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历史》第102章


从北线赶来的德军装甲部队,用钢铁和血肉阻挡苏军IS2和T34组成的装甲洪流,双方在沼泽与湖泊之间的平原和垄岗上继续搏杀。由于后勤牵制,这场搏杀显得不那么有章法。遭遇战甚至大大多于有组织的攻防。其实同样场面,在后勤不畅的西线也比比皆是。
严冬属于红军。
沉重的苏联压路机喘着粗气,摇摇晃晃,缓慢而又坚定地向西开去。
(451)
地拉那。盟军巴尔干战区司令部。
史迪威将军把腹部顶在桌子角上,忍受着胃痛的巨大痛苦。但他忧虑不安的是战局的进展。 
这里,他的战线不存在后勤牵制。除了中东囤积的数十万吨物资外,中国人整体消耗量较小也是重要原因。
接近年底,整个战局大势和自身疾病的困扰,使他流露了焦躁。几名高级指挥官中国远征军司令李宗仁、巴尔干第一兵团司令白崇禧、第二兵团司令刘伯承、和装甲52军军长关麟征纷纷受到他的质询:〃我们是不是打得过于循规蹈矩了一点?〃
两个月前,他发出《远征军扩军计划》,得到中国国内的响应。
组建正规空军、装甲兵、炮兵的吸引力,以及士兵待遇的改善,使南京和沈阳又各自决定分别派出40万和20万军队。加上原有部队,史迪威上将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大军统帅。
此外还有铁托的25万南斯拉夫部队和8万希腊游击队。而他们面对的德军及其仆从军,加起来不过70万人。
优势力量对比,加上无可争议的标准美式装备和后勤,却三个多月仍然没有拿下贝尔格莱德、雅典或索非亚之中任何一个标志性城市,推进到多瑙河边……怎么不让62岁的四星将军着急?
在战地采访史迪威将军的《时代》周刊,这期中文版刊登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巴尔干呼唤猛将》。
(452)
在派出空军的问题上,南京国民政府不甚积极。他们的主力正在国内接受退役的陈纳德将军组织的系统训练,计划时间是整整一年。
对地中海战区南京只派出2个运输机、2个轰炸机中队和1个机场勤务团,组成一个2000人的航空联队。倒是力量相对弱小的〃华北联军〃肯下本钱。
沈阳的中共为锻炼自己的空军力量,派出司令员聂荣臻和参谋长刘亚楼亲自带队,组成13个中队的飞行人员和地勤1万余人来到欧洲。从9月份开始陆续混合编入李梅少将的第15航空队。
美军航空兵也乐得有人替他们去执行危险的飞行任务。
毕竟10%的战损率,使每次出勤都有人不能回来。于是他们往往对中国空军联队从各方面给予保障和扶持,希望能够越来越有效地替代自己。
已在美国陆航高层任职的杜利特中将,对这支曾与他并肩作战的年轻空军似乎刻意照料。
短短几个月里,他调配了数百架各型飞机从教练机到侦察机、战斗机以及相关器械。加强了华北空军联队的训练,使其空勤和地勤水平日益提高。
进入1945年,即使李梅第15航空队的轰炸机群里,那些副驾驶、机枪手和投弹手岗位也多数由中国士兵担任。机场后勤队伍中充斥着东方面孔。
黄皮肤、黑头发的飞机驾驶员也逐日增多。被选派来学习并实践的飞行员,多数是东北、华北各大城市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青年,也有不少自愿从南方投入华北民主联军的学生兵。
杜利特前来意大利盟军基地视察时,对史迪威谈到:〃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共产党人可是并不落伍。这一点甚至好于国民党人。〃
几个被选拔开飞机的士官,曾在当年纳兰基地草原上学会开车。对比那时和此时学习新技术的情景,他们感叹地体会:
〃几年里,从汽车到飞机,虽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但都难不倒我们。别人能学会,我们也能学会!〃
新年来临之际,聂荣臻、刘亚楼兴奋地向来访的毛泽东汇报:
