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第7章


过去,许多著作对毛太华从江西到云南的情况记载,一般说他是在“元至正年间,避乱由江西吉州龙城迁云南澜沧卫”。
而现在保存在云南永胜县文物馆的、毛太华第14代孙毛亨周的墓碑碑文记载:
始祖宦游北赕越数载,卜居凤山之北(即凤羽毛家湾)……
据《滇考》、《永胜县志》记载,今永胜县在唐贞元十年(794年)时,称“北方赕”。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今永胜改称“北胜”。“北胜”一名,历元、明、清三朝,沿用了418年。明朝初年,北胜俗称“北赕”。毛亨周的碑文记载“始祖宦游北赕越数载”,证明毛太华是在明洪武元年(1368年)以前数载从江西到云南的。也就是说,毛太华是在元末到云南的。
毛太华到云南后其情况怎样呢?据《云南简史》和《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军平定云南后,为了巩固领地,确保一方稳定,便在北胜州招募军士扩充军队。在这样的情况下,毛太华应招从军,开始了农耕、练兵、作战的屯戍生涯。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王朝为统治金沙江上游地区,在北胜州设置军政合一的澜沧卫军民指挥使司,正式推行“寓兵于农,屯民实边”政策。
第二年,首任澜沧卫指挥史王佐决定筑建澜沧卫城(今永胜县城)。
《乾隆永北府志》记载:“永北府城即澜沧卫城,归为北胜州。明洪武二十九年,指挥王佐筑砌砖石,周围五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城脚厚五尺,垛口厚一尺八寸,环以水壕,四门各建城楼一座。旧名:其东楼曰‘迎旭’,南曰‘来薰’,西曰‘扬辉’,北曰‘拱极’。”
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是什么(1)
过去在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成分。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是世界著名的领袖人物,同样存在一个家庭成分问题。
那么,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是什么?
许多国内外人士到韶山参观,当向毛泽东旧居和毛泽东纪念馆的讲解员或韶山的官员提出这个问题时,他们都说毛泽东的家庭成分是纯朴的农民家庭或革命家庭。然而,如若翻阅国内外出版的有关著作,对毛泽东家庭成分的记述则说法不一。
1936年10月,毛泽东与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谈话时说:
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年轻的时候,因为负债过多而只好去当兵。他当了好多年的兵。后来,他回到我出生的村子,做小生意和别的营生,克勤克俭,攒积下一点钱,买回了他的地。
这时我家有15亩地,成了中农,靠此每年可以收60担谷。一家5口一年共吃35担——即每人7担左右——这样每年还有25担剩余。我的父亲利用这些剩余,又积蓄了一点资本,后来又买了7亩地,这样我家就有“富”农的地位了。〔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版,第105~106页。
而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系美籍教授施拉姆,在其《毛泽东》一书中对毛泽东家庭成分的评述却是这样的:
虽然中国农村非常贫穷,一个人生活稍有宽余,即足以定为“中农”甚至富农,但毛泽东也可能稍微夸大了他家的阶级成分。这可能是因为他从前经常同父亲发生激烈冲突而对他不那么孝敬了;也许是他在1936年想借此说服学生中间的许多富农子弟,他们的阶级出身并不一定妨碍他们参加革命活动。无论如何,不管毛泽东的父亲后来拥有多少财产,他出身贫农这一点肯定对其家庭有深刻影响……〔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88年8月版,第1~2页。
施拉姆这些评述中,可以明显看到他对毛泽东家庭成分的自述,持有不同的观点。显然,他认为毛泽东自认是富农,是出于其他用意“稍微夸大了他家的阶级成分”,正确地应当说毛泽东出身贫农。
日本著名学者大泽升在《中国向何处去》一书中,则记述毛泽东是“富裕中农的长子”。〔日〕大泽升著:《中国向何处去》,三一书房1988年4月版。
然而在我们国内,众多的人都认为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应当是贫农。其理由是:
