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二姑娘择婿记》第48章


一百两银子。”
宋岸嵘又惊又喜,卸了肩上东西接过银票道:“竟真开张了?可见我不是个进财的,我才一走,财就来了。”
虽自这日以后再无人客人门,但毕竟开了回张,大家心绪都不一样了。宋岸嵘见父亲宋世宏的两幅字卖了一百两银子,他的字与父亲无二,也是当世好书法。遂又重拾信心写了起来。贞书仍每日在内间学着给赵和打下手,熬浆糊,递刷子,送裁刀等物。
忽而一日门上探头探脑一个青布深衣戴周子巾的少年,贞书本在柜台里坐着,瞧他有些眼熟,定睛一看,笑道:“这不是章公子,怎的不进来?”
章瑞这才进来深深唱了一偌道:“宋三姑娘,多有得罪。”
贞书叫到柜台内坐下,问道:“不知章公子何事到此?”
章瑞搓着双手道:“前番听窦五提及徽县遭难,你们举家入京。心里放不下,特来瞧瞧你们过的可好。”
☆、第41章 衣妆
贞书瞧他眼神四处乱瞟,不时盯着楼梯,遂斟了杯茶递给他,冷眼瞧他怎样说话。
那章瑞看了半晌又结结巴巴问道:“因何不见尊府大姑娘?”
贞书一笑道:“在楼上作绣品,若章公子要见,小女上去请她下来?”
章瑞抿嘴一笑,低下了头。
贞书会意上了楼,就见苏氏整个人趴在楼梯上像只倒吊蝙蝠一样瞧着下面,眼睛亮的犹如盯着老鼠的猫儿一般。贞书怕叫内间的赵和与外间的章瑞瞧见,一把将她扶了起来轻声怨道:“娘这样子要吓死人。”
苏氏扭身进来压低了嗓子对贞媛道:“不去不去,不能见。我都瞧见了,衣服穿的寒酸容样更寒酸,一瞧就是章府远房穷亲戚。”
贞媛叫她唬的一跳,收了针线问贞书道:“这是怎么了?”
贞书道:“那章瑞来寻你,娘早将当他是新女婿从头到脚审了一遍,如今有些瞧不上。”
贞媛复又拈了针低了眉头道:“我不见。”
贞怡自悄悄冲了出去亦在楼梯上探头探脑,章瑞亦抬头瞧着,见一个浓眉红唇的小女儿瞧着他,扬手笑了笑。
苏氏推了贞书道:“去回绝了他,贞媛这里我要替她找个有品有阶的人家。打秋风的穷亲戚不考虑。”
贞书瞧着苏氏仍是说不通的样子,遂下了楼对那章瑞笑道:“真是不巧,我家长姐身有小恙,不便下来相见。不如章公子改日再来?”
章瑞听了起身揖首道:“即是如此,我便改日再来。”
贞书送出门去好远复又回来,进门就见当日卖画那中年人在柜台前站着,见她进来,远远揖首道:“掌柜姑娘,近来可好?”
贞书敛衽还礼,问道:“不知相公此来所为何事?”
那人道:“小掌柜慧眼,你给我推荐的那幅画,果然得了我干爷爷青眼。如今他指名要见你,叫我来通传一句。”
贞书退了两步道:“我们在此作生意,推荐一幅画是份内事,况且那画本是相公先选定的,小女不敢妄自居功。若尊长喜欢,相公以后多送一些便可,想必他说欲要见小女,也是一句无心之谈,相公不必放在心上。”
那人愁眉道:“他确实吩咐我要将姑娘你带去,这可如何是好?”
贞书才要推辞,内间宋岸嵘出来揖首道:“这是小女,本是闺阁之秀,因家庭困顿才在此掌管柜务,然则虽长者而男女有别,怕不好出门见客,相公还请见谅。”
那人拍着脑袋走来走去,看似特别为难,在台前走了半晌又负手将壁上字画皆看过了,伸手指了周围道:“这样吧,这些字画价值几何,我全要了,你跟我走,可否?”
宋岸嵘听他这话说的有些太高太过,摆手道:“相公若不是真心爱字爱画之人,又何必在此烦缠,快快请出去吧。”
那人又对宋岸嵘揖首道:“老掌柜,干爷爷即发了话,又是头一回吩咐我办事情,我若办不成,那里还有孝心可言?我就卖空你这装裱铺子,价格你给,也全我一回孝心,可好?”
贞书听他一句句念说的皆是孝心,心道他一个白丁大字不识一个,竟还有此等孝心,自己有些不忍辜负了他。遂笑对宋岸嵘道:“若为孝心故,女儿去一趟又如何?”
