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五月 -印尼排华纪实1149》第11章


60年代初,随着丁香业的发展,印尼每年需要丁香达35000吨,其中85。17%靠进 口,林绍良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成立了专营丁香进口贸易业务的肯卡有限公司。
1968年,该公司与苏哈托总统的弟弟普罗汲苏德约主持的默年布阿那有限公司 获得了丁香进口专利权。通过这项专利,他们从坦桑尼亚和马达加斯加进口的丁香 占印尼全国总进口量的90%,占供应全国丁香烟厂总量的70%。1975年底,印尼从这 两国进口丁香12300吨,价值约3580万美元。1980年和1981年进口额分别达6090万美 元和1。2亿美,林绍良集团从这项专利经营中获取巨额利润,逐步发展成了丁香行业 中的一个垄断性企业。此后,该公司业务范围又由丁香进口发展到商业贸易、不动 产、餐饮旅游、建筑承包以及制造业等诸多行业。
林绍良在1971年至1972年成功地创办了面粉厂企业,1973年集资1亿美元投资创 办了印尼水泥公司。林绍良财团最初与香港迪斯汀投资公司合营印尼迪斯汀水泥公 司,与美国凯撒水泥公司联营芝槟榔水泥有限公司。最初水泥年产量为50吨,不久 即翻一番,增到100万吨,价值约为1。15亿美元。1978年,林绍良财团又投资1。87亿 美元,新建两座年产能力为100万吨的水泥厂。1980年,林绍良的印尼水泥公司的水 泥产量已达350万吨。到1986年,其水泥年产量已翻了两番,达900万吨,占全印尼 水泥总产量的60%,林绍良印尼水泥集团的总投资达25亿美元。
此外,三林经济开发公司有限公司还独资或合资经营了一系列房地产及建筑业, 如大都会根札那(地产)公司、查雅曼达林阿贡公司(曼达林旅馆)、大都会(地 产)开发公司、中央精华国际建筑公司、努格拉哈根扎那查雅(建筑)公司及雅加 达地产公司等。1982年,林绍良耗资1。2亿多美元在雅加达建造了三林新式办公大楼, 其中第一流的大都市大厦是该集团的总部所在地。此外,在加里曼,三林经济开发 企业公司拥有20万公顷的森林租借地,进行林木采伐,经营林木产品。
随着三林经济开发企业的迅速发展,林绍良中央亚细亚银行的业务也不断扩大。 以中央亚细亚银行为核心的BCA集团是由林绍良及苏哈托总统的表弟苏迪威·卡特莫 诺等人于50年代末组建的。1974年以前,林绍良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创建面粉、水泥 业等方面,中亚银行的业务发展不大,1974年全年客户只有609户,纯收益为620万 盾。1973年,印尼政府为了广辟资金来源,制定了开放性的开辟金融资本市场的策 略。1974年,林绍良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决定将中央亚细亚银行的美国旧金山国际 化学银行、日本长期信贷银行、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和香港怡和集团共同投资组成 多国金融公司,最初以1500万美元作为印尼金融市场周转资金。这家公司是林绍良 第一个与外国银行资本联营的金融企业。这实际上是一家投资公司,经营中、长期 贷款。
1975年6月在庆祝中央亚细亚银行开办18周年之际,林绍良采取果断措施,使中 亚银行获得了空前的发展。1975年底与1974年底比较,客户增加了660%,存款总额 增加了437%。贷款总额增加了1351%,纯盈利增加了3486%,这些指标都创银行成立 以来的最高纪录。由于该业务大幅发展,资本雄厚并有良好的信誉,1977年它被印 尼政府批准为印尼十家外汇银行之一。1978年,该行又收购合并了印尼商业银行, 使其实力相应增大。此后,业务迅速发展起来。
1979年以后,林绍良积极向海外拓展金融业务。除在香港成立中亚财务有限公 司和中亚保险公司外,1979年曾收购香港的海外联合金融公司,把它改组为第一太 平金融公司。1981年,在利比里亚注册成立了“第一太平企业有限公司”和“第一 太平投资有限公司”。1982年,收购了香港的上海地产公司,改组了第一太平控股 公司,不久又在香港建立了第一太平国际公司。
林绍良以这三家金融公司为基础,形成了“第一太平集团”,并和美国、日本 及香港等地的资本合作开展金融业务,成立了日本第一太平证券交易有限公司、第 一太平美国证券交易有限公司和第一太平香港证券有限公司、澳大利亚第一太平证 券有限公司等。
