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英国史演义-第27章


在了手心里。伊莉莎白何等聪颖,早将法国的用意看得分明,虽然恨得咬牙切齿,却苦于无力与之抗衡。如今天赐良机,菲利普前来求婚,这西班牙势力大过法国,尼德兰、意大利都在其控制之下,正好借西国势力助英抗法。于是女王对菲利普虚与委蛇,装作春心萌动,却又忸怩羞涩。引得菲利普昏晕了头脑,主动在国际上为伊丽莎白鸣锣开道,压迫各小国承认其合法君主身份,敦促国际会议接纳女王特派的代表。待得女王获悉,英国特使确已出席国际会议,并在会议决议上签字画押,表明国际社会已承认她的女王身份合法,立即一改旧态,满脸庄重,正告菲利普,由于宗教不同,她不能接受他的求婚。那菲利普忙忙碌碌全为他人作嫁,自己落个鸡飞蛋打,自然恨之入骨,于是引出英西两国大战海上一段后话,此处暂且按下。
继菲利普之后,又有法兰西阿伦伯爵、瑞典国王埃里克、德意志王太子查理大公等欧陆王公贵胄相继前来求婚,女王—一如法炮制,热情接待,虚与委蛇,长时间地模棱两可,借机实现自己一个又一个外交目的。直到45岁那年,还通过与法王之弟阿朗松公爵谈婚论嫁,改善了与法国关系,使之与英结为反西联盟,从而在后来的英西海战中占据了外交主动。在伊丽莎白手里,这终身大事简直成了外交游戏。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伊丽莎白虽然发誓不嫁,对于男人真诚的追求也并非无动于衷。在女王身边的朝臣里,这样的追求者不乏其人,比如被女王称为“眼睛”的达德利和被称为“眼睑”的哈顿。哈顿获得女王青睐是在一次宫廷假面舞会上,他潇洒优美的舞姿使女王目不转睛,此后女王擢升他为亲随侍卫长。哈顿热烈地爱上女王,他告诉女王:“供你驱使比上天堂还幸福,而没有你比下地狱还痛苦。”他甚至在家乡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大厦,准备让女王居住。女王极为欣赏他的痴情,但却不能如他所愿。于是哈顿失声痛哭,发誓终身不娶,永远侍奉在女王身边。哈顿果然说到做到,从此忠心耿耿追随女王30 年,官至上院议长和大法官。当1589 年他年迈病重即将故去之际,女王红肿双眼来到他的病榻前,颤抖的双手端起碗匙,亲手将药液送到哈顿口边。此时哈顿黯淡的双眼骤然明亮,仿佛告诉女王:“能够一亲芳泽,我已死而无憾!”达德利出身名门望族,曾是伊丽莎白少时的玩伴。当玛利女王无端猜忌,将伊丽莎白软禁外地时,是达德利变卖家产,帮她度过难关。女王践祚之后,第一批任命的朝臣中便有达德利。这达德利高大健美,风度翩翩,富有教养,文武双全,他对女王的热烈追求,比哈顿有过之而无不及。女王与他朝夕见面,久而久之,心中竟也春波荡漾,生出几分眷恋。1562 年女王一度病重,曾考虑让达德利摄政掌权。她不顾朝廷上下汹汹人言,为达德利进爵加官,封为莱斯特伯爵,两人出入相伴,亲密无间。恰好此时达德利原配夫人不幸去世,好事者纷纷猜测:达德利定会藉此机会,与女王喜结良缘。孰料女王却在这时突然冷静,停步不前。个中原由,女王从未对人畅言。在下揣测,可能有如下三点:第一女王自囿于“终身不嫁”的誓言。第二达德利夫人死得突然,被人发现跌落在楼梯下边。尽管法医鉴定为意外事故,达德利也远在温莎伴驾,不在现场。却有一班心术不正之徒,散布“达德利为达乘龙目的谋害妻命”的流言。女王为维护自己与达德利的清白体面,不得不小心避嫌。第三诤臣塞西尔曾向女王进谏忠言,说是择廷臣为夫虽然近便,却可能产生不利后果,因为朝野贵族分成很多派系和集团,亲近一派,其他派别势必疏远。如今女王高高凌驾于各派之上,不偏不倚,权力无限。结婚之后则只能驾驭达德利集团,与达德利不和的其他派别都会离心离德甚至谋反。因此为了避免政局混乱最好“舍近而求远”。大概女王正是由于这“三言”——誓言、流言、忠言,约束了自己的情感,没有同达德利花好月圆。但这一段恋情始终埋藏在她心间,1588 年达德利撒手尘寰,女王将自己反锁室内,任何人都拒而不见。她不食不寐,以泪洗面,神思恍惚,恨不能与宠臣同赴黄泉。亏得老臣塞西尔破门而入,好言相劝,女王才振作精神,临朝听政,用繁忙政务冲淡痛苦的思念。
