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三兄弟》第10章


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此是后话。
不久,会员多数已经从学校里毕业或即将毕业,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能更好的施展抱负呢?新民学会成立之初,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问题。许多人流露出不愿“扎堆积”在湖南一地发展,想散到中国乃至世界各处去学习和考察。毛泽东也认为,这样做每个人都可以去开辟一个方面,对将来大有好处。“向外发展”成了会员们的共识。
两个月后,毛泽东也从湖南省第一师范本科毕业了。他结束了5年的“一师”生活。这年他满25岁。
第四章 青年时代想上学的毛泽民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每当学校里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正在放牛的毛泽民无不被它吸引,他情不自禁地前去踮着脚尖观看,再后怎么也挪不开脚步了。
毛泽民很想读书,不过这种权利被父亲毛顺生剥夺了。他曾向父亲声称过自己要读书,父亲却说:“你哥要读书,你弟要读书,你也要读书,那么谁来种地供养你们读书呢?原来我们不是说好的吗?你愿和爹一起种地供养哥哥和弟弟,怎么现在又变卦了呢?”
“不是变卦,是我想读书。”泽民回答。
“是不是又受你哥哥的影响了?”
“不!”泽民矢口否认。
“干什么都得讲个牺牲,三兄弟就得让着点,有读书的就要有种地的。”
“那为什么就要叫我来牺牲?”泽民反问。
“你说说,你不牺牲谁牺牲?”
“干什么都讲求个先后,上有哥下有弟,我怎么也摊不上啊?”
爹说“你哥哥心野了,那是指望不住的。眼下就是这个情况。你要是当家,你给我安排安排谁来种地?”
毛泽民不说话了。因为爹说的也是实情,于是他也就忍了。可是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他就忍无可忍了,他真想上学。正在这时,老师出来了,见是毛泽民,便问:“伢子,你也想上学?”
毛泽民点点头。
“那为什么不上呢?”
毛泽民哇哇地哭了,看来他有一肚子委屈。
“是不是你父亲不让你来上?”老师又问。
毛泽民点点头。
老师安慰毛泽民说:“好伢子,不要哭,明天我去找你的父亲谈。”
就这样,这位私塾老先生果然找到毛顺生,讲他孩子想上学的事。毛顺生甚为感动,便同意了老师的请求。于是他又与儿子泽民达成了一个口头协议,上学可以,得早晚帮助家里干活,中间去上学。毛泽民高兴地答应了。
当毛泽民入学时,全班的学生都为他的个大而暗暗吃惊:“哇!这么高啊!”有的用手比着自己的头,示意高人一头;有的踮着脚尖与他比,还没他高。是的,毛泽民入学时已经12岁了。在全班可以说是“鹤立鸡群”了。就这样,毛泽民边劳动边学习,时间持续了3年。后来父亲实在忙不过来了,便又招呼他下田了。
第四章 青年时代偷吃供果的毛泽覃
与两位哥哥毛泽东、毛泽民相比,毛泽覃则显得多少有点顽皮。然则,又由于受大哥毛泽东的影响,思想多少又有些激进,在神灵统治的韶山冲,除了哥哥毛泽东外,他也是一个不信神不信鬼的“第一人”。
韶山八景中有一“仙女茅庵”,位于韶峰东面山腰中。这是一座古庵,背倚韶峰,三面环山,正面为韶山冲,相传为唐朝桓氏三女修道成仙时建造,又传系山民为纪念舜帝二妃所建造。千百年来,茅庵历经风雨,传道有人,朝暮香火缭绕,罄声悠悠。此番情景,正应验了《毛氏族谱》上的诗云:“山深别有天,草木皆仙,茅庵丹灶筑当年……高僧无事抱云眠,何必普陀观自在,面壁依然。”
这个“仙女茅庵”是毛泽覃和他的同学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毛泽覃也是他们这一时段的孩子王。他们来这里一是观看这里的山景,二是观看这里香客和缭绕的香火,还有不少好吃好玩的东西。有时候他们就躲藏在仙女的背后,偷看烧香拜神人的虔诚,偷听虔诚人的许愿,一次不小心他们弄出了点动静,吓得烧香人魂不附体,以为真的神仙显灵了。等那些烧香拜神的人一走,他们就阔步大摇大摆地走出来,摆上的供果供品,则成了他们的胜利品。有时候他们吃不完,还带给班里的其他同学分享。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久而久之,老师就发现了“情报”,把这个不吉祥的消息告诉了毛泽覃的父母大人。因为母亲也信这些神灵,她的第一反应比父亲还要强烈百倍。
这时的母亲文七妹却主动地替丈夫做了主审官。
这天放学后,毛泽覃高高兴兴回到家,毛顺生阴着脸把他喊到屋里:“今天,你母亲有话要给你讲!”
