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往事》第46章


不知过了多久,热依姆突然松开丈夫惊叫道:“老大呢?我的鄂斯满呢……” 
“放心吧,他留在库车。他还在家里等着你呢!”鄂对用手帮妻子擦去眼角的泪水,自己的眼泪却止不住地往外直涌。他一边流泪一边告诉妻子说:“巴郎子已经长大了,他在库车给大清办差,全城的乡亲都在夸他呢!”这时,热依姆才重新扑到丈夫的怀里,嚎啕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热依姆就在鄂对的营帐住下了,夫妻俩说一阵话,哭一阵;哭一阵,又拥吻一阵。热依姆的精神和身体都恢复了很多,鄂对小心地一点一点检视妻子身上的伤痕,一边流泪一边轻轻地抚摸着、亲吻着,小声地呼唤:“热依姆,我的热依姆,我对不住你……你为我受苦了!我们的巴郎子……” 
提起孩子,夫妻俩又抱头痛哭。鄂对告诉妻子,是自己亲手埋葬了孩子们。他还想告诉妻子关于伊玛木的一切,但是话到嘴边还是咽了回去。他实在不想再给热依姆增加伤心事儿了,还是等以后慢慢地说出来吧。 
第二天天不亮,清军就开始起营向乌什开拔。兆惠将军在十分紧缺的马匹中,专门拨了一匹马,让鄂对护送热依姆回库车。没想到夫妻俩一听都不愿意。热依姆说:“要不是惦记着鄂斯满,我也要跟着队伍去追杀叛贼!现在将军给我一匹老马就行。我一个人能回库车,让鄂对跟着您去杀敌吧!” 
考虑到热依姆身体虚弱,鄂对伯克还是执意让关玉川、关玉红两人护送她回库车。 
兆惠将军挺立在马上,温和地挥挥手,说:“那就照热依姆的意思办……热依姆,我们一定为你报仇。要是不消灭和卓叛贼,我绝不来库车见你。咱们一言为定!” 
太阳出山之前,热依姆便打马上了库车的路,而清军大部队呼啦啦直扑乌什。这时的霍集占已经在乌什吃了闭门羹,处在进退两难的境地。色提巴尔第的父亲霍集斯,是个老谋深算的伯克,在地方上的势力根深蒂固,当年协助清军擒获准部大汗达瓦齐的时候,事情就做得滴水不漏。 
霍集占带着几千人马,不敢奢望霍集斯能满足他多大的要求,只希望霍集斯给队伍提供个吃饭睡觉的条件。霍集斯满口答应,说:“这个好办。可有一条必须先讲好,要是清军来了,你们不可以在乌什城里打仗。可以在城外什么地方开打,怎么打都没有问题……”这一军把霍集占将到家了,等于宣告乌什的维吾尔人拒绝合作。很明显,霍集占想依托乌什城有什么作为,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左思右想,三十六计走为上,干脆还是往喀什噶尔去比较保险。 
清军追杀到乌什时,霍集占已经向喀什噶尔方向逃跑了。色提巴尔第代表父亲霍集斯,赶到几十里地之外迎接清朝大军,又和鄂对、噶岱默特两个老朋友见了面。大家抱在一起,个个高兴得像个孩子。色提巴尔第乐呵着说:“现在就差阿什默特了,也不知他回到和阗以后,是个啥消息!”兆惠将军打趣说,“一起上路吧,一起往南追杀叛贼,和维族民众打交道,你们几个派用场的地方可多啦!”将军这番话让鄂对这几个好朋友很受鼓舞。
兆惠受命(3)
清军8月30日进驻乌什城,霍集斯大大地铺张了一下,为兆惠将军、当然也是为儿子的几位朋友接风。席间,前方侦察人员报告:霍集占逃离乌什之后,带了大约三千人马,先到喀什噶尔,和博罗尼都会合。兄弟俩约定各守一座城市,彼此互相支撑和声援。博罗尼都带了大约一万多人马,负责把守喀什噶尔;霍集占则带着几千人重新回到叶尔羌,准备据守叶尔羌,和清军顽抗到底。 
兆惠将军深感下一步进军事关重大,是擒获大小和卓的关键。他希望听听霍集斯的意见。霍集斯笑了笑,说:“三天前我就想着今天将军要问这件事。这件事我倒是真有那么一点想法,也不见外,说出来供将军三思……” 
谁也不曾想道,霍集斯提供出来的这点想法,差点就把赫赫有名的兆惠将军送上了绝路。
第六章 全守卓越
引子(1)
时间:2004年9月15日地点:库车城南乌恰村果林一大和卓博罗尼都和小和卓霍集占不大一样,这个人很狡猾、很阴险,比霍集占心眼儿多。霍集占要是没有他,肯定也搞不成。可是他在整个反对清朝的过程中,一直很摇摆,从开始就动摇,不想干,是霍集占硬叫他干的。后来不干也不行,就一步一步干了。这中间,清朝背地里也派人做了他的工作,他也有好几次想不干了,可是,没有停得下来。凭良心讲,这里面原因很复杂,大和卓本来就是清朝派到南疆来的,他不说自己是巴图尔汗,实际上也是南疆的王,南疆维吾尔人都得听他的。当然,有些“黑山派”穆斯林不听他的,反对他,可要是清朝支持他,那些人慢慢也会听他的。他刚从准噶尔回到南疆的时候,在喀什噶尔、叶尔羌那边很有威望的。可是他跟霍集占搞分裂、闹独立,那就不一样了。清朝要追剿他,维吾尔族群众也慢慢不支持他了。尤其是他们兄弟俩在库车的那些暴行,对我们祖先做的那些事,伤了人心。人心啊,这个东西很重要。人嘛,都是一个样子的。穆斯林也想过好生活,仗打起来,一百一千的,死的全是群众。这个话嘛,没法说啊! 