到1986年3月,中亚银行已发展到拥有国内分行33家、美国分行2家、拿骚1家、 香港代表处1家、与国际银行合资的多国金融公司1家、与国际大银行合资的租赁公 司5家,服务项目达56项,股东资本总金额达53亿盾,总资产已增至40亿美元,成为 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私人民族商业银行。
1983年6月号美国《公共机构投资者》杂志,把林绍良列为世界12位华人大金融 家之一。除1986年3月,中亚银行董事部正式在印尼报刊公布该银行集团总资产超过 40亿美元外,据估计,林绍良集团经营工业、贸易、建筑、农业、林业、旅馆业等 其他非金融业的资产30亿美元,总计其财团总资产约达80亿美元。林绍良已成为东 南亚以至世界屈指可数的著名华人金融家和企业家。
从1986年开始,印尼政府对其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并制定了一整套内 联外引、奖励私人投资的政策措施,这为其国内私人企业迎来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 期。林绍良紧紧地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一方面继续加强原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 特别是印尼土敏水泥厂和中央亚细亚银行的管理,使这些企业都成为印尼同行业中 的佼佼者;另一方面,他又和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商家组成合资 企业,如他和美国人合资的对苯二酸加工厂,投资金额为2亿美元;他和挪威人组建 的甲醇厂,投资达4亿美元。另外,林绍良还和新加坡的科技工业公司及裕郎环境工 程公司一道在印尼最大的经济特区——巴淡开发区投资数10亿美元。林绍良置身于 印尼经济全面发展时期,其事业发展可谓方兴未艾。
到80年代初,林绍良又开始向重工业生产进军。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印度尼西亚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薄纲板,年年都要从日本 进口7亿美元的薄钢板。印尼政府为了节约外汇及发展本国的钢铁工业,决定由国营 喀拉喀多钢铁厂建立一间冷轧钢板厂。但是建设该厂需8亿美元资金。由于喀拉喀多 钢铁厂连年亏损,一时难以筹足资金,故决定向外国银行借款,但外国银行提出必 须有40%的股份掌握在可靠的私营厂商手中,方可提供。因此,喀啦喀多钢铁厂要求 林绍良的三林企业集团投资。三林经济开发企业公司接受了这项任务。结果该轧钢 厂由林绍良财团和徐清华财团共同投资40%,国营喀拉喀多钢铁厂占股份40%,卢森 堡的塞斯塔锡尔股份公司占股份20%进行兴建,另向外国银行借款5520万美元。林绍 良本人投资9600万美元。该厂于1987年建成,年产85万吨薄钢板。从此印尼就不需 每年花7亿美元进口薄钢板,而只需花2亿美元进口一些原料。这样就等于每年为政 府节约了外汇5亿美元。
此外三林企业集团的根扎那有限公司在东、中、西加里曼丹,苏拉威西及萌姑 莲等地参加开发金矿,与澳大利亚合资的“英达哥有限公司”在邦牙比洋开发经营 锡矿,近两年来又在集资兴建炼油厂。在上述一系列工业企业,特别是面粉业、水 泥业及钢铁业中三林企业集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林绍良已是当代印度尼西亚最著名、资产最大的印尼籍华人企业家。印 尼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几乎都和林绍良及其企业集团有关:人们每吃一块面包,每抽 一根香烟,每穿一件衣服,每住一间房子,每坐一次出租车,甚至每买一件电器都 有可能和林绍良的企业集团打交道。林绍良控制的三林集团是一个拥有200多家子公 司,总资产超过80亿美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其势力遍及丁香烟、轻纺、面粉加工、 交通运输、金融、房地产等多种行业。
可以说,林绍良与苏哈托是密友,但是,印尼华人遭暴徒抢掠袭击,连华裔的 印尼首富林绍良亦不能幸免,其府邸亦被人放火焚烧,与总统苏哈托家族合资的中 央亚细亚银行分行亦接连遭严重破坏。
据当地报道,林绍良位于雅加达中部的府邸亦被暴徒放火焚烧,林绍良屋内的 五辆汽车被烧毁,一些文件及家庭生活照亦毁坏。他的大幅彩色画像被暴徒?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