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大传(选载)》第32章


。醚导嗜ソ灰住!毖钫袼担骸?br /> 1936年夏,我正在西安市第二中学读初二,暑假将过,父找我谈话,动员我转到尧山中学去读书。我当时甚觉突然,不情愿地说,‘在二中上得好好的,尧山中学刚开办,各方面条件肯定不如二中。’父亲说:‘正因为尧中是初办的,我才让你去。你想想,我办的学校,连我的儿子都不愿意去,还能吸引号召其他青年去就读吗?’这样一说,我就无言以对了,不愿意,也得去。从这件事上,我深切地体会到父亲对教育的重视认真对教育事业的热诚执着。下半年,我应父命,转到了由我父亲出资兴办的尧山中学。
这是一所进步人士云集的学校。尧中校长是袁若愚,教导主任是冯一航,事务主任是方仲如,教员有何寓楚、田志恭、朱茂青、体育教员张希钦。好家伙,几乎全部都是共产党员,他们因为‘红’得在西安不能公开活动了,就被父亲聘到了尧山中学任教。”“为了纪念井勿幕,父亲把该校的图书馆命名为井勿幕图书馆。馆内有大量的进步书籍,如《资本论》、《政治经济学讲话》、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任由学生借阅。学校倡导学术自由,教师讲授历史是以唯物史观作指导,对历代王朝的兴衰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研究解析。”“那时每周除上文化课外,还上军训课。
父亲给学校拨了二百条枪,若干子弹。教官张希钦首次上课,先讲理论,讲抗日的道理,说学习军事的目的就是为了抗日,大肆批判不抵抗主义……然后再把学生拉到操场再教实战课(张希钦后来曾任王震部队西北野战军二军参谋长,八十年代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尧山中学先后培养出许多共产党人,是进步青年的摇篮。西安事变时,蒲城县国民党党部书记就是被该校学生枪毙的。”杨虎城的女儿杨拯坤(周盼)回忆道:尧山中学的创办集中地反映了父亲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思想。尧山中学成立于1934年,从筹办到开学,父亲多次亲临指导,亲自选聘校长教师,教师中有许多人是共产党员。为了使学校有充足稳定的经费,父亲筹办了咸阳榨油厂、渭南轧花厂,购买了土地若干亩,作为学田。
1936年11月26日,母亲告诉我父亲要带我回蒲城过生日,我满以为到蒲城免不了要热闹一阵。乘车回到蒲城家里,不见有什么客人,屋子里静悄悄的。中午和祖母一起吃过寿面,下午父亲带我去尧山中学。一进尧山中学的大门,父亲被迎接到办公室,随即向我一一介绍了在场的领导和教职员,参观了教室、实验室、寝室和食堂。校园正中高处立着一座高楼,四周还有脚手架,这是正在施工的井勿幕图书馆。父亲指着高楼对我讲:这是为了纪念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井勿幕先生而命名的。
教育为本 培养人才(3)
在食堂,父亲看学生吃着香喷喷的热面条,边看边询问学校的各样事情。他谈着,走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牵动着他的心。大家热情地围着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讨论不完的问题。直到万家灯火,我们才回到家里。第二天一早不见了父亲。12点多钟他才回来,他高兴地说:“我爬到井勿幕图书馆的顶端,怕你爬不上去,没有叫你。”父亲是从脚手架上爬上去的。下午我们又匆忙赶回了西安。父亲在尧山中学度过了他43岁的生日。
广纳贤达 汇聚力量(1)
杨虎城戎马一生,他没有文化,但他一生渴求知识,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他从自己奋斗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要成就一番事业,没有知识不行,不依靠有知识的人更不行。从靖国军时期起,他就广交知识分子,重用知识分子。他请学识渊博的蒙浚僧担任参谋长,帮助他处理军务;吸纳孙蔚如、赵寿山等知识青年加入他的部队,委以要职;大革命中又结识了杜斌丞、魏野畴、南汉宸等。这些人对他帮助极大,使他的事业不断发展。回到陕西后,他更加注重吸纳、团结、重用知识分子,吸纳更多的人才来建设陕西。
