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三部曲之毛泽东与蒋介石》第100章


一、蒋总统便于政策的转变,主动下野。
二、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宣布和平主张。
三、和谈由行政院主持。
另外还就和谈作了准备工作。
这些密谈内容,后来就反映在蒋介石的《元旦文告》之中。对于蒋介石的求和,毛泽东除了在为新华社所写的评论《评战犯求和》之中痛加驳斥外,还于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四日,正式发表了《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关于时局的声明》,作出答复。
毛泽东在《声明》中,尖锐地指出,“中国第一名战争罪犯国民党匪帮首领南京政府伪总统蒋介石,于今年一月一日,提出了愿意和中国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建议”,是“为着保持国民党政府的残余力量,取得喘息时间,然后卷土重来扑灭革命力量的目的”。
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共产党认为这个建议是虚伪的。这是因为蒋介石在他的建议中提出了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等项为全国人民所不能同意的条件,以为和平谈判的基础。这是继续战争的条件,不是和平的条件。”
毛泽东代表中共提出了著名的和平谈判八项条件:
一、惩办战争罪犯;
二、废除伪宪法;
三、废除伪法统;
四、依据民主原则改编一切反动军队;
五、没收官僚资本;
六、改革土地制度;
七、废除卖国条约;
八、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接收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所属各级政府的一切权力。
内中列为首条的“惩办战争罪犯”,这战争罪犯指的是哪些人,自然应是很具体的。蒋介石当然名列其中,而且毛泽东已很明确称之“第一号战争罪犯”、“头号战犯”。至于详细的名单,新华社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曾发出电讯《陕北权威人士论战犯名单问题》,已一一开列。值得提一句
的是,这“陕北权威人士”指毛泽东,而毛泽东当时在河北西柏坡,并不在陕北,只是为了迷惑蒋介石,用了“陕北权威人士”名义。这电讯,明明发自西柏坡,也用了“陕北电”之类字眼。
这《陕北权威人士论战犯名单问题》,全文如下:
此间各界人士谈论战争罪犯的名单问题。某权威人士称:全部战争罪犯名单有待于全国各界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但举国闻名的头等战争罪犯,例如蒋介石、李宗仁、陈诚、白崇禧、何应钦、顾祝同、陈果夫、孔祥熙、宋子文、张群、翁文灏、孙科、吴铁成、王云五、戴传贤、吴鼎昌、熊式辉、张厉生、朱
家骅、王世杰、顾维钧、宋美龄、吴国桢、程潜、薛岳、卫立煌、余汉谋、胡宗南、傅作义、阎锡山、周至柔、王叔铭、桂永清、杜聿明、汤恩伯、孙立人、马鸿逵、马步芳、陶希圣、曾琦、张君劢等人,则是罪大恶极,国人皆曰可杀者。应当列入头等战犯名单的人,自然不止此数,这应由各地深受战祸的人民酌情提出。人民解放军为首先有权利提出此项名单者。例如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在作战中施放毒气,即已充分地构成了战犯资格。全国各民主团体皆有权讨论和提出战犯名单。
第十部分:风卷残云蒋介石忍痛宣告“引退”
读了毛泽东的《声明》,蒋介石称之为“哀的美敦书”。“哀的美敦”即拉丁文“Ultimatum”的音译,原意为“最后通牒”。
特别是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败局,在一月里震撼着南京城。蒋介石别无选择,只有下野了。
