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政界往事》第33章


娜耍庋淖嗲胍焕词潜黄鹊模椿蛐硪渤鲇诙运堑谋;ぁ1热缬幸淮伪逼敫哐蠡骋伤艿艹I酵醺哐菔芰舜蟪纪鯐劦慕趟簦缓蟾哐菥投酝鯐勊担骸拔颐魈煲鲆患拢司饶悖参俗员#闱虮鸸治摇!钡诙欤惆涯歉鋈送创蛄艘欢伲峁涣饺似桨病H绻钦庋幕埃敲匆λ握嬗χ懔耍辽倜话つ嵌俅颉!?br /> 最后,太平公主弄巧成拙,想用天象加害于太子,但她完全没有猜到睿宗会有的反应——他竟然因此而下决心让位了。和中宗同样二次复位的睿宗,第二次只短短当了两三年皇帝,便光荣地成为太上皇。可以说他的退位,是和立太子时一样的睿智,或许睿宗的庙号就是这么来的。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1)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 
提起玄武门之变,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发生在唐代武德九年的那次宫廷政变。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伏兵于宫中,一举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从而奠定了自己皇位继承人的地位。两个月后,在皇帝宝座上枯坐无味的李渊识趣地把它让了出来,于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取得了从头到尾彻底的胜利。 
【第四次“玄武门之变”】 
既然太宗皇帝开了个头,那么后世子孙学一学先祖的做法,似乎也无可厚非。于是,几乎随着每一任新皇帝的“诞生”,都大大小小地出过一些事情。高宗即位平安吗?他是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鹬蚌相争两败俱伤后取得的渔人之利,而且他这位懒渔人还没亲自动手,就好像有一颗炸弹飞到鹬和蚌的中间,把它们全都炸飞起来,落到了李治的手中。 
当中宗李显好容易从武则天手中夺过皇帝的宝座,天下终于又由周改叫唐了——对了,这次也算是一次玄武门之变,是第二次。之后李重俊发动了第三次,不过他这一次没成功。中宗其实是位非常苦命的皇帝,之前十几年的流放不说了,之后的被韦后等人害死也不提了。唐朝一共就四次玄武门之变(也有说是五次,反正唐朝政变极多,但前四次,即截止到玄宗即位前的四次基本上可以确定下来),他这一朝就碰上了三次。当然了,最后一次他无法亲眼目睹,因为那次是李隆基发动政变杀掉害死中宗的韦后和安乐公主…… 
一 
历史最令人烦恼的是什么? 
也许你会说:杀人、放火、战争、皇帝的更替……不然,其实最烦人的是年号,赶上在年号上“无为而治”的皇帝还好说,要是赶上一个专门在年号上勤政的皇帝,那么,你会有一种强烈的发怒愿望。也许有点夸张,但有时的确是这样的心情。 
公元710年,和公元684年的情况相似,也是有三个年号。这一年当中的半年时间是中宗的景龙年号,可是后面却发生了一连串的宫廷斗争,导致了后半年换了两次年号。 
五月,继定州人郎岌上告韦后与宗楚客将为逆乱而被打死之后,许州的燕钦也如此上书中宗,这一次中宗亲自召见了他。在中宗面前,燕钦一阵慷慨陈词,中宗听罢默然。但随后宗楚客即矫诏命人骑马飞奔把燕钦凌空扔起来撞在堂前的石头上,结果把燕钦的脖子摔断了。想来当时的情景一定相当恐怖,而宗楚客的大声叫好更增添了这种恐怖的气氛。如今《全唐诗》中还存有宗楚客的六首诗,基本上都是应制之类的,没什么价值,不过文字还是很不错。但看看那文绉绉的诗,再对照一下眼前这个看到别人脖子折断而欢呼的人,就会对他产生极其厌恶的感觉。 
中宗对此没有深究,但仍然怏怏不乐——谁知这竟成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谋害丈夫、父亲的起因! 
