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10-第1章


世界五千年 
… Page 2…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名字为世人所知,她是南宋时候最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流 
传到今天,仍有许多人对其中一些优美的词句出口能诵。李清照是中国文坛 
上一颗永远闪耀的星。 
李清照出生在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原籍山东历城,即今天的 
济南府。济南是个处处清泉荡漾的美丽地方,李清照在这儿度过了最早的三 
年时光。3岁那年,她就随父亲李格非迁到东京去居住了。东京即今天的开 
封市。 
李格非,字文叔,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学生,在学问和散文创作方 
面很有成就。李清照的母亲王氏也是一名大家闺秀,出身于壮元之家,写得 
一手好文章。调入东京后不久,李格非便升任礼部员外郎。他的文章写得很 
好,得到当时最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即苏东坡的高度赞赏。他不仅是一位文学 
家,而且对金石字画和古代文物也很有研究。更可贵的,李格非品格高尚忠 
直,忧国忧时。他对当世的达官贵人不顾国家治乱、一心经营园林的行径十 
分不满。为了警时醒世,他根据自己的见闻,写了《洛阳名园记》,寄托自 
己的感慨。他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肃,他常说:文章是不能马虎草率从事的, 
如果不以“诚”作为文章的精髓骨干,是不可能写得好的;只有字字如同从 
肺肝中流出,才能高步众作之上。 
每当李格非写作时,童年的李清照便侍立案侧,父亲一篇文章刚脱槁, 
她就过目成诵了。有竹堂外的小院,是李清照儿时的乐园,那劲挺的翠竹, 
那多窍的湖石,以及洒落在小径上变幻不定的竹影,都在她童年的心灵中描 
绘出了鲜明的影像。成年后她喜画竹石,正是对儿时生活的追忆。李格非夫 
妇的思想很开通,并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类的迂腐之见,在这样的家庭中 
成长起来的李清照,从心灵到身体都得到了健康的、正常的发展。她那渊博 
的历史知识,出众的文学天赋以及豪爽坚强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父 
母对她小时候的教育。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一直是在东京度过的。东京是当时北宋的都城,是全 
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当时虽然国家政治面临着危机,但文化艺术却正处在鼎 
盛时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长期担任文化官员,经常与他交往的大都是文 
学艺术界的名流大家。在这样优越的环境里,李清照耳濡目染,在少女时代 
就充分显示了她的卓越的文学修养和多方面的才能。她能书,笔势清真可爱; 
善画,她的竹石、人物图卷一直为后人宝传;她的古文笔力逼近她的父亲, 
无论难易,均能运笔自如,曲折尽情,“文章落笔,人争传之”;尤工于诗, 
完全是一种大家风范,“无愧于古之作者”;她的词作,婉丽新巧,往往出 
人意表,更是脍炙人口。早在出嫁之前,李清照的诗名就传扬京师了。她的 
一些诗句,如“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少陵也自可怜人,更待来年 
试春草”等,刚一传出去便被人们广为传诵,认为是难得的好诗。连平时从 
来不肯夸奖别人的大诗人晁补之,看到李清照的这些诗句之后,竟赞不绝口, 
逢人便说“李清照小小年纪,写得如此好诗,真是世上少有的奇才!”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聪明而开朗活泼,她从不愿意整天死守着闺房呆坐 
着。父母亲都是有学问而且豁达大度的人;也很少限制她的思想自由和行动 
的自由,所以她除了在父母的指导下,勤奋地读书作文外,她也像当时的许 
多贵族少女一样,喜欢斗草、踏青、荡秋千等游戏,在春秋天气晴好的时候 
… Page 3…
偶尔也会约伴结队去近郊的溪亭园池划船。北宋时代的东京城,四周一百里 
之内,到处都是景色优美的园林。所以,每年清明前后,重九左右,东京城 
里的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地出城去游玩。只见到处是彩车宝马、俊男倩女,真 
是热闹繁华极了。对于这段美好幸福的少女生活,后来,李清照一直非常留 
恋。她曾有几首词作回忆当年的生活情景,先看这首著名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是记一次愉快的郊游。但作者并没有铺叙郊游的过程,而只是截 
取日暮归舟时一幕,加以集中的描写。你看:沉醉中小舟闯入藕花深处、进 
退两难的狼狈,“争(怎)渡?争(怎)渡?”迷失了归路的姑娘们的同声 
惊呼,加上从睡眠中惊起的鸥鹭,构成了一组生气盎然、雅趣横生的画面, 
充分表现了诗人乘兴而往、兴尽而归的愉悦心情。我们甚至可以感受到她那 
颗热爱生活的年轻的心的跳动。 
东京郊外的春天美,秋天也同样引人入胜,请看李清照描写湖光山色的 
另一首词《怨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 
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 
似也恨,人归早。 
这首《怨王孙》描绘暮秋湖上的风物,形象多么鲜明生动。这么美好的 
水光山色,游客竟然不去细细品味便匆匆归去,多不知趣!连眠卧在沙汀上 
的鸥鹭都生气了,当游客经过时,它们连头也不抬,它们不想理睬这些辜负 
了美景良辰的人。那“说不尽无穷好”的湖上风光,经这一点,境界全出来 
了,手法真是太高明了。 
早年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创作的词都比较香软细腻。她曾写过一首 
《如梦令》,其中的“绿肥红瘦”竟成了她一时的雅号。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 Page 4…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与上文引用的那首《如梦令》描绘的季节不同,大概这是暮春的一天清 
晨,李清照从浓睡中醒来,觉得昨晚的酒意尚未全消。侍女正在卷帘,从轩 
窗中弥漫过来的淡淡寒意使她清醒了许多,她突然想起昨夜有一阵子风刮得 
很猛,雨脚虽然不密,但却把轩窗打得噼啪作响。这一夜的风雨,该不会把 
花都打坏了吧?这首令词是从晚唐诗人韩偓的一首绝句——“昨夜三更雨, 
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引申点化而成,但比原作内 
容丰富,刻画更见匠心。她在短小的篇幅内,引进了两个年青女子的对话, 
形神兼备,真是别开生面。全词写得波澜起伏,曲折多姿:由昨夜风雨引起 
“试问”,这一问极有情意;却答以“依旧”,答得极淡,毫不经意;顺势 
又引出“知否”以下三句。“绿肥红瘦”四字不单语新意隽,而且蕴含着无 
限凄惋的惜春深情。无怪乎当时人士莫不击节叹赏,自叹弗如,并送给李清 
照“绿肥红瘦”的雅号。 
在这样平静而幸福的环境中,李清照送走了童年、少年,迎来了青年时 
代。宋徽宗建中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遵从父母之命,与才华横溢 
的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了。明诚字德甫,密州诸城 (今山东省诸城县) 
人。诸城又叫东武,所以明诚的著述总是署作“东武赵明诚”。他是赵挺之 
的幼子。当时赵挺之担任吏部侍郎,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虽是同朝当官, 
平时却不大来往。赵明诚非常爱好读书,而且有一个爱好,就是喜欢收集、 
鉴赏古今名人字画、文物和金石铭刻的作品。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能作诗, 
会填词,写得一手雅洁的散文,尤其擅长文献校勘、金石鉴赏。他是位学者 
型的青年。李格非对这位太学生的人品学识相当器重,所以将爱女许配给他。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