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第121章


宥崛《蓖恋匾汛?000万公顷喜多一雄:《满洲开拓论》,明文堂;1944;第364页。;是原计划的1倍多。事实上日本殖民者已经成为中国东北最大的地主。
在掠夺农产品方面,日本侵略者推行“粮食出荷”(即强制农民交售粮食)政策,抢夺中国农民的劳动果实。如果说在伪满初期,日本侵略者主要是通过农业统制机构搜刮粮食的话,那么从日本全面侵华以后,更变本加厉地实行强制摊派,疯狂搜刮农产品。1941年4月日伪制定了《农产品增产搜荷方策要纲》,开始实行“出荷预约”制度,即以提供预付款为条件,强行要农民签订“出荷契约”,秋收后按契约收购粮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对农产品的搜刮更加疯狂。关东军提出:“满洲之农业政策,不止于国内(指中国东北)自给自足,而尤应成为东亚粮食供给之基地,成为特殊农产品供给的源泉”。《档案选编》(3),第288页。1942年底,日伪制定了《战时农产品出荷对策要纲》,要求“军官民一体共同努力,对农产品强制进行彻底征收”。《满洲国史·分论》(下),第111页。
从“粮食出荷”的实施情况看,征购摊派量连年增加,征购量占生产量的比重也逐年上升。1939年粮食产量1599万吨,征购量414万吨,占259%;1941年产量1665万吨,征购量552万吨,占332 %;到1944年,粮食产量1743万吨,而征购量增至893万吨,占513%。从1939~1944年,日伪强制征购农产品累计达36449万吨。
征购量的增加和征购率的上升表明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农民的压迫和对农业掠夺的不断加深。“粮食出荷”是中国农民的灾难。每到征购时期,日伪派出督励班,逼迫农民出荷。对达不到征购量的农户,督励班便翻箱倒柜四处搜索,被农民称为“滴水漏”。许多农民因交不上出荷而遭毒打和逮捕。仅在伪奉天省,1942年春季就有1136人因“不交出荷粮”而被逮捕,次年同期达到3000多人。张福全:《辽宁近代经济史》,第477页。有的农民被逼迫得上吊自杀、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粮食出荷”政策完全是法西斯殖民主义的掠夺政策,征购价格仅为市价的1/10~1/20。农民在被迫将生产粮一半“出荷”后,还要交租,所剩种子、饲料和口粮微不足道,遇到灾年,甚至连种子和口粮也要交出去。而日本殖民者将搜刮来的粮食大量运往日本。1942年运往日本的粮食为260万吨,1943年为320万吨,1944年为390万吨。此外,这三年还运往朝鲜100万吨,以换取大米供给日本;运往关东州21万吨,以换取芝麻、花生等供日本榨油;运往华北伪政权110万吨,以换取棉花、煤等充作关东军的军用物资。《档案选编》(14),第549页。另外,关东军每年还要搜刮100万~120万吨粮食充作军粮。《档案选编》(14),第502页。
由此可知,日本法西斯实行战争经济统制政策,疯狂掠夺东北的土地和农产品,给东北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造成了极大的灾难,给东北农业资源造成了极大破坏,使农业经济严重衰退。
日本侵略者除在工业、农业、能源等主要产业部门进行掠夺之外,还在林业、渔业等其他各经济部门进行了掠夺,给东北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整个沦陷时期,东北经济在以关东军为代表的日本法西斯强制推行战争经济政策之下,呈现出畸形发展的状态和不断被破坏走向衰退的趋势。日本侵略者所进行的“开发”绝无“功绩”可言,只能是对人民的犯罪和对历史的反动。
第七部分:关东军与伪满经济关东军的文化奴役政策
第十二章关东军的法西斯文化专制
第一节关东军的文化奴役政策
伪满政权建立后,日本关东军一跃成为伪满政权的真正主宰者,成为伪满的太上皇。它依据日本内阁于1933年通过的《满洲国指导方针要纲》所规定的全方位对伪满的统治政策,在中国东北建立起法西斯殖民主义的极权统治,而思想文化统治则作为其殖民统治的一个侧面,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极其野蛮、残酷和不容忽视的;与军事、经济、政治等其他殖民地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贯穿于日伪统治的始终。在伪满14年的殖民统治中,思想文化统治政策随着关东军的殖民统治的加强和军事侵略的升级而不断改变和进一步强化。在殖民统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甚至起到超乎于武力的作用。