如此蹉跎,年复一年。伊丽莎白红颜已老,年纪渐添,那英国臣民眼见女王结婚诞子已属无望,便退而求其次,恳请女王将立储一事速做决断,免得一旦山陵猝崩,为争王位又起乱端。此事女王同样另有主见,思前虑后不知想过几多遍,其结论是切切不可立即指定王位继承人,否则女王本人难保安全。女王有句至理名言:“只有天使,才安居第二而不想升为第一。”她认为身为王储者,无不急于抢班夺权,历史上为此而杀父弑君者实不鲜见。若将此事搁置不谈,一旦女王崩殂,亨利八世一系绝嗣断统,必得向旁系另挑人选。旁系当中最有资格者,非苏格兰玛丽莫属。而玛丽现有苏格兰王位满足其权势欲,想来不会急于入主英格兰。于是女王便可高枕无虞,稳坐江山,保全其天年。女王所想,不可谓不周全。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那苏格兰国内突然政变。
说来话长。那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早年曾嫁法国王太子为妻,已而太子早逝,玛丽回国孀居。这女人原本年轻貌美、天生丽质难自弃,不久又与她的表兄达恩利勋爵结婚,生子詹姆士。玛丽生来多情,性格轻浮,既不喜操劳国务,更不以相夫教子为满足。她放纵自己的私欲,结交了两名情夫,一个是宫廷的乐师,一个是年轻的贵族。达恩利发现她的私情,杀死了乐师,她竟指使那年轻贵族,谋害亲夫。此举激起苏格兰臣民愤怒,发动政变将她驱逐。玛丽走投无路,只得来到英格兰,投靠她的表姑。
听得表侄女前来投奔,伊丽莎白心里五味杂陈。她既恨玛丽行事不慎,私通淫乱,有辱帝王九五至尊;又怜玛丽落难至此,凄凄惶惶,委曲了千金万乘之身。她担心收留玛丽这天主教徒会惹得臣民愤怒,又忧虑不收留玛丽会被人责为“无情无义,不恤亲族”。反复权衡,她最后决定,留下玛丽避难,但不准她在伦敦居留,而是将其软禁在北方边境附近的卡莱尔古堡之中。玛丽在英格兰,从1567 年到1587 年,一住就是20 年。20 年当中,由于这个女人,不知出现多少麻烦。按理说她如今寄人篱下,有国难归,该当是老实收敛,顺眼低眉。谁承想她久静思动,心生不轨。利用英国北方天主教旧贵族对伊丽莎白女王重建国教会的不满,与之勾结,竟然谋篡英国王位。旧贵族们首先在国会发难,要求女王立即明确承认玛丽的王位继承权。女王抱定“不立储”的初衷,无论如何不肯遂他们所愿。继而旧贵族们又在北方发动武装叛乱,攻打囚禁玛丽的古堡,准备救她出来,前往伦敦武装夺权。所幸女王军队英勇善战,转移玛丽,平定叛乱,将旧贵族首领全部判刑问斩。这时国外天主教势力也来插手,纷纷支持玛丽和英国天主教徒的篡位活动。1570 年罗马教廷宣布革除伊丽莎白教籍,解除臣民对她效忠的誓言。西班牙国王菲利普,久已对伊丽莎白怀恨在心,此时更数次派出间谍,潜入英国,策动大贵族谋反。又挑选刺客,窥伺机会,准备暗杀伊丽莎白。幸亏有女王的老臣沃尔辛厄姆,足智多谋,精明干练,他在国内外建立起庞大而高效率的反间谍网,侦查一切针对英国和女王的天主教间谍破坏活动。反谍报人员抓住了无数形形色色的刺客和密探,搜出了无数藏在鞋子后跟、镜子背面、木箱夹层的玛丽与国外反英组织的来往信件,从中了解了敌人的计划,粉碎了一次又一次的阴谋活动。但是阴谋活动仍然层出不穷,国家和女王的生命时刻处在危险之中。沃尔辛厄姆认识到,玛丽乃是一切阴谋的中心,是国内外天主教势力的希望所在,玛丽只要活一日,阴谋活动便一日不停,英国也就一日也不得安宁,是以非将玛丽处死不可。沃尔辛厄姆面见女王,将他侦查的结果呈上,并提出强烈的请求,请求处死苏格兰玛丽。但是女王听也不听。她认为玛丽虽然被推翻,但她毕竟是正统出身的君主,君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否则便是对神圣的亵渎,她伊丽莎白绝不会做这种渎圣的事。再者玛丽还是她的亲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