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的老人,而且是重病在身的老人,还要不分白天黑夜忙于会见外宾。杜修贤他们有时都看着心痛,现在都说那时的中国人对毛泽东的热爱近似一种迷信,那么外国人眼里的毛泽东何尝不是如此呢?毛泽东在世界人民心中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和魅力。
毛泽东对自己的苍老、病态是十分清楚的,因为他会见外宾的新闻照片,杜修贤都要给他亲自审阅后才发表。他一直想在爱戴他的人民面前保持一种完美的形象。一旦照片上出现苍老和病态,他就“以守为攻”,宁愿不上镜头也不想破坏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1974年11月6日,主席会见了加蓬总统邦戈。事后杜修贤将照片送给他的秘书,让她转给主席审阅。秘书告诉杜修贤,以后不要再发主席和外宾的合影照片,这是主席本人的意思。
以后毛泽东不再让杜修贤拍摄他和外宾站立的合影。他的心思杜修贤理解,因为从镜头里看到久病的人和健康的人站在一起合影,反差对比更加鲜明强烈。
毛泽东也在争取维护自己形象不受侵害的权利!
这年底,南斯拉夫的客人走进毛泽东温暖的书房里,似乎给沉静的空气里注入了活跃的生机,毛泽东显得非常高兴,讲话又多又快,可是难懂的湖南话和口齿不清让翻译为难,只好求助于毛泽东身边工作的秘书,秘书仔细地听辨后又告诉翻译,翻译再翻给外宾。
毛泽东虽然讲话不清,但头脑和听力还是很好的。他表达的意思,秘书理会对了,便笑着点头;如果没听懂,他就会烦躁地直打手势,反复地重复这句话,直到秘书听懂为止。
会谈往往就是在这么有趣也很困难之中进行的。最后客人告辞时,毛泽东仍不忘风趣地说:“我的双腿不让我走了,要我和上帝见面。再见!我不能送你们到门口了。”
客人这时都衷心地祝福毛泽东身体健康!
毛泽东生了重病以后,与外宾会见时,他爱和客人谈起“上帝”。像告诉秘密似地告诉客人:“我和上帝有个约会!”那神秘开心的表情真像是生活中一个甜蜜的约会在等着他去光临一般。
他说得很从容自然,而工作人员在一边听得心里苦苦的—和谁约会都不能和上帝约会呀!
客人离去后,杜修贤在过厅里收拾摄影箱。张秘书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他的身后,一声不吭盯着他收拾东西。杜修贤觉得有趣就逗她:“怎么?不放心啊,怕我带窃听器?”
“文化大革命”时期杜修贤的罪名之一就是带窃听器潜伏在中央领导人身边。
“扑哧”—小张笑了,说:“让你多喘几口气,不感谢还倒打一钉耙,姓猪哇!”
张秘书在毛泽东身边工作好几年了。有一次总理将杜修贤找去,告诉他:“张秘书在外地照顾主席,不能回家照顾家人。你逢年过节时带她的家人到公园去玩玩,让她安心在主席身边工作。”
总理说这话时,已经患重病住在医院里,可他惦念着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家人。
因为这个缘故,杜修贤和张秘书一直比较熟悉,说话也就随便。他见她心事重重的模样,就问她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主席身体一直不好,这你知道。他的眼睛现在糟糕透了,几乎什么都看不见,看字用放大镜都吃力。昨天我进他的房间,看见他在看照片,问他,他不说。我看了一眼那张照片,好像是以前照的,他挺爱看的。我想跟你找找,有没有主席年轻时的照片,找来给他看看……”
毛泽东晚年是十分孤独的,他和江青不和,和孩子们又不能自由往来,最后连视力也下降了,常常一个人枯坐度日。可是红墙外头的人们谁能知晓和体谅毛泽东晚年的孤独?谁能想像到一个名扬四海如“不落太阳”的伟人,个人生活竟如此痛楚苦恼。
繁忙的晚年外交活动(9)
杜修贤颇同情小张,“你们也真不容易呀!要照顾主席,又要对付那个人的胡搅蛮缠。别理那么多,专心照顾好主席。”
“那个人”指江青,小张会意地点点头。
“我们摄影部正在收集整理毛主席的照片,要出一本主席的影集画册,已经将黑白照片
全部印染成彩色照片了。正好将照片拿来给主席看看,让他也选一选。”
“真的!可快点拿来呀。”
过了几天,杜修贤从汽车里拖出一个大盒子,张秘书连忙从他手里接过大盒子。
“小心点小心点……全是照片哪!”
