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唐朝》第432章


机灵点儿的,都会趁着这个机会两处弥合,结果他倒好,只顾着哄阿姐高兴,旁人便不管了!宁愿闲赋在家,也不想谋划前途……愚不可及!愚不可及!
然而,某呆子完全没感受到他的怨念,小李默默运气,过了一会儿才吩咐左右道:“去把薛驸马带来的土块抬进来!”
“喏。”
土块抬进来,薛朗便开始介绍:“陛下请看,这是去年的土块,这些是今年的土块,这些便是蝗虫卵!陛下可以对比看看!”
正说着,宫人来报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来了!
李二把人宣进来,三人行礼完毕,见薛朗也在,略顿了顿,毫无一样之色,就杜如晦见到薛朗,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道:“如晦见过薛驸马,多日不见,驸马安好?”
杜如晦受过薛朗恩惠,见到他执礼乃是应当。不过,杜如晦已经不是过去那个一文不名的书生,如今也是朝廷一方重臣,薛朗自然不会坦然受礼,回了一礼,微笑道:“多谢问候,一切安好。”
之后便再无多余的话语。杜如晦也知这位驸马不擅交际的传闻,这会儿亲身体验了,感觉那是真深刻。
小李见状,不知怎的,心情好了许多,咳嗽一声,朗声道:“先前幼阳呈上来一份疏奏,兹事体大,便急诏你三人进来,且看完再议。”
说着,让内侍把薛朗的疏奏拿下去给三位大臣看。待三人看完,表情也凝重起来,薛朗少不得在旁边给科普一下蝗虫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会闹蝗灾一类的问题。
古人知道旱极而蝗,只是对蝗虫认识还不足,导致对蝗灾的认识存在不小的误区,还认为蝗虫是天谴,是鱼虾卵所化。又因为咱大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农为本的国家,蝗灾对农业伤害太大,上至天子,下至官员,无不谈蝗色变。
科学并不是万能,也并不足以解释一切,比如,薛朗的穿越……科学便无法解释。但是,蝗虫、蝗灾却能解释明白。
科普完蝗灾是怎么回事儿,又指着箩筐里的土讲解一番,完了坦然道:“这些土都是我在我与公主的庄子上,还有庄子附近的采挖的土壤。我朝辽阔,最近两年哪些地方有干旱的情况,陛下可使人快马加鞭去采挖些土块回来,也好对来年要爆发的蝗灾心里有个数!”
说完,又特意交代了一番,土大概要挖多深,挖什么地方的土才能挖到藏在土里的蝗虫卵等等。李二让人记了下来,待说完,薛朗道:“没有别的疑问了吧?如果没有,那臣便告退了!”
杜如晦三人眼神诡异的对望一眼,长孙无忌这圆脸哥哥朝薛朗拱拱手,道:“薛驸马请了,关于防治的问题,只需鸡鸭便成?非是无忌怀疑,只是事关重大,忍不住想再次求证一番。”
防治的办法薛朗在疏奏里写的很清楚,不过,受限于篇幅,没有写原理。考虑到古人们对蝗虫的知之甚少,薛朗想了想,干脆深入浅出的解释道:“以我朝目前的条件,我筛选之后,最适宜的方法就是两个,鸡鸭和诱捕!”
若是在现代,还可以用农用飞机喷洒农药等等手段措施,这在唐朝,薛朗也没那本事把农药调制出来,当然只能从生物链上考虑。
薛朗道:“蝗虫的习性,第一批蝗虫卵孵化应该是开春之后,三月到四月之间,被称作夏蝗,夏蝗还会繁殖一匹,叫做秋蝗,秋蝗产的卵越冬之后孵化出来就是夏蝗。所以,在防治上,压力最大的便是夏蝗,重点也是夏蝗。关中多种植麦,危害最大的也是夏蝗,只要把夏蝗防住了,秋蝗的危害不足为虑了!”
三个大臣连连点头,薛朗续道:“蝗虫也是虫,鸟吃虫这是人人皆知的自然规则。蝗虫年年都有,亘古以来便存在,为什么有些时候会变成蝗灾,有些时候不会呢?很简单,气候的影响不止影响到蝗虫,还影响到世间万物。蝗虫在自然界里天敌其实不少,鸟类、蛙类等都喜欢吃蝗虫,往日气候正常不干旱的时候,蝗虫产卵少,加之鸟类和蛙类的捕食,自然不会酿成灾难。气候干旱的时候,鸟类和蛙类……特别是蛙类首当其冲会受到影响,本来因为干旱蝗虫产卵就多,青蛙、蟾蜍这些因为干旱减少了,天敌几乎去了一半,与蝗虫的生存自然更加有利,长成的蝗虫自然也就更多,两两相加之下,蝗灾就形成了!所以,防治蝗灾,还需要从自然规则上入手,鸡鸭也是鸟类,也吃虫子,蝗虫的天敌减少了,我们便人工的增加蝗虫的天敌数目,以达成减少蝗虫数量的目的。种花家有人研究过,大概两千只鸡鸭便能治理一百余亩的蝗灾,所以,防治蝗灾,首选鸡鸭!”