毛泽覃感到纳闷,心里打着鼓,他不知道究竟要发生什么情况。一向仁慈有加的母亲声音也大起来:“孩子,说说你今天都到哪里去了?”
“我哪也没去啊?”毛泽覃搔着头说。
“不对!你要说实话!”母亲很严厉:“讲不好你是不能吃饭的!”
毛泽覃心里盘算着,莫非母亲是听到什么风声,看来要如实交待了:“娘,到底是哪方面的事情?要交待你也要给我个提示啊?”
“娘问你,今天你到过仙神庵没有?”
“到过,怎么啦?”
“你偷吃供品没有?”
毛泽覃一笑道:“这那是我干的事啊,是那经常来咱家玩的周三子。他给我一个水果,没吃,我给扔到山沟里了。”
“真的?”
“我什么时候骗过娘啊?”
……
就这样,毛泽覃终于躲过了母亲这一关。
一天,毛泽覃又找到周三子商量,是谁走漏风声,毁了咱们的秘密?他们开始了调查,原来是一个叫萧立的男生无意说话走了嘴,把水果说成了“供果”,引起了老师的怀疑。老师经过调查,才摸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因为说者无意,毛泽覃和周三子的报复计划也就搁了浅。
不过,有一点可以证明,“毛家出逆子”的说法在韶山冲疯传起来。毛家的父母亲也感到了这种无形的压力。毛顺生与文七妹反复研究商量,干脆把泽覃送到省城长沙上学,由他大哥管着,比在家野着好,说不定哪一天要闯出个事端来。二老定下来的事,再征求泽覃意见时,泽覃高兴地答应了:“和大哥在一起,我干!”
1918年暑假,毛泽东回韶山度假时,有病的父亲毛顺生向儿子谈了对小弟的想法,说:“我和你母亲商量一下,觉得泽覃天资聪明,好学上进,而我们这里乡村僻陋,难资深造,想把他送到省城去读书,跟着你我和你娘也放心。”
“父母有意,小弟有心,我就安排。”毛泽东答应了父母的这个要求,暑假结束后,便带小弟泽覃,挑着行李来到长沙,安排在湖南第一师范附小就读。此后毛泽覃便开始了4年多的省城学习生活。应该说,这时三兄弟的家庭由于父母病重已在走下坡路,毛泽覃的后两年的学习费用是毛泽东给予了更多的关照。这一点更加深了他们兄弟两人相依相恋的感情。后来毛泽覃参加革命后谈到,无父尊兄,我是把大哥当成父亲敬着。一语道出了他心中感情的真谛和秘密。
①蒋建农主编《世纪伟人毛泽东》,红旗出版社出版,57页。
第五章 舍家革命毛泽东第一次去北平
“五四”运动的前一年,也即是1918年8月15日,一辆北去的列车从长沙出发呼啸着驶向北平。风儿随车行,心儿随车去。从一登上火车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心就和火车一起跳动起来。这对于包括毛泽东在内24名新民学会会员来说,第一次离家远行,心中有依恋,但更多的是朝阳,是希望。
作为组织者,毛泽东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决定到北平去?原来是为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恰在毛泽东从“一师”毕业、面对着选择今后生活道路的时候,法国到中国招募华工。蔡元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