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国人一定要记的作战事》第9章


挝浚邢R胬浚绦Α薄R锻罄匆财朗觯叫凸卣揭塾胩ǘ揭邸⑼蚣伊胝揭邸岸ψ愣⒚贝共恍唷薄!?br />
血战台儿庄:日本现代军队的第一场大惨败
双方的战略构想
占领南京后,日本大本营有中日战争扩大派与不扩大派的争论。不扩大派认为,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华北大部分地方,控制了长江三角洲,中国最为精华的地区都在日军手中,而此时日军规模已经扩大了3倍,若要继续向中国内地扩张,日本国力难以为继。而扩大派认为,南京攻克后,中国国力丧尽,最多只需再派几个联队的兵力,中国必降无疑。由于日本华中方面军攻占了上海这一中国最大城市,并占领了中国首都南京,侵华的大功被它抢去了,日本华北方面军很是失落,因而是战争扩大派的主阵营。 
面对两派的争论,日本大本营最初未作定夺,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中国政府的投降上。但中国政府拒绝了日本的和谈条件。在这种情形下,1938年1月16日,日本近卫内阁公开发表《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政府声明》,并建立对华长期战争体制,即实行总体战体制,“倾国家全力遂行战争”。日本大本营制定了“对华消极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决定在1938年上半年新建成11个左右的师团,并储备50个师团基数的武器、弹药、器材,将军工生产提高到120个师团基数和3500架飞机,到1940年建成60个正规师团、30个暂编师团、250个飞行中队。显然,日本要在补充、扩大兵力后再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日本大本营立足于“消极持久作战”,1938年1月限定了占领南京后的进攻范围:华北方面,攻克济南、青岛后,只要往南建立安全防线即可,其占领限制为黄河以北及山东大部;华中方面在攻克南京、芜湖后,只能扩大江北防卫圈,没有得到新的敕令前,不得再做战线的扩张。大本营的决策实际上有折中了两派的观点。 
但既然最终还是要扩大战争,侵华日军就不想等得太久。华中方面,第13师团开始向凤阳、蚌埠进攻;华北方面,日军第2军下达了向大运河进攻的命令。至1938年2月上旬,南线日军攻占巢县、蚌埠,企图北渡淮河;北线日军攻占青岛、邹县,并继续向南推进。日军的战略意图已很明显,即发动徐州会战,打通津浦路,以使华北、华中日军连结起来,进而向西推进。 
中国军队驻防徐州的是李宗仁的第5战区,任务是担当津浦路的防御战,防守区域北至济南黄河南岸,南达浦口长江北岸,东自长江吴淞口向北延伸至黄河口的海岸线。李宗仁认为:淞沪战事一旦结束,津浦线必然是日军攻击的下一个目标,因为这样日军才可能清除右侧面威胁,然后西侵;而从我方来说,如果能在津浦线上将日军拖住数月,使武汉后方有充分时间重彩部署,则抗战还可以继续,如果我军在津浦线上迅速败退,日军则可一举而下武汉,囊括中原,使我方无喘息机会,抗战前途将不堪设想。 
第5战区成立时,可用兵力不足7个军,而且多为“杂牌部队”,津浦线处于日军南北夹击中,且日军随时可以自海州、青岛登陆,7个军的兵力难以应付。在离开南京的时候,李宗仁向蒋介石陈述了防御津浦线的兵力问题。蒋介石答应京沪(南京至上海)线上撤往江北的部队,都归李宗仁节制。显然蒋介石也准备在徐州地区与日军再战一场。 
针对日军南北夹击的态势,李宗仁制定了主动反击,南守北打的战略方针,对于在山东的日军,进行一系列的反击战,同时设法守住淮河以南的防线。 
血战台儿庄:日本现代军队的第一场大惨败
狂妄的坂垣、矶谷师团
日本华北方面军极欲扩大战争,尤其是西尾寿造的第2军。1937年底,日本大本营准许华北方面军总司令寺內寿一派遣华北方面军渡过黄河进攻山东半岛,寺內寿一下令由西尾寿造指挥日本的两支“钢军”,第5、10师团承担这一任务。 
第5师团师团长坂垣征四郎和第10师团师团长矶谷廉介,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交情深厚,又爱互争锋芒。这两个师团同为日军中最顽强的部队,军官士卒受侵略主义毒素的影响最深,发动“二二六”政变的日本少壮派,几乎全在这两个师团之内。 