事实上,中宗对韦后和安乐公主一直是十分放纵的。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说过,我不认为中宗放纵妻女,是因为真正的糊涂——当然,中宗其实也是够糊涂的,比如他曾让三品以上的官员们拔河,结果有几位老大人摔在地上动弹不得,中宗却哈哈大笑(也挺可气的)。还有一次,他和韦后在元宵节出去散心,估计是想起祖父两次放宫女出宫和释放死囚回家省亲的事情来,所以他也发起慈悲,让数千宫女出宫游玩,最后很多人没有再回来。其实太宗根本就是放走宫女,没指望她们再回来,而释放囚犯倒是有一定的冒险性,不过要是有内幕的话就不好说了。但宫女们不是囚犯,中宗又远没有太宗那样的号召力,所以闹出这样的笑话也实属自取。感觉这样的中宗颇有些像不懂事的小孩子,但总比西晋那位有名的白痴皇帝要强了很多。惠帝在大臣奏报说今年收成不好,百姓们没东西吃后,百思不得其解地问:“没米吃,为什么不吃肉粥呢?”这几乎成了流传千古的大笑话。而中宗有一年也赶上了收成不好,很多大臣便劝中宗去洛阳。唐代洛阳为东都,很多皇帝都喜欢到这里来,尤其要是关中收成不好养活不了这么一大帮人的时候,由皇帝带领着百官去洛阳倒也算是个解决办法。不过韦后不想去,就鼓动一些人劝中宗不要听从那些大臣的劝告。估计中宗自己也不想去吧,最后一次对着劝他去洛阳的大臣发起火来,说:“岂有逐粮天子邪!”就是说,哪里有到处追着粮食跑的皇帝呢?不管怎么样,中宗这句话说的还是不错的,如果一个皇帝真的成了丐帮帮主(还是净衣帮)的话,那他的子民的确会产生怨恨情绪,尽管他也不大可能与收成不好的百姓一起挨饿,但起码他没有一走了之。而由对外政策来看,中宗虽然不能称为雄才大略之主,但处理这些事情还是胜任的,比后来的睿宗要稍强。无疑,历史给他的定位并不十分公平,原因就出在对内了。中宗十几年的苦难流放生涯,是他的妻女陪着他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正如元稹的诗“贫贱夫妻百事哀”,他们那个时候是连“贫贱夫妻”都不如的,因为他们随时会有杀身之祸。他是皇子,无论在父亲的唐还是母亲的周,他都本应该是万人之上富贵无比的皇子,何况他自己还曾一度当过皇帝,尽管下野的时间太快了一点。他本应该可以给他的妻子儿女们一个幸福的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不但没能让她们享受这一切,反而跟着他担惊受怕,安乐公主就是在迁到房陵的途中生下的,“解衣以褓之,名曰裹儿”。可以想像,李显对她们是很愧疚的,而当他终于重登帝位的时候,他可以报答她们了。这便是放纵妻女的由来。
从郡王到皇帝·李隆基(2)
中宗自己其实也知道她们所做的这些事情,“太平、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上患之”,但他又不能管,不是真的不能,可能多半是不忍。一边是自己的妻女,一边是自己的妹妹。他希望他与她们能够平安地渡过后半生,不想弄出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但事情越发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了,也许最初他只以为,自己的妻女无非要求更多的钱财,更华丽的服饰,更大的庭院,更多的追随者……但他不会想到,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母亲那样的才能,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所以他笑着拒绝了安乐公主想做皇太女的要求,但这确实是安乐极认真而且极其想要得到的;韦后也想学武则天临朝称制。这母女二人的野心,中宗却是不能够给予的。他最后终于不满了,韦后与安乐公主便动了杀机——“相与合谋,于饼中进毒,六月,壬午,中宗崩于神龙殿”。中宗死得很冤枉,也很悲惨,他万万想不到会是自己最亲的人害死了自己,只怕做鬼都不甘心。 
事实上韦后母女二人极蠢。在唐朝,虽然女子的地位相对要高于其他朝代,但仍然没有根本性的变化,家族中的女眷仍然得不到和男子同等的地位。这也是武则天为什么最终决定传位给儿子的原因。因为儿子即位,在以后的太庙中,自己是先皇后或者太后,而自己的侄子如若即位,将来自己只能以姑母、姑祖母的身份侧身太庙,再多几辈只怕就不认自己了。因此,有了中宗,韦氏是皇后,是太平公主、相王李旦的嫂子,如果中宗死了,而即位的又不是她的儿子的话,那么韦后的地位就肯定会下降。至于安乐公主,即使她皇太女的美梦成真,将来真的当起了女皇,但她的继承人问题也会十分混乱,用西方的那种女皇制度来解决问题,可不可以呢?估计多半是行不通的。总之,中宗一死,韦后失去了丈夫,而安乐公主失去了父亲,她们失去了对自己最有力的保护伞,今后,李隆基等人再对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