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造大铜钟永乐三年,郑和由苏州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出使南海以西诸国,最远到达印度半岛的古里国,勒石为记,于永乐五年才返回。成祖似乎对郑和的第一次出航非常满意,在他回朝的第三天就命工匠改造249艘海运船,以备郑和下次使用。
随后,郑和分别在永乐五年、七年、十一年、十五年、十九年,以及宣德六年六次出使西洋,到达过今天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六甲、马来西亚、印度、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过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
榜葛剌进麒麟图
郑和下西洋,集中展示了中国人民的航海水平,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早约一个世纪;加深了与这些国家的友好往来,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2005年恰巧是郑和首次下西洋的600周年,他所创造的航海奇迹将永远彪炳史册,为世人所敬仰。
三年修得北京城。朱元璋虽然有过犹豫,但最终以南京(当时称应天)为京师。朱棣则长期生活在北平,视北平为龙兴之地。即位之初,他仍以南京为京师,但对北平感情很深,因此永乐元年(1403)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建议将北平升为陪都,朱棣非常高兴,改北平为北京,称行在。
朱棣刚刚用武力夺得皇位,担心人心不稳,并没有立即提出迁都,而是逐步逐项解决迁都的明清北京内城中轴线示意图外围问题。永乐元年,设置了北京留守行后军都督府、北京行部、北京国子监等衙门,为向北京运粮重开海运,迁徙他处富民到北京。因为海运风险较大,朱棣又于永乐二年下令疏通运河。永乐四年(1406),他下诏修建北京宫殿,从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等地采集木材。不过这次并没有提出迁都,而是以准备北巡的名义。
第15节:智谋过人 计定江山
真正表明朱棣迁都决心的是在永乐七年(1409)。这一年,朱棣巡幸北京。这次巡幸,朱棣在自己身边设置了行在六部、都察院,与南京各自形成一套系统。另一件事更可以彰显他的心迹,即为徐皇后在北京选建陵寝。徐皇后于永乐五年(1407)病逝。对于这位与他同甘共营建紫禁城所用斗尺苦、患难与共的徐皇后,朱棣并没有把她安葬在南京,而是在北京昌平为她建造陵寝,也就是后来他也下葬的长陵。细细品味,就会发现朱棣已经决计要回到他兴起的地方。
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北京的经济得到了繁荣,疏通的运河保证了粮食的运输,北京周边的军事防御力量也得到了加强等,这些前期措施使得迁都北京水到渠成。永乐十四年(1416)十一月,朱棣公布了迁都的想法,自然得到了朝臣的一致拥护。永乐十五年(1417)开始大规模营建北京,至十八年基本完工,前后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
然而事情并非一帆风顺。永乐十九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遭雷击起火,化为灰烬。朱棣以为是上天示警,下诏求直言反省。其实许多大臣家在南方,本来就不愿意迁都,因此借此事交相上疏反对迁都。朱棣很不满,甚至杀死了言辞激烈的萧仪。反对迁都的大臣不再敢指责皇帝,转而攻击那些拥护迁都的大臣。双方争辩激烈,朱棣命他们于午门外跪着辩论。户部尚书夏原吉为稳定局面,主动将责任承担下来,才逐渐缓和了矛盾,迁都之议平息下来。
可以说,朱棣能够最终夺取皇位,并实现了很多不平凡的功业,除去一些有利的客观因素外,更与他个人的雄才大略分不开。
智谋:计定江山
成祖一生,智谋过人,历史上流传有很多关于他的智谋故事。
