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出华山》第569章


“哎,我总是心太软,最见不得辖下百姓穷苦困顿、流离失所……”
话犹未已,石之轩独自折往长江方向,脚下直如缩地成寸,不一会儿就消失不见。
余下的幻魔一号、安隆、吴王府幕僚及三万步骑长龙般的庞大队伍继续开往扬州城而去。
安隆绿豆小眼儿一阵骨碌碌乱转,很快就笑容可掬地对幻魔一号道:“大哥既有雄心壮志,小弟怎会不倾力支持?
不过,请恕小弟直言,两淮和扬州一马平川,无险可恃,虽说水土富饶,但似乎并不适合倚为霸业之基啊?”
幻魔一号没好气道:“不都说过了,我总是心太软,最见不得辖下百姓穷苦困顿、流离失所么?
发展封地,纯属为了造福百姓,好让今后出门所见,一片幸福安康,其乐融融……请你不要怀疑我这心愿的纯洁和伟大!”
安隆一脸讪讪,明显不怎么相信这种话。
“孤王想要霸业,还用辛苦经营?直接杀回长安,让昏君禅位岂不更好?”
幻魔一号理了理镶金嵌玉的华贵王冠,脸孔朝天,霸气四溢,“等会儿进了扬州城,孤就安排人以吴王府的名义张贴安民榜、免税榜、招工榜……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招贤榜,专招寒门士子……寒门士子文化水准有限,但胜在吃苦用事,任劳任怨,以寒门士子为基层吏员用来管理流民、安抚百姓最好不过。
而小猪你,则要尽快发动你的商队关系网,从东南西北各地招揽流民送来封地……”
安隆听他绝口不提今后的启动资金及粮草军饷问题,顿时有了充当冤大头的明悟,忍不住一脸肉疼之色。
“天莲宗的家底确实丰厚,可也顶不住三万步骑及将来数万至乎数十万流民的人吃马嚼啊?”
…………
石之轩逐浪踏水渡过长江,风驰电掣直奔建康城而去,浑不顾惜真元之气。
今时今日,一旦他稍微凝神专志,顿时感到自己成了宇宙的中心,漫天精气贯顶而下,大地精气透脚而上,一阴一阳两种元气交汇於任督两脉的周天运行里,至乎整个人都徜徉在天地元气的海洋中,逍遥自在。
“这就是庄子在《逍遥游》里所言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以往石之轩攫取天地精气,往往是上牵天之阳气,下引地之阴气,以己身为融汇阴阳的太和烘炉,然而自从上次获得了沙漠奇迹里的六幅图录,尽管是高仿,却也给予了他一些极为关键的启发,乃有今日的更上重楼。
其中第三幅图录的下方注释:【一阖一开,至阳赫赫,至阴肃肃,生机在息机之中,生气在息气之内。动者固不可自封,不动者亦不可自弃,弥久弥芳,大凡行功到无味时,滋味必从此出。天之为天,非阴极则阳不生,物穷则反,道穷则变,无路可入处,方有入。】,就让他恍然大悟。
特别是“天之为天,非阴极则阳不生”一句,若是推而广之,还应有“地之为地,非阳极而阴不降”。
指的正是阳为天,阴为地,但天地之力交汇往复之时,地之阴极反生阳气上腾入天,而天之阳极也反生阴气下降落地,如此物极而反,生生不息,天地方能循环周流,无始无终。
若修行者能顺从此理,上承从天而降之阴气,下纳由地而起的阳气,也即以头顶百汇承接阴气,脚底涌泉涵纳阳气,则汲取天地精气的过程即可事倍功半,仿佛天地之力推动着人无时无刻不在修炼一样。
若石之轩所料不差,这正是长生诀一开始就直入先天,而且聚气回气的速度远胜于世间绝大多数功法的根本奥秘之所在!
若说他原本的上牵天之阳气,下引地之阴气,以己身为融汇阴阳的太极烘炉之法,乃是天地为静,人为动;那么这种截然相反的上承天降之阴,下纳地升之阳,以己身为阴阳交错的太极法***轮之法,就是天地为动,人为静。
两者均是取自万物负阴而抱阳的阴阳太极之理,前者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身,而后者就像太极图的阴阳鱼眼。
常理而论,显然后者更胜一筹,更契合天地运转!