第七卷_第561章 事成
杜如晦、房玄龄、长孙无忌听得连连点头,面上再无疑惑之色,显然已经听懂了薛朗的解说。
薛朗接着道:“但是,考虑到鸡鸭数量终归有限,鸡鸭数量过多、过于集中的话,容易爆发疫病,全靠鸡鸭也不现实,所以,除了利用鸡鸭外,还可以利用昆虫大多都有的趋光性的习性,人工诱捕。”
房玄龄道:“人工诱捕也是一个方法,只是,若是平常,或能施行,但到了蝗灾之时,慑于蝗灾之危害,只怕祭拜的人比捕杀蝗虫的人还多,易滋生制造矛盾冲突。”
薛朗理解房玄龄的担忧,别说是这个文盲率居高不下,普遍愚昧迷信的时代,就算是到了现代,也还有不少迷信愚昧的人。加之人性、心理的因素,若是被煽动起来,李二这位刚登基不久,皇位来路不正的新皇,便是首当其冲的攻讦对象。
薛朗道:“中书令的担忧几乎是可以确定肯定会发生的,针对这个问题,我倒是有个法子,可行不可行,说出来让大家参详一下好了!”
“薛驸马请讲。”
房玄龄拱手道。
薛朗道:“派军中士卒参与蝗虫诱捕!”
薛朗提了个很有我大种花家特色的办法——
大PLA万能!
只要有灾害的地方就有PLA的身影,对种花家的民众来说,有PLA的地方就有安全感,就能活命,有PLA的地方,什么灾难都不怕。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大家都知道,遇到灾难不要慌,PLA肯定会来帮助大家的。
薛朗习惯了,说来自然淡然,小李圣人与他的三位大臣却首次听说这种模式,不禁有些斟酌与犹疑。
薛朗道:“人都有个从众心理,军队就是起个带头作用……”
话还没说完呢,就被李二打断:“且慢,幼阳,何谓从众心理?”
薛朗默默蛋疼,只得把从众心理的概念解释了一遍,房玄龄眼睛微眯,击掌赞道:“从众心理……这词颇妙,四字道尽人性之秘,薛驸马大才,方某往日也曾听过,今日方知闻名不如见面。”
薛朗被夸得有些尴尬,赶紧解释道:“多谢中书令夸奖,不过,这个不是我研究出来的,而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研究出来,我就是略微读过几本书,略知皮毛。”
房玄龄笑眯眯的道:“驸马过谦矣,即便不精通,却也是驸马博学之证。”
真不是自谦,而是实话实说啊!被夸得好尴尬!
薛朗心里默默挠头,干脆的把话题拉回刚才的地方,道:“动用士卒也就是想起个带头模范的作用,有士卒做示范,一来可以让大家知道陛下的倾向,二来也是让大家知道蝗灾并不可怕,是可以防治的,降低百姓的畏惧心理。然后呢,为了鼓舞士气,捉了蝗虫后,可以用银钱收购捕捉到的蝗虫。只要大家看军队灭蝗并没有什么害处,反而对田地有益处,自然会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鸡鸭与人工诱捕双管齐下,治理蝗灾便不难了!”
说到这里,薛朗顿了顿,抬头看听得入神的小李圣人一眼,李二被他看得莫名。薛朗淡然道:“如此一来,陛下这里,只要操作得当,莫说转危为安,便是一些无所谓的东西,也能一击粉碎。所谓危机便是危险之中还有机会,以诸位的才干,操作此事应当比我恰当。”
“咳咳咳咳!”
也不知薛朗哪句话太过吓人,立政殿里立时响起一阵咳嗽声,大家都有些异样的神色。薛朗倒是淡定,接着补充自己刚才说出来的办法:“趁着距离开春还有些时间,陛下可以预先挑选出几只军队,让人抬着采挖回来的,有蝗虫卵的土块,深入军中,深入浅出的把蝗灾的事情说清楚,扫除大家心理和知识上的盲区和畏惧,事先做好准备,等开春便开始灭蝗大作战!对了,若是陛下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