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那段岁月 作者:月冷风鸣》第38章


轿鳌獬≈腥兆詈蟮木稣降较衷谝丫冻隽硕四摺!?br /> “鬼子的如意算盘打得还不错,头儿,你说咱们让他把这天防线建起来吗?”吕强问道。
“哈!当然了,君子要成人之美。他既然愿意,咱们为什么要阻拦呢?这条防线建成至少要八九个月。咱们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备战以及处理国内的一些问题。”
“那这条防线会不会给我们日后北上带来麻烦?”甘凤仪有点担心。
“哈哈!这条防线再结实,在我看来也就像纸糊的一样,只有牛皮纸或者是草纸的区别罢了。是吧,吕强,找个时间带小甘去看看咱们的火神。”
“哈哈哈!对呀,咱们的火神一上阵,再加上空军,这条防线给咱们的影响就只有浪费弹药这一项了。”
“火神?什么东西?”甘凤仪问吕强。
“下午我刚好要到工厂去讨论接收装备的事,咱们一起去吧,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吕强道。
“周总理快过来了,咱们趁现在好好想想怎么安排日程……”卫国辉的眼神中有些期待,也透出了一些紧张。
……
————————————————————————————————————————第三卷完 敬请关注第四卷——烽火狼烟
第四卷 烽火狼烟
第一节 联手抗日
周恩来的根据地之行带回来的不仅是铁血军发展的详细情况,也带来了很多令他意想不到的援助。铁血军对红军援助的力度之大,令这位世纪伟人如坠五里雾中。四条半自动步枪生产线,一条无后坐力炮生产线以及一条迫击炮生产线,五千套迷彩战斗服,四十辆军用载重卡车,四十辆“猎豹”突击车,二十辆“狼—A”型坦克(人员由铁血军负责培训)。这些东西在运到陕北之后一些红军指挥官竟然激动得哭了,他们不是为了这些优良的装备而哭泣,而是看到了这所有的东西上面都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毛主席在抚摸着一辆坦克上的“中国制造”的标签时,说话时竟然哽噎起来,嘴里念叨着:“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中国制造……”良久……
除了这些军事援助,卫国辉还给了红军另一种形式的援助,正是这些援助,使日后中国很早的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按照卫国辉的话来说,这是一种“软件”上的援助,如果把中国比作一台巨大的机器的话,那么这些“软件”就是控制和操作系统。这些所谓的软件就是卫国辉送的一箱书籍,其中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模式》、《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法制模式》、《依法治国和道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中国国家战略》、《经济建设与国家安全》、《未来战争的发展》、《高技术战争新模式》、《未来军队建设》……书籍的内容包裹了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等众多方面。这些是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成功进行了深刻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后国家发展的理论基础,已经被事实证明是十分适合中国国情的。当然了,这些书尤其是国家战略和经济发展模式上也经过了卫国辉等人的修改,主要是为了适应现在的实际情况。不过这些书要拿到二十一世纪的话,肯定有人要告卫国辉剽窃了。
这些书给红军方面的震撼是巨大的,因为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对于红军来说还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可是现在他们眼前已经出现了针对中国的整套的建设理论,毛主席在震惊之后说出了一句经典的话:“心脏不太好的同志暂时先不要阅读。”
周恩来是乘坐铁血军的飞机回来的,驾驶员是甘凤仪,这是一种经过战斗机改装的飞机,一共两架,为了方便卫国辉快速往返于太原和大同而设的。甘凤仪这次到陕北有一个任务,就是作为这些书的解说员,因为在这些书中使用了大量这个时代还没出现或者还不太被人理解的词汇。这些理论是中国几十年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共产党人经历了大量曲折之后得到的宝贵财富,但是对于三十年代的共产党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全新的东西。人们在接受新鲜的事物尤其是一些和自己的思维不完全符合而且还不能完全理解的新事物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抵制的心理。这套书中的理论就被红军中一些十分教条的人扣上“伪社会主义”“修正社会主义”的帽子,但是道理不说不明,尤其是书中的理论都有坚实的事实作为基础,而且在铁血军的根据地实行的也大体是这个样子的政策,铁血军的根据地发展得怎么样,自然有周恩来负责解说,再加上毛主席等人的大力支持,这套理论的合理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其实就毛主席而言,也经历了一个“好奇—怀疑—思考—接受”的过程。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模式》、《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这三本书,毛主席反复看了几遍,经常就那么在油灯前一动不动的思索几个小时。
卫国辉知道这些书对于当时的共产党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而书的作者也让他伤透了脑筋,他的脸皮再厚也不敢署上自己的大名,这五个人中也没有这么一个脸皮超级厚的人物。怎么办呢?最后还是甘凤仪灵机一动,结果那些书中有关政治经济的就被署上了“社会主义研究小组”而有关军事战略的则署上了“军事战略研究小组”的名义。于是这两个部门就这样组织起来了,这些从各个部门抽调而来的组员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通读这些书籍……
在红军方面经历思想地震的同时,北方全面的抗日同盟工作也在顺利地进行,国民党那边由冯玉祥、宋哲元出面把张学良和杨虎城拉入了伙,三方很快达成了口头协定,马上就要签署一个正式的秘密协议。这个秘密协议签订地点在太原,在以后的历史上就把这次秘密协议的签署作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的标志,被称为“太原协议”。
红军方面由毛泽东带队一行四人,国民党方面则有冯玉祥和张学良出面,铁血军不用说就是卫国辉了。
在陕北,毛主席正在做去太原最后的准备工作,准备第二天一早就出发。对于签署日期来说,他们出发显得有点早了,而且也不使用铁血军提供的先进的交通工具,目的很明显,就是想一路走走看看,这一行人听了周恩来的描述都心痒痒,想亲自看看一看,甘凤仪心里当然明白,于是便顺水推舟的作起了导游。
……
太原周围的农业本来就比较发达,再加上铁血军对农民十分优厚的政策和大力推广的科学种植,农业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现在正是播种的时节,在广袤的农田上一辆辆的播种及正在工作,农民们三五成群的坐在田埂上落着家常,只等机械化作业完成后再对自己的田地进行更细致的整理。一个老农笑咪咪的看着工作的播种机,显然现在正在向他承包的田里播种。
这时毛泽东一行人走到他身边搭起了话。
“老人家,播一垄地的种要多长时间?”毛泽东问到。
老爷子扭头看看这一行人,笑了:“你们不是前天刚调查完么?几个小伙子昨天就回去了。……噢……您是他们的先生……噢不,是老师吧?……”
“老人家,我们不是农科院的,我们是外乡人,看到这机器觉得新鲜所以问问您”甘凤仪发现毛泽东等人听了老人的话,个个都莫名其妙的样子,赶紧上来圆场。
“咳……我说呢,你们这是到太原城去?那可是好地方,等这阵农活忙完了,我就要到那边看我二儿子去,他在政府的活柴厂当车间主任,你看这……”老人说着从兜里掏出一盒火柴拿到毛泽东面前,“这就是他们车间生产的……”
毛主席接过火柴,见盒子上印着“太安—安全火柴”
……
“小甘,刚才你说的农科院是什么机构?”毛主席问道。
“主席,农科院是我们专门设立的研究农业的机构,简单的说主要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科学种植的工作,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经常要到农村来调查实际情况。”
“噢……怪不得。那些播种机就是集体公有的吧。”
“是呀,可以算是集体的财产,不过在平常有专门的人负责维护。在根据地中还有农机公司,可以算是一个企业,每年他们在农忙的时候就要到各地去作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一些无力购买大型农机的小型的生产队和分散的农户,即使拥有大型农机的生产队,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