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变成了世宗既想长生,又不想节欲的借口。根据邵元节、陶仲文等道士的理论,世宗养生除了主静、主诚、主敬之外,不需要特别地节制自己的性欲,而只需要掌握一定的房中秘术并与童贞的处女交配,就可以达到采阴补阳、延年长寿的效果。为此,在嘉靖一朝,为皇帝炼制春药成为道士们的一项主要任务。春药有多种,其中以〃红铅〃(或叫〃先天丹铅〃)制成的小药丸最为有名。
第34节:有宠臣,无权臣的尴尬
世宗所要服用的〃红铅丸〃中的主要成分,就是十三四岁少女初次月经的经血。因此,嘉靖一朝,多次在民间选宫女,每次数百人。这些宫女,一方面是为炼制红铅丸提供原料,另一方面则是充当世宗泄欲的工具。在〃红铅丸〃中,还有中草药、矿物质及秋石等成分。秋石,据说也是用童男、童女尿炼制而成。据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明代道士所炼的秋石,实际上即从大量的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也就是说,秋石方的加入,即是使红铅丸具有春药的功能。依靠着这些药物,世宗再疯狂地对少女们进行所谓的〃采补〃。中国古代的房中术,〃采补〃之术即是把少女当作炼内丹的〃炉鼎〃。这种交配态度,其实对于女方是一种变相的摧残。此外,世宗命令宫中的宫女们每天日出时分就去御花园中采集〃甘露〃,供他饮用。许多宫女因此累倒,病倒。暴戾、好色的世宗,渐渐引起了宫女们的怨恨。嘉靖二十一年(1542),宫中发生了一次宫女谋弑皇帝的宫变,史称〃壬寅宫变〃。宫变的主角杨金英、邢翠莲等纠集十余名宫女,在十月二十日晚上用黄绫布几乎将世宗活活勒死。这件事情的最终后果,是十余名宫女连带受皇后嫉妒的端妃曹氏被凌迟处死。而且,世宗从此对于冷森的宫城心怀怯意,干脆就搬出了宫城,住到了西苑的万寿宫,专心地修起道来。
但是,无论是道士们的斋醮,还是甘露、丹药、房中术,都没能强健世宗那本就孱弱的身体。过度纵欲与滥服药物,只能加速他的生命的逝去。嘉靖四十四年始,世宗就开始重病,次年十月,寿终正寝。此时,距邵元节死27年,距陶仲文死6年。道人既救不了自己的性命,又怎么可能延续别人的生命呢?也许,世宗至死也没有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他也许还梦想着自己即将真的成为〃真君〃或是〃仙翁〃呢!
谁做我的宠臣
嘉靖一朝,有宠臣,无权臣。世宗虽然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后就一直偏居西苑,但却是乾纲独断,掌控着朝廷大权。这虽然是明代皇权前所未有地得到加强的结果,也是世宗自身的性格所决定的。世宗在大礼议事件中的胜利,让他产生出极强的自负心理。有些学者说世宗是一个〃自大狂〃。这句话丝毫不错。明末的黄景■说世宗〃集众美自居〃,即把自己看做是非常完美的人。实际上,世宗一直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圣人。在有着这样一种心态的帝王手下做大臣,自然是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自夸。明代中叶有一位大臣叫做王守仁的,是一个大哲王守仁手札学家、军事家(正德年间他平定了宁王叛乱),世称阳明先生。嘉靖初年他在平定思、田二州的叛乱之后,给朝廷上了一道报捷的奏疏。疏中说了自己〃永除百年来两广心腹之患〃、〃事半功倍〃之类的话,结果招来了世宗一顿〃近于夸诈,有失信义,恩威倒置,恐伤大体〃的责骂。这件事说明,在世宗眼里,没有能臣,只有听话办事的奴才!嘉靖年间,皇帝比较信任的代表性的宠臣,前期有张璁(cōnɡ)、夏言,后期有严嵩、徐阶。张璁、夏言皆以议礼而受宠;严嵩、徐阶的特点,就是都很善于撰写青词。
张璁(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永嘉人,后改名孚敬,字茂恭。后来,皇帝在召对时好几次叫他〃张罗山〃,所以张璁干脆又号〃罗山〃。据说,张璁身材高大,相貌秀美。20岁左右,他就中了举人。然而,他参加过7次会试,都没有考上进士。于是,他就干脆想以举人的身份向吏部谋一份差使。但是,一个名叫萧鸣凤的御史很会相人,看了张璁的生辰八字后就说:〃你还是别去参加吏部的选试了。再过三年,你就可以成进士了。一旦你成了进士,你就和皇帝好得像一个人,天下人没有谁能比得上你了!〃张璁勉勉强强地回家世宗出警图(局部)了。3年之后的正德十六年(1521),张璁终于中了进士。张璁以新科进士的身份上疏要求尊奉皇帝的亲生父亲,使他后来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在议礼的过程中,两个御史段续和陈相竟要求杀张璁、桂萼以正典刑。一时之间,张璁四面受敌,惟一的支持只剩下来自皇帝的慰问。当时,皇帝对张璁说:〃你们不是靠议论我父亲的礼仪而受我的宠幸的,你们只是把该说的正确的话讲了出来而已。你们的忠心和你们的学识品行,都铭记在我的心里。〃因此,对于皇帝的服从与感激,就成了张璁后来做官的基本准则。那就是,要无限地服从并报答皇帝,而对于大臣们却表示出极端的蔑视。张璁也在嘉靖六年(1527)升任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办事。皇帝对他极其信任,曾对他说:〃我写给你的密旨,你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恐怕会泄露秘密。