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第159章


量产了!〃
〃唔。我今天就回去。坏消息呢?〃
〃咳,坏消息就是那个那个……怪里怪气的汉娜,咱们的优秀试飞员,写完试飞报告以后,就失踪了。〃
〃啥子?失踪了?她把飞机飞走了么?〃聂荣臻一惊。
〃那倒没有,她坐船走的。事先她要请假,我不批准。结果人家留了封信,就跑大连,上了条巴拿马货船,跑球了。〃
〃跑了?应该阻拦啊。报保卫局!〃
〃军委保卫局调查了噻,那是往返智利拉铜矿石的船。这个汉娜,要去南美洲!好像那儿有她熟人唦……她听说总司令懂德语,还就给写了封德语信,说是要去寻找什么……什么圣杯。毛主席也没在家,结果总司令说,让她去吧。〃
〃圣杯?啥子圣杯?〃
〃搞不清楚哟。某种迷信的东西?〃
〃她……不会被苏联人劫持走了么,有么得泄密问题?〃
〃现在看来,不至于。〃
结束通话,聂荣臻交代了防空注意事项,匆匆登车返回辽阳空军总部。
(702)
八月里烦恼的蝴蝶不仅飞舞在远东。
巴勒斯坦。纳哈拉勒穆沙夫。 ※
农场上一台拖拉机旁,一个戴着黑眼罩的男子,正在烦恼而吃力地阅读一封俄语来信。信经过四个月辗转才寄到他们手中。是他的外祖父写给他的母亲的。
※穆沙夫,希伯莱语,定居点。
母亲看完信哭了。探询地问他:
〃不知道你能否想些办法,摩西?〃
外祖父是乌克兰基辅地区第涅伯河上普洛乔罗夫卡村庄里唯一的一户犹太人家,是位法学博士。他的著作《什米艾尔尼基时代犹太人的历史》广为流传。
母亲哭泣,是因为年迈体衰的外祖父竟被赶出了家乡,并且不容选择。这信是从遥远的东方阿穆尔河边一个叫做〃比罗比詹〃的小城寄出的,那是苏联12年前建立的一个〃犹太自治州〃※,陆续集中了苏联各地3万6千多犹太人口。
※ 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建于1934年,人口从苏联欧洲部分迁入。
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位置示意
31岁的摩西·达扬是个受过系统训练的战士。曾是犹太人抵抗组织〃哈加纳〃(以色列国防军前身)的情报军官。他还兼任〃哈加纳〃的军事教官,并亲自编撰了《野战指南》教材。
他年轻时第一个崇拜的军人是他的教官英国人温盖特少校。后来那少校成为将军,成为著名的特种部队〃擒敌〃(钦迪特)的指挥官,在缅甸配合中国人作战,并在那里牺牲※。达扬认为,自己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教官的勇敢和机敏。
※ 达扬1937年22岁开始接受温盖特训练;〃擒敌〃是英军在缅甸的著名丛林特种部队。
四年前一次战斗中他失去了左眼。不得已戴上黑眼罩,并放弃了军事生涯。为了母亲、妻子和两个孩子,他不得不务农,以养家糊口,在集体农庄开起了拖拉机。
外祖父的命运引起他的关注。
听说遥远的东方,确实有个犹太人聚居地,是个中国的温暖的海岛。一个似乎让人可以放心的地方。却不知道在寒冷的东北亚,还有另一个强制搬迁集中的所在……
晚上,在灯下,弟弟佐理克在地图上找到了〃比罗比詹犹太自治州〃在阿穆尔河边上,遥远而荒凉。达扬有个直觉:似乎战火很快要燃烧那片土地……
年逾80的外祖父母就在那里。什么样的命运等着他们?
母亲的眼泪,一滴滴敲打在兄弟俩郁闷的心头。
(703)
辽北。铁岭-开原,威远堡。
孔庆德准将第一个烦恼是个小麻烦:他的收音机不响了。
这有什么要紧?警卫员说,明天就给他找一个来。但他抓耳挠腮,感觉不爽几年来听收音机已养成习惯,固定时间的固定节目一旦中断,很有失落感!
收音机在40年代中国的大量普及,被后代史学家予以极其高度的评价。它已成为中华民族迈进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看不见的巨大动力。
孔庆德(中)
那些散落地分布在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四万万同文同种的人民,靠着宇宙中这一缕缕不消失的电波,一天比一天更为凝聚。他们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民族意识越来越觉醒,知识传播越来越迅捷,国家大事离他们越来越近!
