欧阳修宋祁。夫欧宋为北宋名儒,视刘昫张昭远辈,文名较盛,又经十余载之征文考献,凡五代时之未曾刊行者,至此已尽流传,据以参证,应得
- 最新章:-唐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206章
- 历史通俗演义--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 自序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最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末,私乘也。尝考《明史》凡三百三十二卷《明通鉴纲目》凡二十卷《明史纪事本末》凡八十卷,每部辑录,多则数千百万言。少亦不下百万言,非穷数年之目力,不能举此三书而遍阅之 况乎稗乘杂出,代有
- 最新章:-明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71章
- 历史通俗演义--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
-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两晋演义 自序《晋书》百三十卷,相传为唐臣房乔等所撰,盖采集晋朝十有八家之制作,及北魏崔鸿所著之《十六国春秋》等书,会而通之,以成此书。独宣武二帝纪,与陆机王羲之传论,出自唐太宗手笔,故概以御撰称之,义在尊王,无足怪也。后书评论《晋书》之得
- 最新章:-两晋演义 作者:蔡东藩-第189章
- 清史演义
- 手机访问 m╮欢迎光临︱田︱田田╬版 权 归 原 作 者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 自序 革命功成,私史杂出,排斥清廷无遗力;甚且摭拾宫阃事,横肆讥议,识者喟焉。夫使清室而果无失德也,则垂至亿万斯年可矣,何至鄂军一起,清社即墟?然苟如近时之燕书郢说,则罪且浮于秦政隋炀,秦隋不数载即亡,宁于满清而独
- 最新章:第194章
- 南北史演义
- 作品:南北史演义 作者:蔡东藩 内容简介 汉晋以降,外族渐次来华,杂居内地。嗣是五胡十六国,迭为兴替。后来弱肉强食,彼吞此并,辗转推迁,又把十六国土宇,浑合为一大国叫作北魏。后来北魏又起内讧东分西裂,无暇顾及江南,所以江南尚得保全。及东魏改为北齐,西魏改为北周,西土又分作为三分,周最强,齐为次,江南
- 最新章:第20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