〃从张璁的性格看来,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在他作大学士期间,他做了许多事情,比如整顿翰林院庶吉士制度、让科道官互纠。这些措施,无论是出于什么样的主观意图,却都达到了整顿吏治的效果。但是,张璁倚仗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在任大学士期间,志骄气横,傲视公卿,根本就看不起别的官员。这在某个方面触动了世宗敏感的神经。嘉靖八年(1529),张璁与首辅杨一清闹矛盾。世宗命令张璁退休回家。可是,张璁一离开京城,皇帝就又对他念念不忘。于是,皇帝问杨一清说:〃我现在召还张璁,可不可以?〃杨一清自然是不愿意张璁回来,于是便说:〃召不召还张璁,是皇帝您决定的事情。只是,刚刚让张璁走,便又让他回来,恐怕变得也太快了一些吧!〃皇帝想想也是。但是,过了一两天,还是忍不住命行人司的行人拿了一道自己的手谕,去追了张璁回来。张璁到了天津,接到皇帝的谕旨,便回来了。同样的事,还发生了两次。最后一次是在嘉靖十五年(1536)。所以,张璁一生做官的历程中曾被皇帝三次逐出京城,但是又三次召还。这说明,一方面,世宗对张璁仍是非常宠幸,但是另一方面却又总是想杀杀张璁的威风。后来有人议论张璁,就说他根本就不明白要向皇帝表示出一定的做大臣的尊严。其实,这种议论,又怎么能真正理解张璁呢!在张璁看来,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予的。何况,曾经扶持世宗登上皇位的杨廷和死后还差点要被追惩呢,更别说其他人了。张璁也许深谙其中的道理,才不致于做出愚蠢的对抗皇帝的事来。世宗之下的大臣,谈什么尊严呢?
第35节:不安的边疆和海域
严嵩:他在明代历史中被视为一个奸臣。在嘉靖朝的后半期,他与陶仲文成为皇帝迷信道教上的左膀右臂。陶仲文干的是道士的活炼丹;严嵩干的是文人的活写青词。有点意思的是,两个人在相近的时间里离开世宗的陶仲文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死了,而严嵩在嘉靖四十一年(1562)退休回家了。严嵩字惟中,江西分宜人,故明朝人常称他为严分宜。他是弘治十八年(1505)的进士。中进士后不久,就回到家乡潜心读书10年,练就了一手极好的古文、诗词的工夫。据说,嘉靖朝后期写青词的大臣不少,但往往是严嵩写的青词最世宗入跸图(局部)
合世宗的胃口。从嘉靖十五年始,严嵩开始进入政权的核心。当年,他因为文词甚好,被皇帝留在京城主持重修《宋史》的工作。不久之后,严嵩在同乡贵溪人夏言的帮助下成为礼部尚书。严嵩为了取宠于世宗,使尽了浑身解数。他深知世宗的忌好,所以表现得非常的〃忠〃、〃勤〃、〃谨〃。他一做礼部尚书,就上了一道疏。疏中说:〃现在的大臣们呀,到最后都是观望祸福,使皇上变得孤立而劳碌。〃世宗见后非常高兴,说:〃这样的话,已经足够表现出你的忠诚了!〃又比如说,世宗经常派小太监去探视夏言和严嵩的举动,严嵩通过结交内廷的太监,总是事先做好准备,深夜坐在家里写青词,而夏言总是茫然不知,酣然大睡。还?
小说推荐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前言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
- 最新章:第33章
-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 前言 皇帝是古时对人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是天子,自然不是寻常人。从秦始皇称皇帝开始,围绕着皇帝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和礼仪规范,一切与皇帝相关的事物都有特殊的称呼:皇帝说话就是圣旨,命令称诏、制,出行为“幸,居处叫宫廷、禁中,葬所称为陵,死叫“驾崩,自称为“朕,臣民要称呼“陛下”或者“圣上…国家法律
- 最新章:第33章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序 阎老师邀请做《序,深为诚惶诚恐。小辈不才,与阎老师合作并成忘年交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正说明朝三百年》作者:孙景峰 李金玉【完结】内容简介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77年的兴衰。如果再加上南明政权的21年,明朝有近300年的历史。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
- 最新章:第93章
-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 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正说历朝十大冤案(精选 作者:如果石絮伍子胥案 一(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国都由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迁到雒邑(今河南洛阳,自此,历史上的“东周”正式开始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控制的土地逐渐缩减,各诸侯国势力上升,也不再向周朝朝觐、纳贡,呈现出尾大不掉的局面,周王室威
- 最新章:第3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