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截教大师兄那些年》第140章


奈鞣浇叹秃芏恕?br /> 你来我往,哥俩感情好啊。殊不知帝辛看这群官员就跟看死人一样。
仗着是世族和自己叫板,现在还跑去抱别人大腿,把他这个大王当成什么了,帝辛犹豫要不要继续祭天时,闻仲回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查了下,哪吒有肢体再生功能,胳膊和脑袋不要可以给有需要的吃货。
情人节,别人都在约会。
你还在等作者加更。
第103章 
闻仲回来帝辛可开心了; 领着一家老小亲自出城迎接; 摆宴款待劳苦功高的自家太师; 本来帝辛还想拉秦风他们一块,被狗腿子费仲劝下。
大王; 没有长辈接晚辈的道理; 尤其那几位一个比一个无理取闹; 说话不看场合; 天天吸风饮露的; 看不上咱们锅里的; 横竖太师是自己人; 就不叫外人凑合了。
帝辛想想也是,几个混蛋成天不把自己当人看。自己领着费仲给闻仲撒花花; 吃的喝的全摆上; 等一天忙完,大臣们都退下了,帝辛才坐到闻仲身边,哭诉他这些日子的经历。
太师,有龙欺负我; 还有秃驴给我甩脸色。
闻仲在东夷时听说过龙族的事迹; 又有金灵分析,只当这几位是来蹭国运的; 属于你我大家好; 养个吉祥物也行。结果听帝辛一说,闻仲觉得不对头。
打仗打到一半自家起内讧; 想搞死主帅自己上台,妥妥的逆臣贼子好吗。等下,这事你帝辛也有错。
作为历经风雨的太师,闻仲说话留了三分余地,〃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听闻李靖三子皆拜入阐教门下,眼下阐教护西岐,大王派李靖出兵,着实欠缺考虑。〃
这锅确实该帝辛和西方教轮流背,要是提前多了解情况,也不会派李靖打西岐,只是帝辛拉不下脸,〃朕本欲派其他大将,那秃驴说要打战还会法术的,此等良将除了太师朝中寥寥无几。〃
帝辛拍马屁闻仲很高兴,正事却一点都不含糊,〃大王也不能杀了伯邑考。眼下秋冬之交,今年东夷水草不肥美,欲侵犯边疆,我商军在东夷作战,难顾两头,倘若此刻西岐进犯,我军难护朝歌。〃
战线拉太长是要命的事,看上去风光,一旦耗下去只会被活活拖死,这年头打仗又不是以前的伐巫之征,主力军全不用吃喝拉撒,还自带法宝。人族打仗最基本的两点,要吃的,还要装备。
先前帝辛死活要御驾亲征,很大一个原因对面家里有矿,打下来可以做青铜鼎,做农具,还有就是兵器。
精良的武器可以极大提高作战力,对战事有事半功倍之效,但武器是消耗品,这年头又不出产不锈钢,一场打下来折的,豁口的比比皆是,要是不换,下回上战场捅不死人就尴尬了。
另外就是吃的,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军队不种地,全靠后方补给,这个后方就是百姓的粮食。可粮食就这么多,丰年还好说,遇上个天灾人祸,一年辛苦全白费了。这个时候还要交粮,交什么?
比干就是这个点和帝辛吵得不可开交,打仗可以,分了矿他也开心,但你能不能缓缓,没看见底下百姓快饿死了吗?至于管财政的费仲,搞什么乱七八糟的税,那比干是往死里喷。
垃圾玩意,好不容易把姬昌骗过来了,就因为你收人家好处,害姬昌又跑了。
帝辛觉得闻仲多虑了,〃西岐无精兵良器,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帝辛卡青铜器卡的非常严,基本不给流通到西岐的机会,西岐有兵有粮,再有几把武器,他帝辛是真的不用做大王了。
闻仲一针见血,〃若真是如此,他西岐为何应战?此战大王可有问过将士,西岐披甲几何?长戈又有多少?〃
一连串问题问下来,帝辛不说话了,他都当大王了,太师怎么一点不变,回来就布置作业,他不要面子的啊。
看帝辛这样闻仲也不用猜了,这厮压根就没了解,逼着帝辛回话,〃臣问大王话呢?〃
这话又让帝辛回到了从前被闻仲逼着读书的日子,只得干巴巴解释,〃这些能人个个厉害得很,龙族还吞了占,卜,朕就觉得靠他们……〃
兵都不用了。