自投罗网年轻的建文帝即位后,一口气削夺了五个藩王。虽然燕王尚未被削,但是他的周围已经布满了新皇帝的诸多眼线,北平也被重兵包围,形势岌岌可危。朱棣没有坐以待毙,私下里培养了一批死士,还在燕王府里打造兵器,但这些进行得十分隐秘。他在王宫后苑修建了很大的地下室,圈以高大的围墙,围墙下埋着缸瓮,以防止声音传到外面。同时养了许多鸭鹅,用鸭鹅的叫声掩饰打造兵器和操练的声音。
十三陵大红门
没有不透风的墙,建文帝听到一些燕王的行迹,愈发猜忌朱棣。由于还没有准备充分,朱棣决定亲自去南京,借以缓和气氛,争取时间。他当然知道此行的风险,说不定会有去无回,但是他相信自己会回来,会使仁弱的建文帝相信自己没有谋反之心,还可以探听朝廷的虚实。建文元年二月,朱棣来到了南京。
对于燕王自投罗网,户部侍郎卓敬劝说建文帝将燕王徙封南昌。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办法,然而建文帝优柔寡断,没有采纳卓敬的建议,几天后将燕王放归北平。朱棣的这次自投罗网,体现了一位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的成熟和胆色,收到了奇效。五个月后,一切准备妥当的朱棣毅然以八百骑兵举事。
佯狂装疯建文元年六月,燕山护卫百户倪谅向朝廷告发朱棣的两个部下为燕王招募死士。二人经过审问,供认了朱棣的一些阴事。建文帝没有更多的证据,所以没有削燕王,而是下诏训责。朱棣害怕这是削藩的前兆,遂生一计,用以迷惑建文帝。
北平的人听说燕王突然疯了,经常可以看到他在大庭广众之下乱跑、乱喊,有时躺在大街上昏睡。建文帝听到传言,命北平布政使张■和都指挥使谢贵探听真情。二人来到燕王府,看见朱棣围坐在火炉旁边,浑身颤抖,似乎很冷的样子。看见张、谢二人前来,朱棣手拄拐杖,走路踉跄。张、谢二人被朱棣精湛的演技欺骗了,上奏朝廷,建文帝信以为真。
其实朱棣并不是第一次装病。早在周王被废之后,他就一直称病不出,借以韬光养晦,麻痹对手。不过当时他确实有一块心病,他的三个儿子在南京,可能已被扣为人质。一旦他有异谋,三个儿子性命堪忧。于是他借口病重,请求建文帝让三个儿子归府照顾自己。这是一箭双雕之策:如果朝廷放归三个儿子,则免去了质于人的情况;如果不同意放归,可以探知朝廷的意向,早做谋划。建文帝拿不定主意,后来在徐增寿的蛊惑下竟然将朱棣三个儿子送归燕国。朱棣大喜过望,连称〃天助〃,欣喜之情难以言表。几个月后毫无顾忌的朱棣造反,建文帝真是后悔莫及!
智擒张谢北平布政使张■、都指挥使谢贵是建文帝安插在朱棣身边的两双眼睛,负责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这时燕王府护卫百户邓庸赴南京公干,被齐泰逮捕入狱,经审讯,供认燕王准皇帝尊亲之宝(白石)备举兵的各项事宜。建文帝大惊,密令张■、谢贵捉拿燕王府官属,伺机逮捕朱棣。朱棣得知事情紧急,立即命张玉、朱能率仅有的八百壮士入卫燕王府。
当时的情况对燕王十分不利,如果强攻,损失过大,所以只能智取。朱能献策,擒贼先擒王,抓住张■、谢贵,其他人就好办了。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命人埋伏在端礼门两侧,然后派人请张、谢前来。张、谢怀疑有诈,不肯前往燕王府。朱棣又命人拿着朝廷要抓捕官属的名单前去,这样二人才相信。在燕王府,张、谢的随从被拦截在大门外。朱棣拄着拐杖坐着,设宴行酒。他拿起一块西瓜,放在嘴边,欲尝又止,对二人说:〃现在平民百姓,兄弟宗族之间,还知道相互体恤。我身为天子近亲,却朝不保夕。既然这样,天下还有什么做不得呢?〃说完,愤怒地将西瓜摔到地上。埋伏的勇士听到暗号,一拥而上,将张■、谢贵擒获。随后,朱棣命朱能、张玉等人迅速击败了城内的守军,控制了北平。
第16节:性格暴戾“文皇帝”
计除卜万朱棣攻打怀来宋忠部之时,大宁兵马号称10万,在都督刘真、都督佥事陈亨、都指挥卜万率领下出松亭关(今河北迁安县西北),将要进攻遵化。七月二十四日,朱棣亲自率兵增援。刘真等人知道宋忠兵败怀来后,退守松亭关,拒不出战。三员主将中,刘真年老力衰,又缺乏计谋,不足为虑;陈亨是燕王的老部下,持观望态度;只有卜万英勇善战,成为燕王的眼中钉。
恰巧捉到两个大宁的士兵,朱棣遂决定使用反间计,除去卜万。他假意写给卜万一封信,对他大加赞赏永乐七年所造铜铳,极力诋毁陈亨。他命一个被俘的大宁军卒将信藏在衣领内,然后设?