收音机,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谦逊地宣告了信息时代的提前来临。
习惯于开会的孔庆德觉得,开会,不如听收音机有意思。除了新闻、社论,还有音乐、歌咏,还有戏曲、评书、相声……这一尺长的木盒子真是百宝箱啊。
右上角小红灯一亮,就是一天中美好的休息时分。
警卫员不愿看到孔司令心烦意乱。悄悄把舟桥旅旅部那台收音机〃偷来〃一天,因而换来了司令员一阵笑脸可是为此,却被孟旅长追着屁股骂了三天〃小马屁精〃。
(704)
孔庆德第二个烦恼也不大。
军委调他担任〃运输工程纵队〃司令以来,再没机会捞着打仗。缴获鬼子大炮的那点光荣无法重演,着实有点郁闷。
孔庆德(炮上俯身者)
自从被〃他老人家〃卡尔迅在蒙古草原上教会开汽车,孔庆德就再没离开方向盘。全军第一个运输营、团、旅,直到纵队,都是由他担任主官。
军委直属的运输工程纵队,也延续了〃五群制〃由五个旅组成。分别是重型卡车旅、储运旅、舟桥旅、铁道抢修旅和一个教导旅。
重卡旅的大型平板车〃黄河〃型,是老家山东产的德国货,专门用来拉坦克;
储运旅的挖掘机、翻斗车也出自胶东半岛,工作量惊人机械连现在挖的洞穴仓库可比纳兰山窑洞大得太多了;人力却节省20倍,一个机械工程连等于两个人力工程团!
舟桥旅的起重车和牵引车就不用说了。此刻老孔正带着它们,受命清理开原的威远堡战场。这儿有近400辆坦克残骸需要他的清扫和〃运输工程〃。
工作还不是打扫战场那么简单。
林总命令他,要在残骸中找出至少50辆可以修复的〃T34〃型,优先送往沈阳601厂休整复原。
孔庆德组织了一轮调查,有了信心:虽然殉爆、焚毁的坦克不少,但如果使用底盘和炮塔交替、拼凑,能整理出的不止50辆(一个营)这个数。底盘最不济的,也可以给他的舟桥旅改造成架桥车。
他命令,清理彻底,即使铁渣碎片,也要拉走,回炉炼钢!
教导旅是他一手带起的老部队,每年为全军输送上万名专业驾驶人材。全军各纵队的汽车团骨干,都是教导旅输送的。这是军队摩托化、机械化的早期摇篮,也是老孔有资格骄傲的地方。
最近他把这个旅的500辆吉普车淘汰给野战部队,自己换上轻便节油的〃灵猫〃两轮驱动车。因为教导旅越野任务很少,配给油料也不多。而战场,往往一次就报销几十上百辆吉普,所以无所谓新旧。这作法一举两得。节油,还受到贺老总表扬。
只有铁道旅让他头痛。
跨越的专业太多,顾不过来,也学不会呐。他打报告,请求军委成立专门铁道兵纵队,应付日益增加的铁路作战和抢修任务。……介个介个,精力实在对付不了啦,虽然自己虚岁才35岁……
想起那些战友24岁牺牲、做着将军梦的美国小伙亨利,再想想45岁时的卡尔迅将军,还只是个中校,孔庆德感到,自己是真正的战争幸存者和幸运者。
他要好好活到生命极限,在收音机里,把当年故事告诉未来的几代人。
(705)
津轻海峡。函馆。
此刻,前日军少将栗林忠道虽无烦恼,但心情略感紧张。
曾以能征惯战著称的他,带领这支刚整编不久、被命名为〃华北联军第5纵队〃的2万人马,正趁着夜色,用近百艘小登陆艇和民船悄悄渡过19公里宽的津轻海峡,在对岸函馆市两侧登陆。
这是由旧军中受损最轻的硫黄岛守备队109师团组成的一支兵力。
他们曾是日本〃绝对国防圈〃的内卫。在硫磺岛,激昂地准备了几年的〃玉碎〃,却被粗心大意的盟军遗忘在太平洋角落。终于在折钵山下,集体聆候了天皇〃鹤声〃,一年前,陆续回乡。
栗林纵队指挥机构在九州的熊本秘密成立。兵员则在兵曹带领下分头乘坐火车,在本州最北端陆奥湾的三厩,和下北半岛的大凑两地,分散秘密集结。虽然只有几周时间,但毕竟长期训练的军事素养,使组建几乎无障碍地实现了。
原来长期担负日本北翼防御的第5方面军参谋长堤不夹贵少将,十分熟悉北海道情况。他也欣然受邀,带了参?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