闻仲是恨铁不成钢,帝辛不知道,他闻仲怎么不清楚这些修士的毛病,基本上是狗眼看人低,扯头发扯完跑的比谁都快,打仗指望他们,就跟看他们跳舞一个德行,中看不中用。不然怎么会有那句死道友不死贫道。
再看这次战果,活擒敌方主帅和两位大将,一般的乘胜追击再正常不过,结果就因为碧龙妹子一句话,打到一半撤兵了。
也难怪帝辛会气到把伯邑考杀了,我让你打西岐,不是让你和西岐零距离接触,碰个面就完事,公款旅游亏你们做得出来。
生怕帝辛还指望那群王八蛋发迹,闻仲给帝辛洗脑,〃他西岐也有大神通者,一般人难是敌手,大王不妨请他们对阵,主帅一职是万万给不得,这些人性情古怪,常有朝三暮四之举,不堪大用,大王还是干实业要紧。我来时听说大王又提拔了不少平民,知大王欲还朝政清明,但凡事也需徐徐图之,眼下内忧外患,不能再自乱阵脚。〃
帝辛喜欢闻仲很大一点就是闻仲支持他的改革,不像比干和商容,狐狸当官他们就要喊对不起列祖列宗。
如今闻仲谈起来,帝辛话里多了炫耀,〃不止有平民,还有妖族,说是羡慕妇好,想做出一番丰功伟绩。〃
闻仲面有赞色,〃这说明大王威名远播。〃
〃不过……〃闻仲话锋一转,〃大王要变,就需安抚住西岐,待朝歌稳定下来,再西征也不迟。〃
这个道理帝辛也懂,不然回头打仗再出一个李靖,自己是要被活活气死。他问闻仲,〃依太师之见,又当如何?〃
闻仲抚掌,〃求和。〃
〃派人去西岐,同西岐缔结友好关系,一来方便整理朝纲,二来给我商军免去后顾之忧,待内外清明,届时再灭西岐也不迟。〃
这个方法着实不错,但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谁去做那个人质,帝辛沉默半响,问了句,〃太师觉得派谁去?〃
闻仲叹了口气,〃此事咱们得拿出诚意来,才能安抚西岐,也好为大王博得一个美名。既然伯邑考被误杀,将心比心,大王也挑位皇子吧。〃
帝辛没立刻答应下来,只是招来宫人,对闻仲说,〃今日天色已晚,太师先回去休息,此事明日上朝再谈。〃
闻仲知这事无异于在帝辛心头割肉,他不再多说,退出大殿打道回府,见外头一片黑漆,天上只挂半道残月,暂时放下拜访秦风的想法,专心应对次日早朝。
另说去了后宫的帝辛,已是半夜,姜皇后宫中依旧灯火通明,见帝辛一身酒气,姜皇后忙命人准备汤水,上前帮帝辛解衣,嘴里抱怨,〃大王和太师感情好,也要注意身子,明日还有早朝呢。〃
帝辛看着姜皇后忙前忙后,忽然抓住姜皇后的手,〃朕欲派殷郊去西岐。〃
姜皇后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笑道,〃殷郊还小,哪会打什么仗。〃
帝辛,〃做人质。〃
姜皇后脸上笑意未消,〃大王别拿臣妾开玩笑。〃
姜皇后连着问了好几遍,帝辛始终不回答,仿佛一下子意识到什么,泪水簌簌落下,不停对帝辛说,〃大王是骗臣妾的……〃
帝辛搂过姜皇后,一字一句,〃你放心,等打赢西岐,朕亲自接殷郊回朝歌。〃
帝辛要派殷郊去西岐这事在朝歌掀起轩然大波,古往今来哪有太子被派去诸侯领地的,还一去没期限。大伙全觉得帝辛疯了,要不就是殷郊哪里惹帝辛不高兴了,不然堂堂嫡子被送出去,怎么看都是一个死字。
比干头一个反对,新旧贵族难得站到一起,集体反对帝辛。打仗不怕,送太子去西岐,这不明摆着向西岐示弱吗?
这种情况下,提议的闻仲站出来力排众议,指出最致命的一点,大军在东夷,一旦西岐攻打朝歌,大军根本没法赶回来。
比干振振有词,〃胡说八道,八百诸侯都是假的不成。〃
闻仲反驳,〃那请丞相说说,哪位诸侯愿赶来支援?〃
这就很尴尬了,帝辛名声不好,大部分诸侯都不喜欢帝辛,帝辛能扩大疆土,很大一部分就是靠拳头打出来的。试想成天欺负你的校霸有一天被揍了,你是看热闹呢,还是拍好叫好呢。
名声还是要好好经营,看看人家姬昌,邻里关系多么和谐,带兵反抗朝歌,那是八方点赞。
朝野一片反对不提,更绝的是西岐那边也答应了,说太子殿下来体恤民情啊,我们西岐夹道欢迎。
其实姬昌也没办法,毕竟帝辛还是王,他是诸侯,就算现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