日军12月23日由青城、济阳间渡过黄河。负责指挥津浦线北段防御任务的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3集团军总司令韩复榘抗战意志不坚定,竟率所部两军,舍弃津浦路,向鲁西南撤退,以致我方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27日日军不战而克济南,而后分兵两路,第10师团沿津浦铁路南下,第5师团由青岛沿胶济路西进,形成一个钳形攻势。 
韩复榘败退使山东作战的日军认为,中国军队的战斗意志已经崩溃,蒋介石失去了号令部队作战的权威。这更加助长了日军第5、第10师团求战冒进的心态。这两个师团协力并进,与南京北犯的日军相呼应,大有一举直捣徐州,攻占第5战区指挥部的气慨,根本就不相信中国军队会认真抵抗,更别提是否会发生孤军深入,而受到中国军队包围的问题。尤其是第5师团,在平型关等地受到我军痛击,复仇求战心态更甚。在得到大本营南进攻击的命令后,立刻率军往南猛攻,进迫临沂。 
临沂为鲁南军事上所必争的重镇,得失关系全局。当时驻守临沂的庞炳勋军团,实际只有5个步兵团,实力不及一个军。这支“杂牌部队”与号称“大日本皇军中最优秀的坂垣师团”在临沂大打了起来。敌以一个师团的优势兵力,并附属山炮一个团、骑兵一个旅,向庞部猛攻。庞部据城死守,致使日军数日夜的反复冲杀,竟不能越雷池一步。 
正在庞炳勋部激战临沂时,张自忠第59军奉命增援。日方估计,第59军最快也要三天才能赶到临沂。但是张自忠部急行军,竟然能够在一日一夜之内,于3月12日黄昏提前赶到临沂郊外。这时敌军攻城正急,第59军在在敌方完全没有预备情况下,猛攻日军第5师团背侧,临沂庞炳勋部见援军已到,士气大振,开城出击。两军内外夹攻,坂垣师团不支,仓皇撤退。庞、张两部合力穷追一昼夜,敌军无法立足,一退90余里,缩入莒县城内,据城死守。当时日军以100多辆卡车,满载阵亡日军尸首奔逃,但沿途仍然遗留不少死尸。坂垣师团在临沂之战中被歼3个联队,第11联队长长野裕一郎大佐、弁田中佐和1名大队长被击毙,在平型关之战后,再遭败击。 
临沂一战,击破了日军第5、第10师团对台儿庄的钳形攻势。但沿津浦线而下的矶谷师团,仍在不断向南突进。3月16日,敌第10师团一部进攻滕县。守卫滕县的第122师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血战三昼夜,终为敌攻破,师长王铭章以下官兵2000余人壮烈殉国,至为惨烈。滕县死守,延缓了日军南侵日期,使汤恩伯、孙连仲等部能及时赶到台儿庄参战。李宗仁评价:“若无滕县之苦守,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造成也”。 
王铭章,四川新都人,1933年任师长,1937年率部出川抗日。先在晋东驰援娘子关,节节阻击日军,后坚守正太路南侧,徐州会战前率第122师进驻滕县。国民政府为表彰第122师抗敌事迹,特为该师立碑记功,并追授王铭章上将军衔。王铭章的灵柩经武汉、重庆、成都运到他的家乡时,沿途民众纷纷举行悼念祭奠活动。在武汉,国民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悼念仪式,蒋介石亲自参加了仪式,中共中央也派代表参加悼念会,毛泽东等联名敬献了挽联,挽联上写着:“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顽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蒋介石也送了挽联,写着:“执干戈以卫家邦,壮志不还,拼将忠忱垂宇宙;闻鼓鼙而思将帅,国殇同哭,忍标遗像肃清高”。 
日军第10师团是一支重装备的机械化部队,并拥有空军协同支援作战的能力,师团长矶谷廉介中将根本就不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在攻占滕县后,又攻克临城,这是日军大本营给华北方面军的南下禁止线。但是矶谷判断李宗仁部队不足,可以调动的部队已被坂垣师团吸引住,决心大胆深入,越过临城与枣庄一线,进而直捣徐州。所以他命令第10师团分兵两路,继续全速南下,一部攻占韩庄,主力于3月19日攻占峄县。占领峄县后,矶谷以濑谷支队为主力,向台儿庄推进,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