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宇]中国大历史》第49章


1900年6月21日她公布了她的宣战令。作战对象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条列的某些国家.而是“远人”和“彼等”,事实上就是与中国接触的所有外国。此时义和团在北京攻击使馆火焚教堂,已生事10日。6月11日日本使馆书记杉山彬遇害。6月16日各国联军要求天津外围的大沽炮台于次日晨2时以前交出,天津总兵不应命,联军于晨6时开火而攻取之。至此总理衙门于6月19日照会各国公使于24小时内离京。20日德国公使克林德(BaronKlemensVonKetteler)仍想交涉,在往总理衙门途中遇害。
宣战之前,朝廷反外集团交付慈禧文件一纸,据称系各国勒令她归政之照会。及至此时,她仍召集御前会议,廷臣百余人跪在殿前,太后询问各人意见,可是内中2人反对敌对行动,终由她下令处死。
各国使馆被围56日。当中停战3次。7月下旬,中国政府送往使馆面粉西瓜果蔬数车(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富善先生Dr。L。CarringtonGoodrich时年6岁,随父母被围于北堂教堂,亲告本书作者不知有赠送食品事。富先生髫龄即锋镐余生,但是对中国人民不存恶感,对中国文化极端尊敬)。荣禄不许部下用巨炮攻击,将可能之死伤数减低。解围时外人约250人丧生,本国基督教徒死者犹多,但是无确切数字。联军出自英、美、德、法、日、俄、意、奥八国,入北京时只18000人,以后叠增至105000人。内中除日美部队外,其他见中国人即恣意报复,对平民施用奸淫掳掠及枉杀等事亦不堪记。在全部敌外期间,南方之总督巡抚与各国侨领协商彼此保持镇静,对朝廷6月20日以后之诏令置之不顾,事实上持中立态度。其称“拳匪叛变”或“义和团造反”(BoxerRebellion),理论上谓朝廷被暴民胁迫,所取行动非复本意也。
想增太后与光绪帝于8月15日即联军入北京后一日仓卒出奔,一行抵达西安,至1902年初始回北京。这段期间李鸿章得以从容与联军交涉和议。所谓“辛丑条约”(BoxerProtocol)于1901年9月签字,去李鸿章易篑只两月。联军要求纵容义和团之朝臣11人判死刑,4人至此业已自杀,以后3人由朝廷“赐死”,又2人被判减为边省充军,实际处斩者只2人。
条约其他款项停止45个拳匪生事城市之科举考试5年。中国派遣特别使节往德国及日本谢罪。所有自海岸至北京之通道不设防,连大沽炮台一并拆毁。外国有在北京使馆驻兵之权(后来卢沟桥事变时日军出现于北京近郊,则是引用此项特权)。中国两年之内不得输入军火。中国对各国赔款银4亿5000万两,大略为全国5年之财政收入。再加以应付利息,此数必至40年方可偿清(以后美国发起以赔款在中国兴学,有数国循例照办)。条约签定之后,帝俄占领满洲之一部分不撤兵,是为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之导火线。
即仍在西安避难之日,慈禧太后已开始下诏改变方针。回京之后,她实际等于重新公布光绪之改革,亦即4年之前她所嫉视之改革。在某些方面她尚将其范围扩大。例如改官制,即成立内阁之11部,将以前各旧式部院裁撤归并(如陆军部辖以前之兵部及太仆寺,礼部辖以前之太常、鸿胪、光禄三寺)。全国科举包括殿试乡试概在1905年停止。又派遣考察团由亲王一人率领赴海外观察各国行政情形,准备立宪,定期召开各省及全国之咨议局及资政院。
此时太后无从了解中国纵在20世纪之末期亦难行使民权、组织民选政府、对选民负责,何况80至90年前。当中基本的困难已由本书一再指出:传统中国有如水中之鱼无从立即化为空中之鸟。其缺乏适应之能力尚超过满清之品格性质。满清为帝制最后一个朝代,在这情形之下,它也可以被视为历史上受罪之人。中国庞大而不按技能分科的文官组织在皇权仲裁之下能发生功效,限于这国家保持内向而不带竞争性。在那情形之下,凡公众的事务可能产生公意,天子的权能也可以在举行各种仪节的庄严大度之中执行。下面庞大且不因南北水旱地域而有剧烈差别的农民,能在各行政区域范围内驯善而各安本分,可以视作良民。这也不是法制或非制,而是文教与纪律。及至公元1900年夏天,上端成了一种专制魔王,既愚昧无知,又缺乏自信,下端则成了无法管制的暴民。很显然,如此组织结构不能仅凭自由解放和纸面上的改革即度过新世纪之难关。