到过厅,小张打开盒子一看,“好家伙,满满一盒子。”
“这里有188张20英寸的彩色照片,从1936年到今年的都有。你打个收条给我,记住!一张不能少哇。”
张秘书高兴地把照片搬进书房里。
转眼,到隆冬寒季。这个季节一般没有外宾来访。
杜修贤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安心地坐下来整理照片。可是电话铃声又打乱了他的工作日程。是张秘书的电话,她叫杜修贤来一下游泳池,要开个碰头会。
杜修贤带着一身寒气走进主席的住宅,一看警卫局副局长张耀祠和张秘书已经等在那里了。
“照片主席看过了,提出这两张要换。”张耀祠拿起沙发茶几上的两张照片给他看。一张是游泳的,一张是在书房里的。
“不错,这两张人物姿态是不太好,摄影部也提出要换这两张。我这次又带几张给主席选选。”
说着杜修贤将一个牛皮纸口袋交给张秘书。
他问小张:“主席看了照片都说什么了?”
“当然高兴啦!连饭也不吃,津津有味地一张一张地看,这些照片大,他看得清楚,就讲给我们听,他老人家的记性可真好!很久以前的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特别是这张……”小张低头在一堆照片里抽出一张吴印咸在延安抗大为毛泽东拍摄的一张照片。
画面上毛泽东站在窑洞前的空地上,神情激昂地正在讲课,他双手比画着,好像要论证什么观点。脸上充满了自信和深沉,裤子膝盖摞着两个醒目的方形补丁,那是艰苦和坚忍的象征。
“主席见这张直叫好,反复看了几遍。他看见年轻时的照片就高兴,唉……人一老就怀旧。他还老看这一张……”
也是一张陕北时的照片。毛泽东骑着马,身后是江青,也骑着马,因为年代太久了,画面有些灰,不太清晰。
杜修贤心里一沉,岁月给毛泽东留下了什么?怀念还是沉思?
后来毛泽东留下了这套照片,并同意出版这本记载他革命一生足迹的画册。
在送审单上,他重重地深深地缓缓地画了个圈。这个圈画在他光辉灿烂而又艰苦卓越漫长岁月的尽头,像人生的句号。
影集在他去世后的第三个月,也是他83岁诞辰日,正式向海内外发行。
虽然毛泽东没有能看见这本唤起他强烈情感和美好回忆的影集,但这里面浓缩着他的气魄,他的才智,他的热望,他的情感,还有他的不幸……也许正是这些才构成了他完整的人生。
第四章
不平凡的12月26日(1)
毛泽东话中有话地跟罗瑞卿开起玩笑:“我这是政治感冒,鼻子不灵。”六十大寿作出重大决定,解决中央存在的分裂隐患。
毛泽东一生很少提及自己生辰,按他的想法,一个人的生日,最好让它偷偷过去,不要留下什么“寿星”的感觉。他曾经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过:“大家都不做寿,这个封建习惯要改。你们知道,做一次寿,这个寿星就长一岁,其实就少了一岁,不如让它偷偷地走过去,
到了八九十岁时,自己还没有发觉……这多好哇!”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更加反对为他做寿,生日那天最多加一碗“长寿面”而已。然而就这为数不多的几次“长寿面”往往酝酿着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情。
1953年12月下旬,马上就要进入60周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北京到杭州主持起草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动身前却被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耽搁了。
事情起源于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岗。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党中央决定将各中央局和大区行政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调京。1952年8月,邓小平、高岗、饶漱石、邓子恢、习仲勋五人陆续从西南局、东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北局来京担任党和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素有“五马进京”之说。
高岗来京之前已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这时又安排他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掌握“经济内阁”大?