宋岸嵘虽在徽县呆了十多年,但总归男人更知世道险恶。回头摆手道:“不能去。”
那人见贞书应了,眼神发亮,上杆子高声道:“正是为了孝心,我这点孝心,还望老掌柜成全。”
赵和听得外间喧嚷,出来言道:“既然相公如此烦难,不如我陪小姐去一趟?”
宋岸嵘心想赵和有功夫在身,等闲倒不用怕。遂点头道:“既是如此,早去早回。”
那人又道:“并不是今日,我干爷爷此番忙着,要到腊月初才有时间,届时我来请掌柜姑娘前去,可好?”
他不请自入,到了内间与宋岸嵘关赵和坐下,才道:“鄙人姓张,名贵。是秦州人氏,前些年也是经营些小生意,最知这其中疾苦。好在我家娘子是个能干的,这些年替我操心费力把生意作大起来。又她是个有眼光的,当年在京中替我置了许多宅院,在临县置了许多田地,如今也算家备齐当。只是生意大了也有大的难处,税吏整日盯着,街痞无赖天天收保护费,难啊!”
宋岸嵘听闻他也是个生意人,才松了几分防备问道:“不知张兄作的何种行当?”
张贵道:“鄙人不比你们,虽能挣钱但无清贵雅意,鄙人是做点心的。”
贞书进来插言道:“原来那王糕坊是你家开的?京中好几家店铺,点心确实好吃。”
张贵歉笑道:“其实本来是叫玉糕坊,请了个不着调的书生写成了王,我又不识字,许久才知道这事。因已经叫顺了,便也只能将就。”
他这话倒把贞书惹笑了:“若真叫玉,或者还做不起来。正因缺这一点,才需要你那点心来点。”
张贵肃了神情道:“姑娘此话当真?”
贞书道:“当真。”
张贵道:“我家有个小子,不过十六七岁,如今也是个秀才。他整日吵着要将那王字加上一点,我是个白丁,说话他不肯听,既然姑娘这样说了,我回去转复他他必会听的。”
他说完,又一再订嘱好日子,时间,临走又执意要买几幅画。宋府二房这装裱铺子初初开业至今已满三月,唯一一个人客,便是这王糕坊的张贵。
如今已是冬月间,贞媛她们整日缩在楼上还好熬些,贞书坐在柜台里,外间刮风柜台里堂风乱窜,外间下雪柜台里冷似冰窖,自有生以来,这倒成了她最难熬的一个冬天。苏氏给她纳了两只炮筒一样大的虎头鞋,内里棉花足在三寸厚,穿上不过半个时辰仍是冻透。而这街上所有的店铺,所有的掌柜,所有的跑堂学徒,皆要如此熬过冬天去,周而复始,可见商人之苦。
徽县富户们若有钱盖了新院,门上必要提耕读第三字,是言吾辈农耕,下辈读书,待到孙辈,便望他能读书及第。
士农工商,商在最末,三十六行中,商属下九流类,多半也因其苦。
只是自这日以后便时有人拿了字画来裱糊,也时有人到铺子里来卖现成的字画。大约是因快要过年了,人人家里都需要重要装饰,,装裱铺里的生意竟渐渐好了起来。一日少则三五两银子,多则几十两银子,每月除开发租子外,还能有些赢余,这生意也就算做顺了。
过完冬月入了腊月,腊月初三这日小雪微微,张贵差车夫赶着一辆马车到了装裱铺,他自己并不坐在车上,而是跟在车旁踏雪而来。
他来了见到里间拜过宋岸嵘并赵和,才出来拜贞书道:“掌柜姑娘,今日要你屈尊虽我去一趟了。”
贞书早换了一套苏氏前两月替她新纳的宫锦圆领棉袄,下面系了件缇花缎石榴裙,外面罩了一件出风毛的桑波缎长袄。又苏氏特意犟着替她涂了些口脂,此时也是打扮的婷婷玉立,站在雪中风毛摇曳,分外动人。
张贵弯腰撩了帘子道:“掌柜姑娘,这车里我早烘的暖暖的,因怕我坐了熏的车臭,也不敢坐,快请上去吧。”
贞书撩着裙子上了车,苏氏与贞媛几个弯腰在楼上小窗子里瞧着,因见贞书已经上车了,苏氏回头对贞媛道:“她最认衣妆,平常倒还罢了,稍微穿点好的就能显出来。可惜生在你后边,自己又太倔不服管,才叫我给耽误了。”
这车里果然熏的又香又暖,倒叫贞书打了好几个喷嚏,马车也不知行了多久,过了御街又过了翰林院,再走了两里多路,恰到皇宫外护城河边才在一座府?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