帝制结束,民国肇造
公元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去世。不到24小时,慈禧太后也驾崩。这离奇的遭遇似有暗算。虽说他已多时健康欠佳,她却健康活跃。事实上她在13日主持立宣统(本名溥仪,1908一1911在位)为嗣君,后者才3岁(可是也有她身体欠安的传说)。其实,内幕如何,已无关宏旨。宣统命中注定为中国最后一个君主。再3年而有中华民国,不仅满清入主267年至是终结,而秦始皇于西安创造之帝制共历时2132年,也成了历史上的往事。
医学博士孙中山,大革命家,看来曾希望实现他改革之理想而不推翻清朝,否则他不会作上李鸿章书而盼望能见。到1895年中国被日本战败之后,他才蓄意反清。他既是广东人,又谙英语,就容易和海外华侨接近。可是从他的回忆录上看来,他起先觅取支援仍至为艰难。
在1911年10月10日前孙曾发动推翻满清运动10次,每次失败都免不了人命牺牲。其中有些烈士尚为他切身的好友。他的革命会党基本上是社会精英,却无法和群众接近。初时他们也采取“古典型”革命行动,散发煽动性的传单、暗杀和占领官署发难。逐渐的,他们才认清他们也可以利用现有的秘密结社和潜入清朝新成立的海陆军作为以后行动之根据。
孙先生也写出:各方在八国联军后的反应给了他的革命行动新的力量,入党的人增多,海外筹款,较前有效。可是10次之中的最后一次在1911年4月于广州发难,仍然失败,72烈士因此丧生。不料,不出6月之后,竟能成功。这次,革命党员在汉口的地下组织不慎,使一颗炸弹爆炸。经过巡警调查,一批党员名单败露,内中牵涉新军里面的下级军官和士兵。事既如此,他们逼不得已提前举事,既无安排好的领导人物,也无预定计谋。黎元洪,满清新军协领(旅长),被强迫推戴为革命军总指挥。又在这紧急关头,清朝的总督不战而逃,给革命党人一个求之不得的喘息机会。不久其他省份接二连三宣告“独立”,也就是脱离专制的朝代,准备与武汉的革命党人协商。清朝的新太后(隆裕太后,即光绪正妻)只有替义子主持退位。
新旧体制不衔接
民国成立后的20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孙中山将总统的职位让与袁世凯,他就是1898年出卖光绪帝的人物,只因为他这时候还控制着满清的新式陆军,理论上还有打败革命党的可能。有了这样的妥协,和平成为事实。欧战在1914年爆发,列强无力东顾,日本于翌年向袁提“二十一条”,这些条件如果全部履行,中国在理论上和事实上都成了日本的保护国。幸亏袁世凯死在1916年,他的皇帝也只做了81天,因为各方的反对,他临死之前已将帝制撤消。在这段混淆的局面里,又有蓄辫的将领张勋复辟。1917年他将宣统搬出来再度称帝。这一次为时更短,君主制度只存在了21天。从这时起迄至蒋介石于1928年北伐成功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中国进入军阀割据阶段。
在这十余年期间,中国有两个中央政府:一在北京,由北洋军阀承接交替;一在广州,以孙中山的护法运动为理论上的重心。可是两方所能控制的地域都极有限。内战经常沿着铁道线上展开;军阀以他们的派系区分。西藏与外蒙脱离了中国的掌握。后者的分离从此具有永久性。外国的炮艇不断在中国内河航行。国际贸易由各大城市里的外国租界操纵,注重各色商人的短期利润,无视于中国的长期发展。出口物品以农业为主,进口货品主要针对新兴小市民阶级的嗜好与购买力。这批人士为数过少。他们的兴趣过于倾向于西方,因之不足以改变人口众多和带着大块陆地的中国之命运。
以上各种情节与景象有如万花筒,只在半个世纪之后才显示了它们历史上的一贯生。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现代体制需要所有因素都能在数目字上管理。旧式的组织不以中央为各部分总和之代表,反倒以一种道德上的力量自居,将各部分牵扯出来,也将它们的力量视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