早在1929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就没收了毛泽东一家在韶山的全部房屋、家产和田地。1950年,全国在广大农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是根据解放前3年拥有的家产(主要是不动产)来划分家庭成分的。湖南是1949年8月5日和平解放的。湘潭解放的时间是1949年8月9日。韶山人民迎来解放大军的时间是1949年8月15日。韶山解放前的3年,即为1946年。那时,毛泽东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收的家产仍未归还。据此,有人认为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应为贫农。
有的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毛泽东的家产虽然早已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没收,但他父亲健在时,置买了22亩田地,家中只有5口人,平均每人占有土地4亩多,而当时韶山平均每人只能占有九分三左右的土地。除此,毛泽东的父亲还雇过长工。因此,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应该评为富农。
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到底应该评为什么呢?这事可把当时负责土改工作的韶山乡(当时为清田乡)农会主席兼乡长毛寅秋难坏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毛泽东早在1936年同斯诺谈话的内容,心想:按毛泽东家原有的财产,应该划为富农。但把富农的成分划在一个伟大革命领袖家,怎么行呢?他左右为难,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写信请毛泽东答复。
毛寅秋给毛泽东写的信,大意是:家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您的亲切关怀下,土改工作现已进入划成分、分田地的阶段了。您知道,韶山是山多田少,初步推算,每人平均九分三左右,不知您老家有几口人在韶山分田?特向您汇报,请指示。
乡政府的郭秘书看了毛寅秋写给毛泽东的信,感到内容比较含糊,便说:“那成分的事,怎么没有讲呢?”
毛寅秋回答说:“主席看了信,便会晓得我们的意思。”
果然,信发出不久,毛泽东就趁毛岸英、毛岸青回韶山之便,向韶山乡转达了他的意见。具体说有以下三点:
一、所有财产分给农民。
二、划分富农,责无旁贷,付来300元作为退押金。
三、人民的政府执法不徇私情,照政策办事,人民会相信政府。
就这样,韶山乡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把毛泽东的家庭成分划为富农。但过去向到韶山参观的国内外人士介绍毛泽东的家庭情况时,一般仍不讲毛泽东出身富农家庭,而说是纯朴的农民家庭或革命家庭。
毛泽东家真正的隔壁邻居是谁(1)
1961年5月24日,越南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主席胡志明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时,看到西侧那座茅草屋顶房子的门口处挂着一个写有“邻居”二字的牌子,便问:“毛主席他家的隔壁邻居是谁?如今在哪里?”对这个问题,所有陪同人员,包括毛泽东故居的讲解员,都说不知道。
1966年7月20日,英国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到韶山参观,也曾询问毛泽东家隔壁的邻居是谁,同样未获得明确回答。
1991年11月2日,斯里兰卡自由党主席、前政府总理西丽玛沃·班达拉奈克夫人,到韶山参观毛泽东故居时,也提出隔壁邻居是谁的问题,同样无人能够明确回答。
毛泽东,是韶山的骄傲。韶山,是毛泽东成长的摇篮,也是革命的教堂,因而每年都有众多的人到这里参观学习。近几年,出现了“毛泽东热”,每年到韶山参观旅游的人数都多达百万。他们到毛泽东故居参观时,许多人都想了解毛泽东家隔壁邻居的情况。然而,毛泽东故居的讲解员,甚至包括韶山的一些后生在内,对有关毛泽东家隔壁邻居的情况,都说不清道不明。
那么,毛泽东家这个隔壁邻居是谁呢?与毛泽东家的关系如何?此邻居的后代如今在哪里?对这些问题,一些报刊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论著,其记述有许多不同的说法。
1963年6月,群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的足迹》一书记载:
韶山上屋场毛泽东旧居,当年居住着两户人家。东边为毛泽东家,西边为邻居邹氏家。两户人家在此一道过着辛苦耕织的农家生活。曾维东、严帆著:《毛泽东的足迹》,群众出版社1993年6月版,第2页。
1992年9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与韶山》记载:
毛泽东的诞生地和他在这里度过16个春秋的韶山冲上屋场,是一栋湖南农村常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