〃主席嘞,来欧洲100天里,我们已组建了自己的"B-24解放者大队"、"B-25米切尔大队"、"A-26入侵者大队"和"P-51野马大队"哟!现在拥有298架各型作战飞机,还不算运输机。连上地勤和防空兵,空军有16000多人啦。〃
毛泽东面有喜色,但并不激动。挥笔题了一幅字:
〃人民空军,任重道远。〃
欧洲大战结束时,这支空军发展到4万人、作战飞机750架、运输机400架的规模。体系完整、管理正规,成为有独立番号的完整航空队盟军第33航空队。
(453)
1944年11月美国大选,罗斯福总统赢得了第四任期。
按照日程表上的优先次序,处理了国内诸多问题后,他启动了霍普金斯计划。
为了他的战后世界格局理想,总统感到,有必要协调中国国共两党的矛盾。而现在正是最恰当时机,更早和更晚,都会损害或减低效果。
霍普金斯的计划就是:由新任、也是连任总统,向中国两党领袖发出邀请:
欢迎前来美国,参加新总统就职典礼。这个邀请理由得体又充分,而且不显得刻意和功利。
霍普金斯引用一句中国成语说:这叫及时〃调虎离山〃。
总统认可霍普金斯的观点。但他不能那样赤裸裸地说出来,委婉是必要的。
他强调:自己希望与他们亲自见面,以了解他们的意见分歧、研究美国用于支持中国战后恢复的贷款如何使用、怎样陆续到位;研究未来的中美关系,东方政治和世界格局理念;研究一个古老国家如何恢复她往日的尊严,和一个新兴国家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定位……
为强调两位客人应邀赴约的必要性,打消他们因故不肯前来的潜在可能,罗斯福在邀请中加上这样的词句:
〃1945年,和我的下一任期中的一切事务,都将是如此地史无前例和富于挑战,我不希望等我的健康恶化到使我无暇兼顾千头万绪的东方事务的时候…… 
〃我期待着,在繁忙工作还没有使我的身体衰弱下去之前,完成这次会见。〃
(454)
此时的中国,民间上下涌动着〃重建家园〃的思潮。
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对于内战再起有一种本能的反感。
政治上对立的双方,确实萌动着某种对抗的风险。然而由于谁都没有以武力彻底解决对手的切实把握,也认识到对方军事潜力不可低估,己方的军需储备远远谈不上充足,所以一时都无从下手。
中国两党领导人无法谢绝美国总统的邀请。
于是纷纷安排手中的国内事务,准备他们各自绕过地球的旅行。
国民党方面略感勉强,私下认为,罗斯福总统的邀请不够对等。但既然对手方面已经欣然受邀,那么自己不去也不行不礼貌、造成被动不说,起码不能让对手专有这类机遇吧。
而共产党方面早就对此怀有期待,甚至曾经投石问路※。当然他们还不能设想自己这边单独受到邀请的场面,但对罗斯福的好感,是顺理成章的。
※史实:1944年10月,毛泽东、朱德曾通过美军延安观察组赫伯特·希契海军中尉带信给金上将并转总统,表示希望访美,探讨联合作战意向。卡萝尔·卡特,《延安使命》,185页。
(455)
1944年12月,毛泽东从旅顺港启程,乘坐〃太行号〃巡洋舰,向西进发。
他选择的路线是途经印度洋、红海和地中海。他想顺便看望那里的远征部队。并希望会晤他感兴趣的另一位著名游击战领导人:铁托将军。
之后,他将穿过大西洋,抵达美国东海岸,从纽约上岸。
〃太行号〃前身是原日本巡洋舰〃大淀号〃,满载排水量超过万吨。设计考虑是作为潜艇舰队指挥舰,装有大功率长波电台。太平洋战争后期,曾短期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舰载〃水上飞机格纳库〃被改造成总司令部,拥有〃强力、完备〃的指挥通讯设施。
现在它是〃北洋舰队〃旗舰。
护航的〃井冈号〃,是缴获后才下水的一艘全新巡洋舰,以日本河流〃酒勾川〃命名(阿贺野级)。排水量7300吨。为追求高速性,设计长宽比为1:11,舰身细长美观,航速达36节。
此前,两舰已先后三次航行地中海,为巴尔干运送部队。可谓轻车熟路或者〃轻舟熟路〃了。
这次舰上载满华北人民慰问中国远征军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