小说推荐
- 正说宋朝十八帝
- 序言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
- 最新章:第36章
- 正说清朝十二帝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 授权连载第一部分 努尔哈赤至少留下12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汉朝二十四帝
- 作者:杜尚侠、张庆利前言写史是凝重的。凝重的原因在于,历史的风风雨雨,常常让我们唏嘘不已,涕泗长流,以致或摩拳擦掌、或凝噎废食!楚汉战争的硝烟与战火,刘邦用人的明智与愚蠢,文景之世的无为而盛治,汉武大帝的盛极而始衰,光武刘秀的续汉而中兴,外戚宦官的肆虐与祸患,清流党人的不屈与抗争,等等,等等,都时时
- 最新章:第33章
- 正说唐朝二十一帝
- 前言 皇帝是古时对人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皇帝是天子,自然不是寻常人。从秦始皇称皇帝开始,围绕着皇帝形成了一整套的制度和礼仪规范,一切与皇帝相关的事物都有特殊的称呼:皇帝说话就是圣旨,命令称诏、制,出行为“幸,居处叫宫廷、禁中,葬所称为陵,死叫“驾崩,自称为“朕,臣民要称呼“陛下”或者“圣上…国家法律
- 最新章:第33章
- 揭秘清宫悬案:正说清朝十二帝
- “历史是镜子,历史也是艺术。它可以借鉴,更可以欣赏”讲起历史,阎老师就像是说故事。做了三年多的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制片人,接触的专家学者近千位,能把学问当评书讲的,能把历史当故事说的,阎老师是第一人。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作者:阎崇年序 阎老师邀请做《序,深为诚惶诚恐。小辈不才,与阎老师合作并成忘年交
- 最新章:第54章
- 正说清朝十二臣
- 近年来,随着各种清代题材历史剧的热播,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鳌拜这个名字也几乎是家喻户晓。在历史上,鳌拜不仅确有其人,而且是清朝初年政坛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历史上的鳌拜,其真实面目究竟如何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
- 最新章:第22章
- 正说清朝十二妃
- 作者:章恺第一部分 目录(1)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大妃阿巴亥12岁出嫁:政治交易的筹码失宠遭休弃:诸子争位受牵连一桩公案:偷藏财物者到底是谁被逼殉死:政治祭坛上的牺牲死后荣辱:同样离不开政治阿巴亥个人小档案相关阅读书目推荐说不尽的孝庄文皇后从一座特殊的陵墓谈起顺治皇帝学步的“拐杖”康熙皇帝的坚强后盾良
- 最新章:第25章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正说明朝三百年》作者:孙景峰 李金玉【完结】内容简介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朱元璋创建大明到崇祯帝朱由检自缢殉国,明王朝经历了277年的兴衰。如果再加上南明政权的21年,明朝有近300年的历史。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朝代,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
- 最新章:第93章
- 正说历朝十大冤案
- 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正说历朝十大冤案(精选 作者:如果石絮伍子胥案 一(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周朝国都由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迁到雒邑(今河南洛阳,自此,历史上的“东周”正式开始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控制的土地逐渐缩减,各诸侯国势力上升,也不再向周朝朝觐、纳贡,呈现出尾大不掉的局面,周王室威
- 最新章:第36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