早在日伪统治初期,关东军就利用傀儡溥仪;在1932年发表的伪《建国宣言》中提出,在中国东北建一个“新国家”,实行“王道政治”,建设“王道乐土”。日伪统治者把“王道主义”作为满洲国的立国宗旨,美化其为“建国精神”,把伪满洲国标榜为“独立的王道国家”。在这一时期,日伪统治者利用所谓的“王道”;既利用中国旧有的封建意识形态,政治伦理道德思想,又利用儒家的道德礼教思想来欺骗、奴役、麻痹东北人民,腐蚀他们的民族意识和进步思想,对东北人民进行思想文化统治。日伪统治者借以消除东北人民的反日、抗日的仇恨心理,来达到使东北人民驯服于其殖民统治的罪恶目的。向东北人民极力灌输“建国精神”以及“王道乐土”、“民族协和”等殖民统治思想。同时着重宣扬日本乃是新国家——“满洲国”的友邦;伪满洲国的建立全仰仗“友邦”日本出兵援助的结果;进行欺世盗名的宣传。
1934年3月,伪满政权改为君主制,溥仪称帝。于1935年4月在关东军的策划之下,溥仪首次访日,拜谒了日本裕仁天皇。溥仪归国后,随即发表《回銮训民诏书》《满洲国史》总论;第433页。,大肆吹捧日本天皇的统治体制和为日本制造伪满洲国歌功颂德。诏书中宣称:“朕与日本天皇精神如一体。”要求东北各族人民都要“仰体此意,与友邦一心一德,以奠定两国永久之基础,发扬东方道德之真义”。此后,日伪统治者大肆宣扬“日满亲善”、“一德一心”,将“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作为伪满洲国精神的根本。日本统治者还胡编乱造将中国古代固有的道德说成是来自日本的“东方道德”;将中国的“王道”说成是日本的“皇道”;并用日本的“皇道”取代了初期的“王道”。1936年9月关东军则在《满洲国的根本理念和协和会的本质》《满洲国史》总论;第604~608页。一文中更加明确地提出,伪满洲国是日本建立“皇道联邦”大帝国的一员,日本是伪满洲国的“盟邦”。为此日伪统治者向东北人民灌输“日满不可分”、“民族协和”以及所谓的“东方道德”、“忠孝大义”等奴化思想,运用日本的传统的思想文化统治理念——皇道,来愚弄奴化东北人民,进行思想文化统治,使其成为效忠于伪皇帝,效忠于日本天皇的驯民。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后,日本国内开始实行全面战时体制,伪满洲国作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军事基地也逐渐向战时体制转变。此时,日满之间所谓的“一德一心”、“日满不可分”之关系也进一步升级为“日满一如”、“日满一体化”。虽然日本统治者在伪满迅速地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上的“日满一如”、“一体化”,可是要达到彻底兼并东北;将东北划归自己的版图之内,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还必须实现精神方面的一如、一体化。为此,日本关东军开始酝酿新的殖民文化统治政策,即借助于日本的神灵,统一日满精神信仰,用日本固有的宗教——神道来磨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实行灭种亡族的思想文化统治政策。
1940年恰逢日本纪元2600年,关东军以此为契机,在其一手安排策划之下,溥仪二次访日。归国时把日本的开国元神天照大神捧回,随即颁布了《国本奠定诏书》,该诏书的颁布标志着日本统治者在彻底兼并东北和奴化东北人民精神,进行思想文化统治方面又有重大升级。诏书中声称,伪满洲国“自建国以来,邦基益固,邦运日兴……莫不皆赖天照大神之神庥,天皇陛下之保佑”;故在“回銮之吉,敬立建国神庙,奉祀天照大神,尽厥崇敬,以身祷国民福祉,式为永典”且着重指出“庶几国本奠于惟神之道,国纲张于忠孝之教”要求所有东北人民要“克体朕意”、“力行弗懈”。
该诏书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