一月十九日,在南京黄浦路总统官邸,蒋介石面对党政要员们谈了对毛泽东《声明》的看法:“毛泽东对时局的声明大家想必都看到了。他提出在八项条件下的和平谈判,这些条件太苛刻了,我是决定下野了。现在有两个方案请大家研究,一个是请李德邻出来谈判,谈妥了我再下野;另一个是我现在就下野,一切由李德邻来主持。”
蒋介石提到的李德邻,即李宗仁。
两天后,蒋介石便决定下野。
蒋介石不早不晚,选择了一月二十一日这一天宣布下野:二十日,杜鲁门宣告就职美国新一届总统;二十一日,则是艾奇逊宣告就任美国国务卿。
杜鲁门对于蒋介石早已不悦,所以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希望在中国“换马”。蒋介石自然也就对杜鲁门不悦,一九四八年冬美国竞选总统时,蒋介石派陈立夫赴美,对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杜威表示支持,这当然更使杜鲁门对蒋介石不满
。不料,杜鲁门在竞选中获胜,使蒋介石深为沮丧。正因为这样,蒋介石选择了杜鲁门再度出任美国总统之日后一天,宣告下野。
接替马歇尔成为美国新国务卿的艾奇逊,对蒋介石选择了那么个日子下野,说道:“我就职的那一天,委员长辞职了,把那个共和国的总统职位交给副总统李宗仁将军。但是,他在辞职以前,已把中国的外汇和货币储备全部搬往福摩萨,并要求美国把预定运往中国的军事装备改运福摩萨。这就使李将军既无经费又没有军事装备的来源了。”《艾奇逊回忆录》,上册,上海译文出版社一九七八年版。
艾奇逊提到的“福摩萨”,即台湾。那时,蒋介石已预感可能在中国大陆无法立足,在作退往台湾的准备了。
二十一日那天中午,蒋介石在总统官邸宴请军政要员,宣布下野。蒋介石以低沉的语调,说了这么一番话:“军事、政治、财政、外交皆濒于绝境,人民所受痛苦亦已达顶点。我有意息兵言和,无奈中共一意孤行到底。在目前情况下,我个人非引退不可,让德邻兄依法执行总统职权,与中共进行和谈,我于五年之内绝不干预政治,但愿从旁协助。希望各同志以后同心合力支持德邻兄,挽救党国危机。”
蒋介石拿出事先拟好的《引退谋和书告》,请李宗仁在上面签字。这一文告即蒋介石下野宣言:
战事仍然未止,和平之目的不能达到。人民之涂炭,曷其有极。为冀感格共党,解救人民倒悬于万一,爰特依据中华民国宪法第四十五条“总统因故不能视事时,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之规定,于本月二十一日起,由李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
宴散之际,蒋介石宣布,他今天就离开南京。
李宗仁及军政要员当然要为他送行,他却借口还有事情要处理,飞机起飞时间未定,不必送行。
蒋介石临行,其实并无要事处理。他的汽车离开总统府,直奔中山陵。他在那里流连、沉思,内心不胜痛楚。下午四时十分,蒋介石乘“美龄”号专机起飞。他特地嘱咐,专机在南京上空盘旋一圈,让他多看一眼。
待李宗仁和军政要员们闻讯赶到机场,他早已离去……后来,蒋经国在《危急存亡之秋》一文中,写及蒋介石引退的三个原因:(一)党政军积重难返,非退无法彻底整顿与改造;(二)打破半死不活之环境;(三)另起炉灶,重定基础。
蒋介石在杭州逗留了一天。照他的惯例,每一回下野,总是“下”到他的家乡奉化溪口。
第十部分:风卷残云李宗仁“代行总统职务”
《论语》曰:“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历来讲究“名”。
蒋介石下野了,李宗仁算什么呢?李宗仁之“名”,便颇费周折。
国民党中央社为蒋介石下野发布消息,说蒋介石“因故不能视事”而“引退”,称李宗仁为“李代总统”。
中央社发出这一电讯后,迅即加以更正,称李宗仁为“李副总统”。这一更正表明,虽然蒋介石“因故不能视事”,但他依然是中华民国总统,而李宗仁只是“代行总统职务”,李依然是中华民国副总统。
其实,关于李宗仁之“名”,早在蒋介石下野的凌晨,白崇禧便从武汉给李宗仁打长途电话,叮嘱他:“必须当继任总统,不能当代总统。”
蒋介石当然不可能让李宗仁当“继任总统”。弄来弄去,李宗仁最后的“名”是“代行总统职务”的副总统。
李宗仁尚未上台,行政院院长孙科就已跟他唱起反调来了。孙科在一月十九日,以行政院的名义给各国驻南京使节发出通知,要他们迁往广州——因为行政院要迁往广州。?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