1930年11月他曾发布如下布告:“为布告事。现值训政时期,百废待举,需才恐亟,自非延揽群才,不足以备任使而襄郅治。凡属在陕国内国外各项专门毕业人员,其怀才待试者,当不乏人,明珠暗投,遗贤在野,深为可惜。为此布告,凡属专门以上学校毕业人员,自本月16日起,务于每日上午9时,至下午1时,携带证书,来本政府收发处报名,以备察验而资延揽。”米暂沉说:他对高级知识分子李仪祉、杨叔吉等专家特别尊重,让他们发挥才能。即使与他们之间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有时十分尖锐,他也能听取,从不摆官架子。当时曾有这样一件事。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因公来到西安,杨虎城因以往曾归何指挥过,对于何的接待自然不能不特别隆重。何成浚吃喝嫖赌无所不好,在当时蒋系高级将领中是有名的。杨虎城为了应付何,就派他的几个高级干部陪同,西安城内可玩的地方有限,一时闹得不成样子。事为李仪祉先生所闻,在一次省政务会议上,当正式议案讨论完毕之后,大家正在闲谈时,李突然发起脾气。他说:现在整个国家陷于民穷财困,外侮欺凌,陕西今年还是荒年,而西安的军政人员却花天酒地。并对招待何成浚的几位干部指名道姓地骂了一通。杨虎城便解释说:“何主任来西安,他们做接待工作……”杨虎城的话刚说一句,就被李仪祉打断:“什么何主任!什么接待!都是混账王八蛋!”当时笔者(米暂沉)也在场,听李的语气简直像是在骂杨虎城。
杨虎城听后低头一语未发。李仪祉大骂之后说:“我今天就辞职,这个厅长我不干了。”夹起皮包走出会场。李走之后,杨虎城只说了一句:“李先生脾气真大。”便宣布散会。散会之后,大家都关注这件事如何了结,以后听说杨虎城当天晚上就到李家登门拜访,并当面承认了错误。李仪祉在第二天也照旧到建设厅办公,两人以后一直合作很好。这件事虽小,却反映出杨虎城的作风。{12}陕西医学界的权威杨叔吉,因在刘镇华制陕时期担任过陆军医院院长,为陕西部分人士不满,于是就离陕在外地长期工作。杨虎城为了发展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求贤若渴,多方进行说服,希望从造福社会的角度,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最后做通了工作,邀请杨叔吉回到了陕西,从而加强了当地医学界的团结。杨拯民说:父亲傍晚有暇时还常去一些朋友家串门聊天,偶尔也带上我,印象里常去的人家有寇遐(大书法家,“止园”两字就是他书写的)、王宝山、李寿亭、姬汇伯、邓宝珊、张伯彦、李百龄、韩望尘、刘文伯等几家。
如果碰上人家吃饭,也不客气,就随同一块吃。当时我就爱吃人家饭,味道有所不同就觉得好吃。他们谈话的内容很广泛,涉及水利、农业、教育、甚至秦腔,方方面面,无所不涉及。许多问题我也听不大懂。起先我以为他们只是聊天、消遣、解闷,后来听父亲说,他是为了建设治理好陕西而听取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并说这些人中不乏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之士,和他们接触交谈可以受启发,可以印证自己的决定,把事情安排处理得更周全些。7.发展医疗 救死扶伤陕西由于贫瘠、战乱和交通不便(没有铁路与航空),医疗卫生事业非常落后,医务人员寥寥无几,医院水平很低。加之连年灾荒,死尸遍地,造成非常恶劣的卫生环境。杨虎城主持陕政后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将原来的军医院改为省立医院,聘请名医石介人、薛健先后担任院长。在十七路军中设立了军医处,并在军医处下建立了西北制药厂,由药学专家吴子石、程梦九等主持。为了保障妇幼安全,在西安开办了助产学校。他在发展公立卫生事业的同时,还积极支持私人开办医院、诊所,以最大限度地改善陕西人民的医疗条件。
广纳贤达 汇聚力量(2)
1932年初夏,陕西省爆发了大规模的霍乱传染病,当时人们称之为“虎列拉”。由于卫生条件差,没有防疫体系与防疫知识,疫情发展得很快。最严重时,西安市一天就有800多人死亡。一时间,人们闻虎色变。作为省主席兼民政厅长(当时卫生工作由民政厅管理)的杨虎城心急如焚。不惧被传染的危险,6月30日,他亲偕陕西省立医院院长石介人赴临潼实地考察疫苗。7月1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