二经济发展了,边疆才能安定,这是最根本的。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是这个道理嘛。过去,我的祖先在这个上面,也做了许多事,想了很多办法。很多啊,历史都有记载的。可是呢,这个事情,一直就没做好,清朝政府也没做好。派来的地方官,那时候叫办事大臣,贪污腐败,搞得不像样子,群众很有意见。真正的从思想上统一起来,有明白的看法,有具体的政策,把群众发动起来,见到明显的结果,那还是最近这几十年。从1981年前后吧,靠共产党的政策,那啥——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吧,群众腰包里面有了钱了,鼓起来了嘛,看个电视啊,出去旅个游啊,都不再只是梦里的念想儿。大家心里没啥意见了,手就牵到一起了!经济就更好了。现在有个新说法,那啥——全球经济一体化,讲的是全球观念,发展经济要讲联合,一个行业要联合,一个地区要联合,一个民族要联合,一个国家更是要联合。咱中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一家人,不联合那哪行啊!要搞环境建设,探索高科技,什么上天啊,去月球啊,去外星啊,等等,全世界、全人类都要联合嘛。搞独立,搞分裂,搞恐怖,杀人放火,过去没人赞成,现在也没人赞成,将来还是没人赞成。 
三大小和卓那个搞法,实际上很不得人心。清军援兵到了阿克苏,呼尔璊战役后,许多维族人都不跟他们干了,拉着牲口跑了。那一仗,清军把和卓打得很惨,博罗尼都受了伤,他自己也跑了,从叶尔羌跑到喀什噶尔。当时博罗尼都就跟霍集占提出来,要向清朝投降,不干了。这一次他动摇得真是很大,养着伤,坚决不干。他那时很明白,再干下去,肯定死路一条,早一天迟一天的事。当时清朝援兵很强大,好几万人马,从乌鲁木齐过来,那真是浩浩荡荡的。和卓的队伍呢,七零八落的,已经打得差不多了。群众能跑的都跑了,一来害怕清朝队伍,二来不想跟着瞎折腾。他们跑啊,白天黑夜的跑啊,几百人、几千人地跑啊,不跟大小和卓干了。这么个情况,咋还能干下去啊!博罗尼都一定要投降,可是霍集占还是不愿意。这个人嘛,前面说了,跟阿睦尔撒纳是一路货色。汉族同志讲不见棺材不落泪,他见了棺材也不落泪,就这么混。他死活不愿意投降,大和卓就没办法了,只好依了他。两人也不能等死呀,就准备逃跑,派人到巴达克山那边,到浩罕那边,等等,到处联系。 
巴达克山那地方,比较偏僻,是深山里头的一块小地方,外面不容易进去。那年4月份的时候,清朝援兵还没到阿克苏,霍集占就准备逃跑了,把家眷啊、行李啊,都迁到羌呼勒的赫色勒塔克,为最后逃到巴达克山做准备。那是叶尔羌西边的一个小地方。今天看,就是阿克陶、塔什库尔干和莎车三县交界的地方。说明他也知道,肯定打不赢清朝。可是他就是不投降,对抗到底。
引子(2)
库尔干风光当时,兆惠将军从“黑水营”脱困后,就带着人马去了乌什。为啥又回去呢?那是因为叶尔羌啥都没了,队伍没法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