小说推荐
- 红镜头中的周恩来:生动再现第一代领导人风采(选载)
- 作者:们不约而同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周总理是《东方红》的总导演”然而,当我们今天打开历史案卷重新审视这部史诗诞生的那段历程时发现,周恩来为《东方红》耗费的心血及其包含的意义,远非一般纯粹艺术上的“总导演”这个职衔所能容纳得了的 第一章 情满西花厅(1 自从周恩来爱上了西花厅,一住就是26年。这里始终
- 最新章:第23章
- 真相毛泽东史实80问
- 毛泽东家史篇 自序(1 首先声明,本人不是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的专家。在我的写作计划中,最初也没有写这部书的打算。萌发撰写此书的念头,与本人从事编辑工作有关。因此可以说,如果本人不从事编辑工作,便不会撰写这部书。为什么这样讲呢?话必须从1982年说起 1982年,我到湖南人民出版社任编辑后,经常要处理
- 最新章:第45章
-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格更是翻了几个跟斗,连统舱票都涨到四十五元一张
- 最新章:第106章
- 红色三部曲之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z
- 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格更是翻了几个跟斗,连统舱票都涨到四十五元一张
- 最新章:第106章
- 领袖香港(选载)
- 作者:李大宏 序言 序言:辉映香江的星光 不少内地人士将香港形容为一本非常深奥的书,不易读懂读通。这话不无道理。不过,如果多了解一些香港成功人士的故事,倒不失为进入香港这本深奥之书的一条可行途径。回望来港工作十多年的经历,结交香港各界的朋友,可以说是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许多成功人士的创
- 最新章:第23章
- 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
- ﹏┛欢迎光临 微 桌 小 说【三无少女】整理附】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 作者[中]尹家民内容简介:毛泽东与蒋介石之间的交手、和谈、角逐与对决,构成了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国共之争,也牵动了半上世纪以来两岸政治舞台上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大戏《两岸惊涛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是《世
- 最新章:第95章
-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 第一部分:毛泽东之前“赤色人物”从上海涌向武汉像钟摆似的,长江轮船从上游到下游,又从下游回到上游,来来回回,终年不息。忽地,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二日那天开始,上海的大批乘客涌向码头,往武汉的船票顿时成了抢手货。船票价格暴涨。十天之后,由上海驶往武汉的几艘轮船,前后由两艘挂着米字旗的英国轮船护航,船票价
- 最新章:第106章
- [红楼]陈喜云的现代生活
- [红楼同人]陈喜云的现代生活-我是贾赦的奶奶第二部 作者:欲问孤鸿向何处文案:本文纯属YY,望博君一笑,如果不喜欢,请按X,不接受拍砖!爱考究的筒子也请退散!贾赦奶奶陈喜云在圆满完成任务之后,本来打算回到现代继续当宅女,却因为仙子的作出的一个承诺而突然间被重生回自己的少女时代,重新开始了好好学习天天
-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
- 《毛泽东点评国民党著名将领》毛泽东评邓兆祥“要争取邓兆祥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毛泽东评邓兆祥“英国海军通”与“英国都市盲“重庆”号险些坏了毛泽东、林彪的攻锦大事—毛泽东指示华东军区“只要可能,就要争取邓兆祥“你们就将是参加中国人民海军建设的先锋—穿涤卡军服的全国政协副主席—邓兆祥小传 辽沈、平津、淮
- 最新章:第5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