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和申》第2章


像我们这样的教育界的门外人,尚有此忧,何况如纪连海先生? 
如今人们脚步匆匆,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读书鉴史。然而不能没有的,是要在路边立起或扶正几块指引路径的标识。 
纪先生做的,正是这样的事。 
和男帐?br />
说起和男彰峙潞芏喽琳叨蓟岽砦蟮娜衔瞳|嘛,当然是姓和名病U庖换兀钗换拐娴氖撬荡砹恕!?br /> 犯了错误,也不都是读者的责任。在现今所有的关于和挠笆泳缱髌贰ā对紫嗔趼薰贰ⅰ短萃兰拖啊泛汀肚⊥醭吩谀冢械木缜槔锩娴娜宋锒际侵苯映坪艉瞳|为“和钡摹!?br />
其实,这真是大错而特错了。 
那么,真实意义上的和Ω眯帐裁础⒔惺裁茨兀俊?br />
和铡芭レ锫皇稀保票#涎б院蟛庞裳5南壬拿泻瞳|。 
也就是说,他的全名应该是叫“钮祜禄?善保”;后来改名字叫和势淙Ω檬墙小芭レ锫唬亢瞳|”。在本书后面的内容里,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就直呼其名为和!?br />
“钮祜禄氏”,这是一个满洲人的姓氏,一个很不平凡的姓氏。 
传统上,汉族人的姓一般来讲是一个字,是为单姓,如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之类;也有少数是两个字的复姓。 
这些汉族人的两个字的复姓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是因地名而得如东郭、南郭、东门、西门、左丘等; 
第二是因官名而得如司马、司徒、司空、司寇等; 
第三直接来源于少数民族的姓如宇文、慕容、第五、万俟等。 
清朝的时候,满洲人单姓的很少,一般都是两个字以上的复姓。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十分之三是见于其先祖《金史》中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蒙古族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这些满洲人复姓的命名原则与汉族人的复姓的命名原则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是因部落名称、地域名称而得的姓:最为典型的如慈禧太后的姓氏“叶赫纳喇氏”:“叶赫纳喇氏”又被后人简称为“纳喇氏”、“那拉氏”。这其中,“叶赫”是部落名称;“纳喇”是当地的一条河流的名称,也就是地域名称。除此之外,还有居住在马佳地方的“马佳氏”、居住佟佳地方的“佟佳氏”(“佟佳氏”是满洲人最大的姓氏)、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宁古塔氏”、居住乌苏里江边的“乌苏里氏”等; 
第二是直接来源于其他少数民族的姓:如“博尔济吉特氏”等。“博尔济吉特氏”源出于蒙古的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孛儿只斤氏”原是蒙古民族的民族英雄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姓氏—也就是说“博尔济吉特氏”的人们原本应该是铁木真(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孛儿只斤”的原意为“蓝眼睛的人”—也就是说“博尔济吉特氏”这个姓氏的人们原本应该有一些欧洲人的血统。1912年满清政权灭亡后,原来满洲族和蒙古族的“博尔济吉特氏”已经改姓鲍、包、宝等姓。也就是说,今天满族和蒙古族中姓鲍、包、宝的人,他们都应该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 
第三是以所崇拜的图腾作为姓氏的:最为典型的如和男铡芭レ锫皇稀钡取!?br />
“钮祜禄氏”家族在大清朝可是一个很大、很古老的姓氏,清朝时期编撰的《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里面有关于这个姓氏来源的详细记载。这本书里记载说“钮祜禄氏”是满洲人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是女真时期就有的一个姓氏。这本书里面还记载说“钮祜禄氏”原来主要分布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长白山区。 
“钮祜禄”,满语原来的意思是一种凶猛的动物“狼”。“狼”是满族的先世女真族崇拜的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女真人出于对“狼”的崇拜,而以其为姓氏。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钮祜禄”这个姓氏的称谓曾几度变化:辽代称“敌烈氏”,金代称“女奚列氏”,元代称“亦气烈氏”,明代开始称为“钮祜禄氏”。 
“钮祜禄氏”是典型的“一氏冠两姓”的满洲姓氏。有一些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在清朝灭亡后按照“钮祜禄氏”的汉语第一个音节的音译改姓“钮”了,还有更多的这个姓氏的满洲人则是按照“钮祜禄氏”一词的汉语意译“狼”的谐音而改姓为“郎”。也就是说,今天“钮”姓或“郎”姓的满族人,其先祖都应该与和南茸嫱濉!?br />
清朝灭亡后,很多复姓的满族人也都像“钮祜禄氏”一样,都已经改为单姓了。如爱新觉罗,原来的意思是“金”,清朝灭亡后很多原来姓“爱新觉罗”的人都已经改姓“金”了;也有少数没有改的,如不久前刚刚过世的爱新觉罗?启功先生。又如慈禧太后的姓是“叶赫那拉”,清朝灭亡后很多这个姓的人大都已经改姓“叶”或“那”了。 
在满族的历史上,还有满洲八大姓的说法,现今通行的说法指的是:佟(佟佳)、关(瓜尔佳)、马(马佳)、索(索绰罗)、齐(齐佳)、富(富察)、那(纳喇)、郎(钮祜禄)八姓。此外尚有将伊尔根觉罗、舒穆禄、费莫、董鄂、辉发、乌喇、兆佳等姓氏列入。关于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读者参见《满族八大姓》一书。 
和募幔?)