不过,若是两者合二为一,同时运转,上接天之清阳而取阳中之阴,下连地之浊阴而取阴中之阳,形成完整的太极阴阳鱼,显然又高明一重,愈发近乎于天地之道。
恰如石之轩此时之逍遥自在,真正做到元气无穷无尽,永不枯竭!
一时之间,原野周围数十里之地,土地下每一点生命,也和他产生微妙感应。
自从悟通此中奥妙,加上无时无刻的修炼,石之轩的肉身固然成功转化成悠游在天地元气之海的鱼儿,思维和意识的领域也不断扩张,不受现实空间的限制,以至经常感受到奇异维度的空间,甚或超乎现实物质的世界。
【炼虚合道】,至此始在他眼前露出一线曙光!
也就在此时,他的阳神终于能够透过重重时空,勉强感应到来自前世的精神烙印——留在那具半吊子金身和紫虚宝剑里的两个精神烙印。
那是他上一世的最后时刻突发幻想,刻意留存在那个世界充当空间坐标的!
如今能够真正感应得到已是喜出望外,然而更出乎预料的是,半吊子金身里的那个烙印明显在渐渐变弱,而紫虚宝剑里的那个烙印却在渐渐变强!
其实按照他这两世所见所闻来推断,在那个世界的游离天地元气日益衰竭的情况下,无论什么灵物,在失去足够浓郁的天地元气的温养后,都会渐渐失去灵性,变成凡物才是。
而若他不能在那两个精神烙印彻底消散之前感应并锁定那个世界的坐标,那他将再无可能在茫茫时空中寻回那个世界。
第五一七章双面间谍
很显然,因为某些不在石之轩布置之内的因素,紫虚宝剑的灵性在日益增强,至乎将其中的精神烙印也不住加固增强。
反之,那半吊子金身终归不是真正的破碎金刚,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不免在渐渐腐化,或许这腐化速度很慢很慢,但毕竟是精神烙印赖以存在的物质之基遭到损坏,对精神烙印的影响呈几何倍的放大。
似此感应到上一世的残留物,或者说,感应到无尽时空之外的另一世界,让石之轩忍不禁联想到“庄周梦蝶”的故事。
庄子梦中幻化为栩栩如生的蝴蝶,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究竟是庄子梦中变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中变为庄子,实在难以分辨。
在常人看来,这事仅仅只是一则寓言,一种哲学,引发了关于生与死、梦与醒、真实与虚幻及人生如梦、物我如一等等思索。
然而在石之轩这还虚层次修行者看来,此故事或许是一种修道哲理,喻指万事万物最后都是要合而为一的,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但也可能是一种【炼神还虚】乃至高层次的真实境界!
庄周梦蝶……
庄子在真空大定之中,物我两忘之时,或是元神不经意间与一只蝴蝶的元神连为一体,相互传感;或是元神出游,附着着一只蝴蝶身上。
然而不论这两种之中的哪一种,都还有一个更隐蔽、更玄奇的可能——那只蝴蝶不是与庄子同一个世界的蝴蝶,而是另一个世界、另一个维度的一只蝴蝶!
庄子的元神达到了某种匪夷所思的大逍遥、在自在境界,已可无视世界屏障和无尽时空的阻隔,将意识或元神遁入另一个世界,附身到另一个世界的生灵身上!
更有甚者,是庄子的一丝神念、一个元神化身遁入另一世界,转世为一只蝴蝶,经历了蝴蝶的一生,复又回归本尊!
“或许……这就是道祖、佛祖在无数世界留下了老子、释迦牟尼的传说,并开创了道、佛两大教派的真相所在!
不止如此,似羲皇、黄帝等远古圣贤及达摩、张三丰等佛道后起之秀在诸多世界留下独属的道统,也未必全是巧合!”
一时间,石之轩眸子闪烁着前所未有的骇人精芒。
…………
秋雨绵绵,天地一片朦胧。
长安城里,杨坚一身麻衣斗笠,乘着小艇顺渠而下,眼看就要进入水渠尽头的昆明池。
在经过最后一座石桥之后,艇尾无声无息地多了一道同样隐在雨披斗笠下的身影。
杨坚头也不回,皱了皱眉头,惊疑道:“为何长孙兄潜伏在桥上时我一无所觉,但长孙兄一提气运功,我就立时感察到,而且还有种格格不入的淡淡排斥感?”
“呼……”
长孙晟负在背后的手掌微微一动,阴柔沛然的掌风送出,推着小艇加速下冲,直直滑入昆明池,才微笑自若道:“佛魔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