满洲人,不但有八大姓,还有八旗制度。每一个满洲人都应该是在旗的,和募彝ヒ膊焕狻!?br /> 说起八旗制度,我们的读者并不陌生。 
八旗制度起源于牛录制。其前身是女真人建立的金政权时期(1125~1234年)实行的“猛安谋克制度”。满洲人(其前身为女真人)出兵或打猎,按族党屯寨进行。每人出一支箭,十人为一牛录(汉语“箭”的意思),其中有一首领,叫“牛录额真”(汉语译为“佐领”)。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在牛录制的基础上建立了黄、红、白、蓝四旗,分别打黄旗、红旗、白旗、蓝旗。四十三年(1615年)扩大为八旗。原四旗名称冠以“正”,另四旗名称以黄、红、白、蓝冠以“镶”,即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新增的四旗的旗子,镶黄旗的旗子在黄色旗上镶红边,镶白旗的旗子在白色旗上镶红边,镶红旗的旗子在红色旗上镶白边,镶蓝旗的旗子则在蓝色旗上镶红边。 
每旗原则上应该包含二十五个牛录,每个牛录有三百人,共计七千五百人。但是实际上,每旗的牛录数量都是不一样的、都不是固定的、都是随时可以按照皇帝个人的爱好而不断变更的。如努尔哈赤在位时期的八旗牛录数量大致是这样分布的:正黄旗四十五个牛录,镶蓝旗三十三个牛录,镶红旗二十六个牛录,正红旗二十五个牛录,正白旗二十五个牛录,镶黄旗二十个牛录,正蓝旗二十一个牛录,镶白旗十五个牛录。 
牛录的长官叫牛录额真。五个牛录为一个甲喇(汉语“队”的意思),首领叫甲喇额真(汉语译为“参领”),五个甲喇为一个固山(汉语“旗”的意思),首领叫固山额真(汉语译为“都统”)。每个固山设左右两个梅勒额真(副都统)。一个固山即为一旗。八旗的最高统帅叫“汗”,先是努尔哈赤,后是皇太极。固山额真由其子侄担任。努尔哈赤与各旗旗主都有精锐卫队,叫“巴牙喇”。 
八旗制度是军政合一,兵民一体的军事政治制度。牛录额真(“佐领”)既是生产的组织者又是战斗的指挥者,其所属的每个成员都既是生产者又是战斗者。作为军事制度,有前锋、骁旗和护军之分:前锋披坚甲,持武器冲锋在前;骁旗披轻甲,从后冲击;护军是精兵,相机行事。 
八旗制度还是一种经济制度:各种行政经费是按牛录为单位分摊。每个牛录派男丁十人和牛十头在空地上种粮食,收获的物品都要归公。 
八旗制度还是一种行政制度:各级大小官员除是生产的组织者、战斗指挥员外,还是行政官员,八旗充当了国家机构。 
努尔哈赤创建了满洲八旗,皇太极又发展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一共有二十四旗。以后又将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也就是打胜八旗。但是?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